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轉載自育果孕育助手

發熱是兒科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尤其是在現在冷暖交替的季節,很多寶寶更是容易“中招”。在工作中,經常碰到家長心急火燎地抱著發熱寶寶來就診,問及什麼時候開始發燒,燒到多少度時,有的家長是一臉茫然:“沒給他量體溫,摸著額頭覺得好燙。”有的家長是說“寶寶不讓測,就是摸著很燙”。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對於發熱家長應該瞭解下面的知識點。

首先了解什麼是發熱

人體腦部下丘腦的地方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正常人體的體溫是受體溫調節中樞所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而讓體溫保持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體溫維持在36~37℃左右。

大多數人的體溫在一天中都會有所變化:早上低一些,晚上高一些;飲食、運動、情緒等因素也會使體溫波動。一般這個波動範圍在1℃內,都還算正常。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當感染等疾病或其他原因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就出現發熱。所以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且疾病的表現形式。

發熱標準及分度

使用可靠的數字溫度計確認發燒。當孩子的體溫達到或高於下面水平時,就是發熱。

從我國習慣、安全及衛生來看,家庭測量是以腋下溫度為準,一般規定發熱超過37.4C以上就算髮熱。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美國兒科學會(AAP)規定:

肛溫、耳溫、額溫:38 ℃以上;

口溫:37.8 ℃以上;

腋溫:37.2 ℃以上。

發熱分度:按體溫狀況(腋窩溫度),發熱分為

低熱:37.5~37.9℃;

中等度熱:38.0~38.9℃;

高熱:39.0~40.9℃;

超高熱:41.0℃以上。

當體溫>38.5℃,應服退熱藥物。

測量口腔內、肛門內溫度(這些部位溫度更接近體內溫度),口溫或肛溫超過39℃,需要服用退熱藥物。

如何選擇溫度計

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耳溫、額溫等。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的急性發熱診斷處理指南(標準版)》建議新生兒測體溫應採用腋下電子體溫計測體溫,1個月至5 歲兒童可採用腋下電子測溫計或耳溫計。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不建議採用額溫(測量皮膚表面,準確度較差)、口溫和肛溫(操作有風險,及衛生問題)。

孩子發熱時,家長不要太糾結哪種體溫計更加準確。實際上,測量方式決定體溫計的準確程度。若測定腋溫,腋窩必須形成封閉的小空間,將體溫計置於小空間內才可獲得準確體溫。若使用耳溫計,探頭必須將外耳道完全封閉,才能獲得準確耳溫。

根據嬰幼兒的特點,兼顧快速、準確、安全等因素,在家庭中最為簡易的方式還是建議使用腋下電子體溫計和耳溫計。

排除假性發熱

測量體溫一定要強調在寶寶安靜的時候測量,是因為寶寶體溫受外界影響很大。

在寶寶哭鬧、吃奶、跑跳後,體溫會輕微升高。是由於這些活動會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

寶寶喝很多熱水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捂太多,或睡覺側臥那側體溫都會偏高一些。是因為身體產熱增加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在上述情況下,體溫不會升得太高,一般不超過37.8℃。而且在寶寶安靜後,或解開衣物後,半小時再測體溫,都能降到正常水平,且體溫不會再次升高。

遇到這些情況時,家長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的變化及表現,不需任何處理。

關於發熱的幾個誤區

◆摸寶寶皮膚判斷髮燒——這個方法不靠譜

家長用手或額頭觸碰寶寶皮膚,感受寶寶體溫,只是一個粗篩體溫的方法。

當寶寶發熱時,要知道寶寶確切溫度,決定是否用藥,及用藥後體溫下降情況等,都需要用體溫計測量精確體溫的。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根據國外的研究,母親用手只能正確判斷74%有發燒的小孩,而護理人員的正確判斷率則只有42%。

◆“發熱燒壞腦子”——這是一個謬論。

研究證明,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調高體溫是身體抵抗病菌的一種方式。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如何測量寶寶體溫之發熱標準篇

只有當體溫高於42℃時,高溫才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只有當身體處在極端的環境溫度下時,體溫才會高到這種程度,比如在熱天把孩子關在封閉的車裡,或嚴重的中暑。

發燒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 ,是疾病的一個症狀。在發熱期間,是不用擔心寶寶會燒壞腦或者落下什麼後遺症。

當發燒本身是由於中樞系統的疾病導致的,比如腦膜炎、腦炎,才可能使腦實質本身受到破壞,可能會造成智力障礙等後遺症。

還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測量體溫只是幫助瞭解寶寶疾病的情況,發燒的程度並不代表寶寶病情有多嚴重。患有輕度感染的兒童可能發高燒,而患有嚴重感染的兒童可能根本沒有發燒。

當寶寶發燒時,爸爸媽媽不能只是盯著體溫數字,還應該多點關注寶寶的行為及表現。如果寶寶的精神狀態還好,就不必太過於擔心;如果精神狀態較差,則需要及時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