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知識文化不是萬能的,但卻很重要,你怎麼看?

小貓釣魚啊


知識和文化是兩個概念,文化概念大,知識概念小,一定意義上文化包含著知識,這是狹義上的理解,我們常見的檔案履歷填寫“文化程度”而非“知識程度”。知識文化的啟蒙階段都與家庭教育有關,知識主要來自學歷教育,文化則主要來自社會教育。知識好比生存,文化好比生活。知識主要指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二者其一或者兼具的水平,文化則更多的是綜合素質修養高低。從宏觀上說,沒有知識,人類社會就難以有技術進步和物質文明,沒有文化,則人類社會難以延續發展和精神文明。從微觀上說,一個人,有知識沒文化,是殘缺的,走不遠,說一個人”有知識沒素質”就是這麼來的,有文化沒知識(這類情況極少見)則要可靠穩健的多。單就這個命題來說,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是無法適應社會環境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一個人既要有知識,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化修養,就是既有能力又有品德,才能承擔起家庭和社會責任。


田無左右


當一個人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的時候,談文化顯得奢侈了。

因為人還有生物(動物)的基本屬性,知識和文化不能當飯吃。

然而,當一個人沒有了溫飽上的擔憂。他憑什麼稱為“人”?難道就僅憑他有兩隻手、兩隻腳、兩個鼻孔和一張嘴嗎?當然不是。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獸是有區別的,但這個差別很小。這個差別是知識和文化嗎?

子曰:“弟子入則百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可見,在先賢的眼裡,人和禽獸的差別不在於文化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敦倫盡分,躬行仁義!


結論:做人是基礎項,文化知識是加分項。沒有文化知識,尚且可以做一個人;沒有做人的基本操守,即退回為禽獸。


國學關老師


文化知識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保障推動力,只有有了文化知識,人們才能懂得事理,明白道理,知古鑑今,才能有創造力和創新力,從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沒有文化,可以生存,但有了文化,可以生存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