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有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同感,小孩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組裝一個玩具三四次失敗後就會原地崩潰,大哭不止。你在旁邊不禁會疑心:這麼點小事兒,至於嗎?

其實這跟孩子大腦的發育有很大的關係。10歲之前,孩子的大腦都在逐步地發育,我們不能始終以成年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要實現與孩子的良好溝通,有必要掌握一些簡單的大腦運作知識。

《全腦教養法》就給父母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去了解孩子大腦的發展機制,並學習如何通過有效的引導重塑孩子的大腦,讓他們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專注力,過上高質量的人生。

《全腦教養法》由國際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及丹尼爾·西格爾與知名育兒專家蒂娜·佩恩合作寫就,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論述了人際神級生物學在實際中的運用,並提供了12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讀者更好地整合孩子的生活。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整合左右腦——改善孩子的情緒

橫向來看,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熱愛並且渴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面部表情、眼神、語氣語調等信號,使我們得以溝通。

可見左腦更關注邏輯,右腦更關注情感。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不要只關注邏輯而失去了感情,也不要被情緒的潮水淹沒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01 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

孩子有時候會突如其來地情緒爆發。我兒子今年兩歲,有一天早上他到廚房裡,拉著每個飯櫥的滑動門。碗櫥那個滑動門試了幾下沒拉動,我說“這個門得關上啊,不然碗上就有灰塵了”不說還行,一說,小同志立馬哭腔就上來了“就不拉,就不拉”“好好好,不拉就不拉吧”估計是氣還沒撒完,他從裡邊抄出一個盤子就要扔地上,得虧我眼疾手快,預見力強,才保住了這個盤子。

孩子此時已經被情緒的洪水淹沒了,他們找不到出路,如果你這個時候一味地對他說教,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遭到孩子的反抗。

這個時候作者告訴我們,首先要與孩子的右腦進行聯結。因為不管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是多麼地荒謬,那都是他最真實的反應,我們要承認這種感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認可被尊重。

其次,將孩子的思緒引導至左腦,這樣的流程會讓孩子更加順暢地接受家長的建議。

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前段時間播出的《媽媽是超人》中的一個片段:當時嗯哼光著腳在家裡走,一個不留神踩在了一個小玩具上。疼得他當場大哭,還憤怒地把小玩具扔了很遠。霍思燕看到後並沒有直接對嗯哼進行說教,而是先與他的右腦進行聯結。“肯定很疼吧,太疼了”,等到嗯哼的情緒逐漸平復了之後,她才慢慢地跟他說,東西不能這麼亂扔,這樣的話有可能下一次還會踩到,可以把它交給老師或者放到一個比較高的地方。這就是通過聆聽與關注,幫助孩子疏導情緒的教科書式做法。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02 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當孩子的手指突然不小心被夾破或者自己心愛的寵物突然走丟,他們同樣會跌入負面情緒的漩渦,而家長的任務就是讓小傢伙的左右腦能夠儘快聯結起來,動用他的左腦進行邏輯思考。其中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複述整件事情的經過。

我們現實中有些父母常常覺得讓孩子去再次面對這場悲劇有點殘忍,而他們也常會用“沒事兒了,男子漢這點小事哭啥哭”來試圖儘快將此事掩蓋過去。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看似已經平靜的表面下,是孩子在潛意識裡深植的恐懼揮之不去。

複述事件的發生會讓孩子理順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並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身體和情感正在經歷什麼。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痛苦和恐懼,就是在幫助他們撫平這些負面情緒。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整合上下腦——教會孩子自我控制

從縱向來看,大腦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位於較低的部分,功能趨向原始,負責基本功能(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如打鬥和躲避)和強烈的情感(如憤怒和恐懼);而上層大腦的進化程度則更高,控制著一些重要的高級分析思維功能。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孩子的下層大腦在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他二十幾歲時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所以當你在看到孩子在那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歇斯底里的時候,不要認為他是故意的,那只是因為他的上層大腦還在發育中,並不足以支撐他做出非常理智的判斷。父母在此時需要做的就是打通聯結上下腦的階梯,讓他的上層大腦發揮作用。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03 動腦莫動氣:喚起上層大腦

想象一個場景:你帶著孩子到一家餐廳就餐,周圍環境比較安靜,突然你的孩子向你提出要吃冰激凌,而她剛剛感冒痊癒,你並沒有給她吃雪糕的打算。這時你看到你的孩子即將失控,你會怎麼做呢?

湧上腦海的第一個想法應該是,利用你的權威,呵斥她,感冒剛好不可以吃!不許再鬧了,否則就回家!當你打算做這樣的決定時,你也要做好接受孩子情緒崩潰大喊大叫的後果。因為你正在觸犯她的下層大腦,而下層大腦的反應可沒你想的那麼文明。

最理智的做法是,接近他的上層大腦,努力觸發理性的反應。你可以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承認孩子的真實感受,最後你可以額外為孩子提供一份她感興趣的食物作為補償。

04 越用越靈光:鍛鍊上層大腦

上層大腦就像肌肉,經常使用才會越來越強壯。父母要有意識地發展孩子的上層大腦,就要剋制住事事為孩子做決定的衝動,避免替孩子解決問題。同時你要教給他一些技巧(深呼吸、數到10等),幫助他們被下層大腦控制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決定;此外還可以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發展共情力,以此來鍛鍊他的上層大腦。

05 運動改造大腦:讓腦子活起來

我們成年人或許會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內心煩躁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去戶外跑步、向沙包揮拳這些體育運動會極大地減輕焦慮感。丹尼爾·西格爾提到,研究表明,當我們改變了身體狀態的時候,就改變了情緒狀態。而這項技能我們也可以教給孩子。

當孩子內心焦慮時鼓勵他去運動,通過身體的運動幫助他進入到一種整合的狀態,讓他的上層大腦、下層大腦以及身體可以重新以有效、健康的方式運轉。

整合記憶——給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圖

記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外顯記憶,即在意識層面回想起過去的經驗;一種是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使我們形成對世界運轉方式的期待,為我們建立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比較典型的是,當我們的童年一直處在一種有愛的環境中,我們的內隱記憶往往就是積極的,在我們長大之後遇到困難時也會比較積極樂觀地對待,這都是內隱記憶在發揮作用;相反,如果我們的童年一直在父母的無視和冷漠中度過,這種消極的內隱記憶同樣會影響到我們處理日常事務的方式,令我們感到無助和悲傷。

如果在孩童時期,父母能有意識地整合孩子的這兩種記憶,就能有效塑造孩子的性格,奠定以後的行為模式基礎。

06 思維遙控器:重演記憶

講故事是一種有效整合記憶的方式。但有些時候,如果孩子正經受過去某個痛苦經歷的強烈影響,如她所經歷的一場車禍、朋友的一次災難,這些都會令他恐懼,試圖掩蓋,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準備好去回憶整個經歷。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建議父母可以通過引導孩子打開自己內在“DVD播放器”的方式教他運用遙控器在腦海中重演經歷。這個思維遙控器能夠接受孩子的控制,可以快退或快進,讓孩子在幾次的描述中呈現事情真相,最後將內隱記憶轉化為外顯記憶。

07 提問和鼓勵:加深記憶

父母鼓勵孩子去記憶的方法有很多,通過有趣的提問和不斷地鼓勵,我們可以讓孩子打開心扉,與我們分享更多的生活經歷,並以此加深他們的印象。

整合自我——讓孩子更具專注力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即認為當下的感受就是永恆。當他們感到沮喪的時候,他們以為自己本身就是個失敗者。沒有正確區分“感到”和“是”,將當下的狀態看做是定義自己的條件,會引起極大的恐慌和焦慮。

如果孩子能夠學會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他就不會再將某一特定時刻的特定感受定義為自己的特質。他會知道自己本來是積極的,只不過這件事情難度較大讓他產生了挫敗感,而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失敗的人。

08 浮雲原理:教孩子瞭解真實的內心感受

我們要幫助孩子意識到他當前的感受只是暫時的無論是悲傷、憤怒、傷心還是孤獨,這些感受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只有在孩子越能理解感受的產生和消逝,他才能更加發自本源地去生活和做出選擇。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09 情緒調色板:教孩子正確理解內心感受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自己的感受並不能準確地進行表達,因為他們的意識相當模糊。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進行有效地指引,教孩子正確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們可以利用身邊任何觸手可及的事物對孩子進行講解,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並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記憶力。

我兒子摔倒的時候會問他,是不是有點疼,哪裡疼,寶寶摔倒了傷心了。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對於感受的敏銳捕捉力,能夠讓他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在日常的實踐中發現,閱讀繪本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教育方式,孩子也會更有興趣去了解書中小夥伴的喜怒哀樂。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10 第七感:培養專注力

簡述第七感練習就是,當你被煩躁焦慮包圍的時候,深呼吸,將注意力從這外圍層面中內收,關注自己的本源。這樣的方法能夠讓你增強專注力,避免被不必要的煩惱情緒包圍。而這麼做的結果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還能讓他們獲得無限發展的能力。

整合自我和他人——培養孩子的人際技巧

我們不是在真空的環境中成長,與人交際是生活中必須的步驟。學會如何與他人整合,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世界。當然,在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接納的同時,還要時刻謹記保持他們的獨立個性。

11 親子互動:讓家庭充滿幸福感

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環境會讓孩子對未來的人際關係充滿希望。你們之間的關係越融洽,他就會越看重人際關係,也越會對未來的人際關係抱有積極健康的期待。

我們熟知的很多名人,如姜文等,在我們看來是多麼成功的一個人,可是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童年生活和家庭關係,他一直都是極度不自信的人。可見好的家庭關係、好的童年會帶給孩子的人生特別大的影響。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12 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

父母需要做到的是,讓孩子知道如何用一種健康的、具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衝突,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懂得如何應對。當孩子與他們的夥伴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我們應先聯結他們的情感再對他們進行引導。我們可以問孩子:“如果是你心愛的東西被弄壞了,什麼能讓你好受點”,在每一次努力關心別人感受的行動中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

掌握這12項策略,你的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

《全腦教養法》讓我們從大腦的生理結構來引導孩子的行為。當然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成年人也會從中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並有意識地重塑自己的行為,完成自己的再成長。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