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這倆爹夠份兒,一個賽一個

《三國演義》中,在教育兒女成才上,有很多反面典型,比如袁紹,外寬內忌,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教育的兒子就是窩裡鬥,袁譚,袁熙哥兒幾個自相殘殺,逃到公孫康那兒了,也不好好和人家相處,還想著鳩佔鵲巢,結果被公孫康殺了,應了郭嘉之言,不用曹操出兵,他們會自取滅亡的。

《三國演義》中這倆爹夠份兒,一個賽一個

再比如,劉備,一生戎馬,光顧著自己跑路了,動不動就把老婆孩子扔了,先顧自己的命要緊,這樣的家庭,哪裡談得上教育兒女。好不容易有了阿斗劉禪,還週歲時就經歷了獨闖曹營,七進七出的驚險歷程,甘夫人寧願死在亂軍中,估計也是跟著劉備跑累了,難堪其苦,投井自盡的。

在教育兒子的問題上,劉備是失敗者。兒子劉禪,劉永,劉理各個昏庸無能。劉禪寵信宦官,疏離忠臣,那麼好的一個丞相諸葛亮生生給累死。

好不容易有個好孫子劉湛,誓不投降,可是他父親劉禪不聽,可憐劉湛攜全家太廟死志血諫,也沒有阻止劉禪的投降念頭,甚至一滴眼淚都沒留。

不說國家大事,單說基本的親情都不知,惶為人倫。

《三國演義》中這倆爹夠份兒,一個賽一個

還有,曹操,雖然極具雄才大略,文采武功,絕對的一流高手。可是在教育子女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最明顯,曹丕令曹植七步成詩一節,不顧手足,兄弟殘害,可見一斑。

《三國演義》中這倆爹夠份兒,一個賽一個

這麼多英雄豪傑,都是響噹噹,噹噹響的風流人物,卻在子女培養上多有硬傷,手足相殘,不能同心同德,共同對敵,往往是內亂導致外強侵入而滅。

可是,整部《三國演義》中,卻又這樣兩個“爹是英雄兒好漢”的範例。

一個是司馬懿,一個是孫堅。

《三國演義》中這倆爹夠份兒,一個賽一個

司馬懿深諳韜光養晦之道,一生隱忍,從不主動拋頭露面,老謀深算,暗中行事。高平陵之變一舉成功,奪下曹氏權柄。為以後司馬氏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主要的是司馬懿在教育後代的問題上的高瞻遠矚令人欽佩。

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從小不離司馬懿左右,無論是行軍佈陣,還是休養生息,司馬懿都是耳提面命,絕對的實戰派。打仗時,要求兩個兒子衝鋒在前,學習用兵之道,休養時,要求兩個兒子伺奉左右,學習為官之道,

所以,兩個兒子家教很好,沒有心病,沒有猜忌,沒有防備,“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司馬師在生活上很是照顧弟弟司馬昭,有什麼困難艱苦的事,都是自己去,不讓弟弟歷險。淮南毋丘儉造反,司馬師當時眼睛有病,不適宜遠征,但是,司馬師為了將來司馬氏天下,心疼弟弟,遂帶病出徵,最後平定了叛亂,也眼病發作,送了自己性命。臨死時,他以大局為重,要求司馬昭“軍權不可旁落”,否則父兄的努力都會白費。司馬昭嚴格執行父兄遺命,籠絡重臣,為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篡魏又打下基礎。

司馬氏祖孫三代努力,笑到了最後,代魏自立,統一天下,成不世之功,都和司馬懿的教育分不開。

《三國演義》中這倆爹夠份兒,一個賽一個

孫堅原來也是勤王諸侯,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之一,因為大家心不齊,名為共同的事業,實際上互生嫌隙,儘量耗費別人錢糧兵馬,保存自己實力。

孫堅也是虎將,見不得這些烏七八糟的人和事,偶爾在洛陽火燒現場,發現了傳國玉璽,遂有心出走單幹,“老子自己受命於天,不跟你們這群烏合之眾鬧著玩了”,於是,退回江東,自立為王,可惜的是37歲被黃祖射殺。

孫堅死時長子孫策16歲,次子孫權9歲,受到孫堅很多教誨。孫策和孫權及其餘眾弟妹關係和睦。

孫策人稱“小霸王”,孔武有力,善殺,不信邪,怒斬于吉,得罪了上天,後中許貢家客毒箭而亡,臨死,叮囑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留下多少忠誠志士給孫權,孫權才在後面的各個戰爭中立於不敗,殺黃祖,敗曹操,退劉備,統御江東20多年。

孫堅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勇猛剛強,任人唯賢,懂得放權,用人不疑,孫策和孫權都學習了父親的優點,所以,孫氏鼎立江東幾十年,是最後一個被西晉吞併掉的國家。(孫權229年稱帝,至280年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