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西遊記》·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的。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該書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先寫了孫悟空出世,然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還是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受了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被尊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西遊記

用現代的話說,《西遊記》就是一部大的IP,一部西遊記養活了半個中國影視圈。

不過,現實中的玄奘取經歸來後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今天左道就幫助大家打開歷史大門,用小說的手法寫一篇《西遊記續》讓我看看真正的玄奘歸來後過得怎麼樣吧。

第一話:玄奘東歸入長安 萬人空巷喜相迎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46歲的玄奘出現在大唐帝國京城長安,眼前的場景一定讓他十分恍惚: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群,每個人都想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在政府官員的迎接和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的接待下,玄奘進入下榻的弘福寺。

玄奘心想:

和尚還是那個和尚,長安還是不是原來的長安?

此番歸來,內心是忐忑的。

畢竟當初“私自出關”,十七年過去,這賬還要不要算?

“管不了那麼多了,譯經為大!”

隨後,朝廷還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520夾、共657部佛經和150粒如來肉舍利以及7軀金、銀或刻檀佛像陳列出來,讓官吏士人瞻仰。

大唐用盛典歡迎偶像的迴歸。此前為取真經無畏無懼的玄奘,此刻卻頗為惶惑和疑懼。

原來貞觀三年(629年),他利用朝廷允許饑民四處就食的機會,跟隨尋找糧食的隊伍,溜出了長安城,一路向西,費時四年,行程幾萬裡,才到達佛教的發源地印度。

那時候,唐朝開國不久,西突厥雄踞中亞,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帶的小國家均仰其鼻息。唐朝政府為了國防需要,禁止人民私自出國。玄奘多次向朝廷請求出國,都未獲同意,只能採取偷渡的形式。結果,一路艱險,都被他逢凶化吉。

現在,他要回國了,仍然擔心朝廷追究舊賬。雖然心中喜悅,但是仍非常忐忑不安,也許自己這次西行可能會惹來殺身之禍,但是為了芸芸眾生,為了將大乘佛法傳回中原,這殺身之禍他認了。

上表八個月後,他終於接到允許回國的敕令。到達沙州(今甘肅敦煌西)時,為了證實朝廷敕令的確切,他再次呈上表章報告自己的行蹤,聽候朝廷發落。

唐太宗李世民這時正在洛陽,準備出師遠征高麗,接表後敕令玄奘速來相見。玄奘得到消息日夜趕路,希望在皇帝徵高麗前見到他。

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卻鎩羽而歸,萬般悲痛之下,他依著舊俗,在幽州西南角建了一座寺,喚作憫忠寺。(一千多年後,這裡叫做法源寺)

太宗相信,寺廟和僧人,有能力超度客死異鄉的忠魂,也有能力救贖生者的良知。

這讓他和那些只曉得煉丹求長生寵溺道士的帝王們有著不一樣的畫風。

班師回朝的路上,太宗就聽說,有一高僧將從天竺取經歸來。

太宗大喜,不禁低吟——“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

“是命運呀,父皇。”

接話的是太宗第九個兒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

兩年前,李治剛被立為太子,他前面,已有一個半太子被廢。

演技時刻在線,是初唐皇子的基本素養。

比如,這次太宗親征,李治就哭了好幾回,回程路上,太宗長了膿瘡,李治愣是一口一口把膿水吸個乾淨。

他告訴自己,“只要他比我先死,我就有希望活。”

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西行歸來

第二話:太宗喜召苦行僧 玄奘惶恐心生憂

皇帝的召喚和長安官員的隆重接待,都未能使玄奘放下心來。去國這麼多年,他對當今大唐對佛教的態度惶恐。

因此,安置完畢攜帶的經像佛典,玄奘匆匆忙忙趕赴洛陽。二月一日,他在洛陽皇宮儀鸞殿拜謁了唐太宗。此時距他抵達長安僅過去一週。

此後20天中,玄奘被連續召入內殿密談,從早到晚直至擂鼓關閉宮門。他們具體談什麼,史書並無記載。

唐太宗為什麼如此禮遇玄奘,一個曾經的違法出境者?歷來說法不一。

左道認為,唐太宗此時迷上佛教的可能性不大。李唐統治者尊老子為先,用“黃老之學”治國。唐太宗在位二十餘年,道佛並舉,但仍以道為主。史載,唐太宗曾要求“戰地建寺”,為殉國戰士作法事,但此舉只能說明他是為了告慰安撫人心,而不能說明他本人對佛教有多少信仰。事實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對佛典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

太宗急於召見遠道歸來的玄奘,與他欲建立東方世界霸業,開疆拓土有關。過去幾年,他相繼平定高昌,佔領焉耆,準備征服龜茲。此刻,又要出征高麗。所以,他對佛學並不關心,而是讓玄奘儘快整理西域各國的真實情況,好為他的“天可汗”大業服務。

很明顯,太宗是個惜才的皇帝。他覺得玄奘談吐不凡,對西域各國地理、歷史和國情瞭如指掌。

天竺沒有紙,經文寫在樹葉上,叫貝葉經。

玄奘把這一捆捆樹葉揹回來時,又多了幾塊腹肌。

隔著袈裟,也能依稀看見他健壯的輪廓。

跟大他四歲的李世民站在一起,儼然一對中年偶像。

戎裝還未脫下,眼前一亮的太宗便緊緊握住玄奘的手,深情說道,“還俗吧,國家需要你!”

玄奘微笑著,推開太宗的手,輕輕答曰,“別鬧。”

很不巧,他碰到的玄奘,也是個偉大人物。如果之前十幾年的付出,只是為了積攢聲譽,好在朝中做官,那就太把玄奘的理想庸俗化了。


無論當年的九死一生,還是如今表面風光的君王禮遇,玄奘都未曾改變初衷。他的一生,只為信仰而活。

所以玄奘一再婉言拒絕了唐太宗的“好意”。太宗又要求他跟隨御駕東征高麗。玄奘以佛門弟子不得觀看兵戎廝殺為由,拒絕了。不過,玄奘向太宗提了個請求,希望皇帝可以讓他到少林寺翻譯佛經。這個請求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絕,皇帝不許他躲避入山。玄奘本是佛門一納子,奈何落入凡塵中,他此生只願久伴青燈,可是如此簡單的願望只能隔水望月,可望而不可得了。

在這名雄才大略的天子眼裡,玄奘說到底是有“前科”的人,現在雖說載譽歸來,可以既往不咎,一個得道高僧,拼命想要掙脫政治影響,安安靜靜地翻譯經書,傳播教義,而政治註定要與他糾纏下去。也許玄奘回來是錯誤的,也許他回來是明智的。

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負經而歸

第三話:譯經大業苦前行 玄奘前路久迷茫

玄奘的譯經事業,單靠他一個人是無法進行的。他終歸要與政治發生關係。在他的一再請求下,唐太宗雖然不許他入少林寺,卻恩典他入居長安城中條件最好的寺院——弘福寺譯經,並給予官方經濟資助和其他便利條件。

一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

玄奘奉旨譯經,全長安的人都擠到弘福寺門口來看。

不得已,他只好請太宗派兵守門。

這浩大的陣仗,暗地裡惹得不少人妒火中燒。

玄奘不是不知道,他只是身不由己。

政治和名聲,像毒蛇一樣緊緊扼住他的喉嚨,玄奘感到有些窒息。

外人看來,玄奘高坐神壇,在他看來,好似祭壇,如坐針氈。

“管不了那麼多了,譯經為大!”

短短兩個月內,玄奘就組織起規模空前的第一流“譯場”,匯聚了當時帝國首屈一指的佛學才子。玄奘知道,沒有皇帝的特許和政府的財力支持,這一切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因此作出了一些有底線的妥協。

他請求皇帝派出五名護衛守門,說出來的理由是長安萬人空巷,爭相觀看,他擔心譯經受到干擾;沒說出來的理由則是,他知道太宗對他有疑慮,派人守門可以讓太宗放心。如此用心可以看出玄奘心中是多麼的無奈,若此生不如佛門,也許自己憑藉自身才華也可權傾朝野,成為名垂千古之名臣。

他在翻譯佛經工作開始之時,第一時間應太宗的要求,日以繼夜寫出了10萬多字的《大唐西域記》,作為大唐統御西域的指南。他雖然反對以佛教理論比附道教,但還是在太宗的緊迫命令下,組織參與將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翻譯成梵文,並由王玄策在第二次出使中印度時帶走。太宗一統天下之心古往今來誰人可比,大唐盛世繁華當今誰敢來敵?

到唐太宗生命最後的兩三年,他對佛教和玄奘的態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轉變。玄奘曾將他正在翻譯的《瑜伽師地論》送給皇帝詳覽,太宗看完後連稱“佛教廣大”,一時龍顏大悅,太宗親筆寫下千古名篇

《大唐三藏聖教序》。李治也隨之寫下《述聖記》一篇,只不過這是一篇拙劣的應酬文字,對佛理隻字未提。

太子表態,群臣也紛紛跟帖。司徒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上表稱慶,頌揚太宗護持三寶,稱讚玄奘西行求法和翻譯之精。

一時間,玄奘為“朝賢所慕”,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等人都紛紛拜玄奘為師。

為了佛教在唐朝站穩腳跟,玄奘早先就曾向太宗乞經序,但遭到拒絕。這一次,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撰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李治也受感染,寫了《述聖記》。這兩篇文章在很長時間裡成為佛教在唐朝傳播的護身符。貞觀廿三年(649年),唐太宗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玄奘扔下手頭翻譯的經卷,陪從太宗到終南山上的翠微宮休養。他在御榻前講經,給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寬慰。一直到太宗病逝,玄奘才隨著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玄奘講法

第四話:新帝登記世事變 玄奘無奈終妥協

好運總是戛然而止。新皇帝上位後,玄奘的命運隨著政治沉浮,遭遇更加兇險。由於唐太宗晚年轉而篤信佛教,時為皇太子的李治為了討得父親的好感,也與玄奘頻繁互動。但像父親早年一樣,李治也是道教的擁躉,追求煉丹長生。繼位後,唐高宗李治逐漸卸下偽裝,對佛教和玄奘的態度有所轉變。玄奘心中早已知道事實早已變遷,可是自己如同亂世浮萍,只能隨風而動。

繼位那年,李治才22歲。左手邊是主謀“玄武門之變”的長孫無忌,右手邊是文韜武略的褚遂良。夾在兩個政壇高級玩家中間,李治不過是個孩子。於是,他照舊書寫應酬文字,裝作乖巧,內心裡卻暗暗發誓,要剪除舊臣

與皇宮相距不遠的慈恩寺裡,端坐在譯經僧之間的玄奘,一邊裹緊棉布袈裟,一邊加緊了譯經的速度。

終於,在永徽六年病倒了。永徽六年五月,尚藥奉御呂才公開質疑玄奘的佛學不權威,原因是他發現玄奘三個弟子對佛經的疏解互有矛盾,莫衷一是。呂才列舉了玄奘弟子的釋經中互相牴牾的40多條內容,寫成一本書,在朝野間廣為傳播,以此打擊玄奘。這件事對玄奘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的弟子慧立後來寫信求助於左僕射燕國於志寧。或許是在朝中高官的出面干預下,呂才方才不再大肆宣揚。本來自己只是一位苦行僧,一位佛門弟子,為什麼最後還是落入紅塵?這場學術官司打到皇帝跟前。唐高宗敕令,讓群臣學士等人去慈恩寺,由玄奘與呂才當面定對。結果,據佛教徒的記載說,是呂才“詞屈謝而退焉”。不過,實際情況可能是不了了之,因為呂才的原作已經遺佚,現在看不到了。

儘管事件平息了,但呂才的出現,背後的動機並不單純。

當時,玄奘的地位相當於先朝國師,太宗在世的最後日子裡,幾乎都是他陪侍在側,朝臣中也有很多高官是他的弟子。而呂才作為尚藥奉御,只是替皇帝皇后親嘗藥物的五品下小官,如果沒有來自宮廷更高層面的授意,他會冒冒失失地向玄奘“開炮”嗎?

這一年之於玄奘,被稱為空白的一年

之於朝廷,卻是驚濤接著駭浪,把多少豪傑拍在了沙灘上:

王皇后誣名被廢,武昭儀冊封皇后,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一干舊臣紛紛被貶。

病榻之上,玄奘接到一紙詔書,命他隨駕出行東都洛陽,隻身前往。

玄奘再度奏請入少林修禪並譯經,高宗很不高興,除了拒絕,還讓玄奘以後不要再說類似的話。玄奘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冒犯了禁忌,趕緊上表謝恩,表示“不敢更請”。遠離帝皇家可能成為了一種奢望。

繼位幾年後,高宗欲從父親指定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手中奪回大權,發動了打擊輔政舊臣的政治運動。玄奘從太宗朝就與這些大臣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而也被歸入打擊的派別。

玄奘其實並不糊塗。他應該預估到自己所處政治環境的兇險,在各種上表中極力討好高宗和武后,包括稱頌帝國出現祥瑞之兆,他這麼做,仍是為了佛教的傳播,以及譯經事業能夠得到朝廷的資助。既然自己無法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那就改變佛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吧。

然而,結果似乎不理想。隨著輔政舊臣中碩果僅存的于志寧——那位在呂才事件中幫助玄奘的朝臣,也失勢遠謫,玄奘在朝中可以說已經孤立無援了。不久之後,他上表請求到玉華寺譯經,以自貶求自保,希望遠離京師避禍。玄奘已經知道自己的命運可能已是如此了,自己能做的只能低下頭誦一聲:阿彌陀佛。

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第五話:玄奘圓寂歸西天 夢迴年少西遊時

玄奘在玉華寺的歲月裡,不僅有重兵防守,連跟他同來的譯經僧,都要定期回朝述職。

麟德元年正月三日,玄奘向要到長安述職的弟子們一一告別。

他說:“你們此去就不必回來了,此譯經道場亦將不復存在。”

二月五日,玄奘圓寂,享年六十二歲。圓寂兩日之後,御醫趕到。

比至,法師已終,醫藥不及”。

三月六日,高宗下令解散譯經團;

四月十五日,玄奘遺體在長安慈恩寺停放兩個月後下葬白鹿原。

當日,長安城萬人空巷,道俗百姓紛紛參加葬禮,官方沒有任何一名官員參加,高宗沒有賜予諡號和追榮,玄奘墓地上的白塔上,也沒有一字銘文。

冷漠之態,讓人心寒。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他已經預感到譯經事業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因此勉勵弟子們加緊翻譯,勿辭勞苦。

這是他畢生的心血所繫。

想當年,他隻身赴印度取經,充滿了拼命的精神。回國後,他為爭取最高統治者對佛教和譯經事業的資助,不惜多方妥協,甚至“討好”皇帝。對於他這種原則性極強的人來說,如此心理鬥爭,也是相當拼命的。

更奇怪的是,玄奘下葬時,高宗僅表示朝廷負責喪葬費用,但並沒有任何朝官出席葬禮。他的塔也沒有塔銘,沒有公卿名士撰寫碑文。這跟唐初其他高僧的死後待遇,差距很大。

而更讓人心寒的,是玄奘下葬後五年。皇帝要為他改葬。

改葬的理由,竟然是高宗想驗證一下,玄奘是不是真的得道高僧。

《舊唐書·隱逸傳》記載,高宗篤信道教,因為身體不好而讓武則天主政的時候,就專心在後宮煉丹求長生。

道士死去之後有“尸解”一說,高宗想看看,玄奘是不是也一樣能夠羽化飛昇,就命人把玄奘的墳墓挖開。

只見玄奘,“定慧所薰,全身不壞”“經久埋痤,色相如初”。

之後便把他葬在了少陵原。

歷史文獻一般解釋為,高宗時常從長安城宮中望見白鹿原上的玄奘白塔,產生傷感之情,所以要讓改葬。但這一說法疑點重重,最基本的,高宗如果對玄奘感情這麼深,就不至於改葬的時候仍然沒有給予任何殊禮,依然沒有塔銘及其他尊榮,也沒有朝臣參與。

也許,這對於玄奘來說不是最好的結果,終於離開了紅塵世事,終於可以長伴古佛,終於可以與經長眠。歸去吧,回到他該去的地方,回到那個年少時期為夢想的而奔波的西行路上吧。

唐三藏取經歸來後究竟過得怎麼樣?西遊記裡都是騙人的

西行之路

可惜,現在大多數人只知道《西遊記》裡唐僧的無能和雞賊,而不知道歷史上玄奘的勇猛和痛苦。那份為了夢想的決心和決絕,那份與紅塵鬥爭的無奈。

我是左道,一個自媒體新人,感謝您的觀看,期待您的關注,與左道一起遨遊於這五彩斑斕的世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