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文獻名邦餘姚,除了陽明先生講學的中天閣,還有不少與“書”息息相關的地名,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一段餘姚人的讀書故事。

說到與書有關的地名,就不得不提一下學弄。之所以叫學弄,是因為這裡是當時學宮所在地。

根據光緒版【餘姚縣誌】壹捲圖志記載,學宮是一個規制齊全的院落,最外面就是靠學弄的地方是宮牆,裡面是一個泮池,過射圃橋,就是欞星門,再裡面一進是大成門,再進去是大成殿,後面是明倫堂;尊經閣。旁邊的建築有文昌閣,崇聖宮等,形成一個規整的學宮建築群。

餘姚學宮位於江南學弄實驗小學東首,是宋慶曆七年(1047年)縣令謝景初興建的,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時才完成它的歷史使命。800多年來學宮曾為“文獻名邦”的餘姚培養出許多人才。如今大殿等建築不存,只有泮橋尚留,1985年填河拓路時,此橋按原樣遷到龍泉山北麓的青少年宮後面,成了一座旱橋保留下來,橋形為單孔石拱橋,淨寬2.68米,橋欄外側一面刻橋名“櫺星橋”,另一面刻“巽水源流”。

圖書館路

餘姚還有一條“圖書館路”,顧名思義,因餘姚圖書館位於此路命名。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五桂村

五桂村得名於區域內有座五桂樓。五桂樓僅次於寧波“天一閣”的民間藏書樓——五桂樓。

當年曾有“藏書之富甲越中”、“浙東第二藏書樓”美稱。1989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桂樓是梁弄人黃氏後代黃澄量專為藏書而修建的。據黃氏宗譜記載,後唐時有黃定遠在梁弄安家,傳至第六代孫黃遠美時,生有八子,其中黃必騰等五個兒子先後於1159年-1170年間登科中舉,過去中舉叫“蟾宮折桂”,因此號稱“五桂”,一時名聲大噪。宋高宗對他們非常器重,說有“經濟之才,宏博之學”,後來五子同時衣錦榮歸,高宗贈以《五子還鄉》詩,詩中有“仙籍桂子香”之句。至明朝時流傳為“五桂傳芳”。黃澄量建樓時,為紀念五位祖宗,定名為“五桂樓”。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正蒙社區

在餘姚梁弄正蒙街上,有一所百年老學校,舊稱為“正蒙學堂”。它是當時四明山上的最高學府,也是餘姚三座老校之一。

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頒佈《奏定學堂章程》,確定近代新式學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廢止科舉。當時地處偏僻山區的梁弄,一方面傳統私塾日漸衰落,另一方面新式學堂尚未創辦。於是,銳意革新的黃守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毅然回到家鄉梁弄,興辦學堂。他邀集鎮內有聲望人士,四處奔波,募捐籌集資金。其中一位同住在橫街的寡婦經褚氏得悉此情,毅然決定把30餘畝良田和3間平房捐獻給學堂。餘姚龍山書院也為梁弄辦學捐助學田數十畝。下塢邵氏也撥出一定數量的田產租谷、租金作為學校基金。經過多方努力,共得學田80餘畝,暫借黃氏真門祠堂做臨時校舍,招生開學,定名“正蒙學堂”。守齋先生自任堂長,有學生10餘人,開設國文、算學、經訓等課。這一來,要求讀書的人越來越多。當時首屆畢業生僅有3人,而第二屆畢業生則達20來人,從中可見初創之艱難和發展之迅速。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五桂村、正蒙社區.......餘姚這些地方藏著一個個讀書故事

學堂弄

正因為正蒙學堂,如今學堂對面叫做學堂弄。

有書也得有筆,餘姚也有很多筆架山,比如大隱、馬渚渚山旁邊。

你知道餘姚還有什麼跟書有關的地名嗎?在留言裡告訴餘小微吧!

來源:餘姚生活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