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遇到養育的問題時,父母關心則亂,往往容易被眼前事情觸發自己的焦慮按鈕。所以,在諮詢時,我們除了認真聆聽具體問題,還會帶動著家長們一起來做一個嘗試——

問問自己:

導致我們焦慮的,是眼前的事情,還是對未來的擔憂?

你的焦慮狀態,有可能帶來怎樣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睡眠就是最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問題之一。我們來看看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並且和家長一起分析問題的核心,找到解決辦法。

也希望我們呈現的這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對更多家長有啟發。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故事1:天使寶寶忽然不乖了

朵朵 22個月 媽媽說:

朵朵現在22個月,在睡眠方面,之前一直都是大人眼中的天使寶寶。從出生起她就一直自己睡小床,很早就能自己聽著音樂入睡。到一歲半已經不需要夜奶,自己在晚上7點準時入睡,一覺睡到第二天早上7點。我對此非常欣慰。

可是這幾個月情況不一樣了。一方面是防疫要求,大家都不能出門。另一方面我又懷了二寶。朵朵的睡眠狀況在這期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本來一直在小床睡,現在變成了必須在大床上黏著我睡。原本的睡眠規律也打破了,入睡時間越來越晚,甚至要到快9點才能勉強睡著。但早上還是照樣早起。

最讓人抓狂的是,原本朵朵並不在意誰來哄睡,但現在就必須是我。之前因為心疼我孕期辛苦,奶奶姥姥都來幫忙過幾天。結果朵朵越發黏著我,從晚上吃完飯就開始1秒不能離開,直到入睡,好像生怕我把她丟給別人。

我覺得原本養成對好習慣必須保持住,所以要求從晚上8點起,全家熄燈,不能出聲,給孩子放哄睡音樂,陪著等著入睡。但這樣效果並不好。越難哄睡,我越焦慮,甚至發脾氣。

我們的分析——

朵朵的情況其實並不特殊。入睡困難,夜醒,睡眠時間不規律,以及睡前特別黏媽媽等等,都是三歲以前的孩子常見的睡眠問題,很容易搞得爸爸媽媽精疲力盡。對此,父母們需要有心理準備,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相應的調整。

但也不用太擔心,隨著孩子長大,白天活動增加,睡眠時間縮短,晚上睡覺的時間就會更加規律,睡得也更熟,時間更長。

像朵朵媽媽一樣,很多父母很在意對孩子睡眠習慣的培養。從健康角度來講,規律的,高質量的,足夠的睡眠,當然對孩子的生長髮育有好處。但睡眠問題不僅僅與健康相關,也影響著孩子和父母的心理狀態。

對孩子來說,睡覺的時間,也是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特別強烈的時候。睡覺時想要爸爸媽媽陪在身邊,是一種本能的需求。所有的哺乳動物幼年時都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睡的,這樣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確保自己的需要能及時得到滿足。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睡眠問題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擔心,然後陷入越焦慮,孩子越不睡的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

那麼家長呢?家長的焦慮是什麼?

媽媽的自我分析——

我最擔心是孩子睡眠習慣的倒退。

我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堅持讓她睡小床,儘量訓練自主入睡,過程也並沒有很艱難,但現在幾乎是全推翻了。這樣未來我想在重新讓她從大床回到小床,從小床變成分房睡是不是更難了?

另一個擔心是:孩子會不會越來越黏人?現在就整天離不開我,以後二胎出生了怎麼辦?

我們想對更多父母說——

成長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

孩子的身高體重在不斷增長,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自然的事。那麼,我們也要接受孩子的生活習慣,生理需求會不斷髮生變化。

孩子可能會一段時間睡眠時間長,一段時間睡眠時間短,一段時間會對鄰居開心微笑,一段時間變得特別黏媽媽。這些都是成長的變化,而不是“倒退”。同樣,現在的狀態也絕不代表未來的情況。

因此媽媽不用為將來擔心,而是要根據當下孩子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故事2:一睡覺就想上廁所

小添 4歲半

媽媽說:

小添最近睡前總是頻繁的上廁所,我發現他每次並沒有尿多少,但重新躺下之後不一會,又想起來上廁所。

我很生氣,跟孩子講了無數遍:“你根本就沒尿,趕緊睡吧!”結果孩子會更加睡不著了,一遍一遍的請求:“媽媽,我還是想去廁所,我怕尿床。”

我們的分析——

小添其實最先是在午睡上出了問題,幼兒園每天都要午睡,但小添精力比較充沛,在家很少午睡,在幼兒園卻必須睡覺,他覺得躺在那裡不讓說話不讓玩,非常的不舒服。有幾次弄出了動靜,老師批評了他,於是午睡變得更為煎熬了。

午睡期間小添也會一次次的要求上廁所,而老師會拒絕他,理由是你沒有尿好好睡吧。

小添頻繁的小便,的確不是真的有尿,但孩子那種焦慮感卻是爸爸媽媽必須重視的,很多時候勸解的作用微乎其微,批評更是會雪上加霜。遇上這樣的問題的確會讓大人很抓狂,但這個時候我們恰恰需要的是放鬆,因為我們緊張的樣子會讓孩子加重孩子的症狀。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媽媽的自我分析——

後來通過求助遊戲力老師,我察覺到我的深層顧慮是:孩子現在因為午睡不去幼兒園,以後上小學了會不會因為一些事就不去上學?

也就是說在焦慮下,我用當下消極的一個事件想象出了一個沒有發生的消極未來。

在焦慮的想象中,我會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力量,以偏概全地認為孩子是沒有適應力的。而這種想法其實是偏頗的。

察覺到這一點,我感覺焦慮值下降了一些。當我情緒好轉,我發現我更能夠積極的去嘗試一些方法了——

1. 跟家庭其他成員換手:

我自己焦慮值升高時,跟家裡的其他成員及時換手。一方面自己有空間放鬆下來,一方面家庭其他成員可能沒有像我這麼高的焦慮值,可以帶孩子該吃吃該玩玩,為孩子補充正情緒。

2.一段時間內,在幼兒園午休時接孩子回家。

外婆午休孩子自己玩喜歡的玩具,這種做法是最孩子最好的共情:不想午睡,那就做喜歡做的事情。當孩子不再覺得是被迫做一些事情時,焦慮感顯著降低了下來。

3. 晚上睡覺前,講故事,聊好玩的事情。孩子上廁所小便時,我選擇“忽視”,不去講道理。待孩子重新上床後跟孩子玩按摩類的遊戲,後背,肩膀,手臂,捏捏揉揉,身體的放鬆會幫助孩子心理上也放鬆下來。

以前是面對孩子焦慮束手無策,而現在在按摩的時候變得有事可做,也會讓我緩解焦慮。

當孩子從那段睡前焦慮狀態中走出來後,我對養育這件事情也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故事3:媽媽哄睡很困難

樂樂 4歲

媽媽說:

只要我在家,孩子就不想睡覺,午睡和晚上睡覺都特別困難,每次我都特別糾結,一方面內心的小火苗不停竄竄竄,一方面又得耐心哄睡。

甚至有幾次晚上好不容易哄她睡著了,結果又被我發脾氣的聲音吵醒了(哄睡時按下的火苗太多了,她睡著後我打被子發洩來著)

媽媽的自我分析——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在這個問題上一直焦慮她睡眠不好影響個子,現在想來應該是我把自己個子矮這個苦惱投射到她身上。另一方面,她睡著後我自己的獨處時間才開始,她睡的越少我的時間越少(再深挖一點就是沒時間看手機啦[尷尬])

我真正想要的是她長大後長的高一點,還有就是現在屬於自己的時間多一點。

媽媽自己找到了解決辦法——

我可以在白天多創造點自己的時間,或者每個月固定一兩天約朋友吃吃飯逛逛街。另外長高這個其實跟書裡凱文想上個好學校一樣,屬於對未來的擔憂。

我的焦慮明顯影響了她睡覺前這段時光的親子相處,或許使她更牴觸睡覺。她不睡覺的原因也無非是想跟我多相處一會兒,以後還是放輕鬆好好陪,提高陪伴質量是王道。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故事4:孩子不敢獨睡

悠悠 8歲

解讀:

有一天晚上,女兒關燈準備睡覺後,突然跑出房間說自己房間裡有鬼,不敢回去。我跟她爸爸當然不相信,一起到她房間一探究竟。後來發現聲音來自兩隻築巢的小鳥,他們把家安在了女兒空調室外機旁,所以夜深人靜的時候,小鳥窸窸窣窣的聲音聽上去很嚇人。

找到了問題所在,我們以為問題就解決了,兩隻可愛的小鳥有什麼可怕的嘛。但女兒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一直不敢自己獨自睡覺,希望到我房間睡,或者要求我在她房間裡陪睡。

這個要求我覺得有點過分了,她自己也覺得小鳥沒什麼可怕的,白天的時候還會推開窗子觀察小鳥們,但為什麼晚上就這樣了呢?要知道培養她獨自睡覺才一年多,我可不想孩子因為這點小事又變得那麼膽小不獨立了。

我們的分析——

孩子的恐懼在眼前,而媽媽的焦慮是“未來”,我們分享給媽媽了一段書摘:

“感受,無法用“應該或不應該”來評判。只有當我們放棄這種評判,才能與孩子達到更深的共情。

面對孩子的感受時,我們不必感同身受,只要傾聽就夠了。即便我們並不覺得有什麼可怕,但是“我知道你嚇壞了”這樣的回應也絕不是虛偽。

當孩子感覺不安全時,試試說“請允許我來擔任您的保鏢”,而不要一再強調“你很安全”。

當我們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時,傳遞出來的信息是:你的一切感受都是正當的,包括負面感受。當我們對孩子的感受不以為然,或者極力向他灌輸“恰當感受”時,我們傳遞的信息是:你的感受有問題!

——《遊戲力2: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焦慮》

很高興這個媽媽接受了我的建議,陪女兒一起躺下來,她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那就是今天無論孩子說什麼都不去勸解,而是傾聽。媽媽發現,以往自己很難做到的共情,在此時此刻真實的發生了。

媽媽的自我分析——

其實,孩子對獨睡的恐懼一直存在,但我以前那種勸解的方式,是一種堵截,讓她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感受。

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不同年齡孩子的典型睡眠問題及解決方法

而這次的“小鳥事件”給了她一個機會,讓她可以藉此表達自己的恐懼,所以即使我說一萬遍“小鳥有什麼可怕的?”也是沒用的,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不值一提,這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還好,我沒有讓事態再繼續發展下去。

確實,“床底下有怪獸”肯定不是真的,但是,孩子害怕的感受卻是真實存在的。假如我們嘲笑孩子,那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共情則會為孩子開啟一扇積極解決問題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