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偽國學?

如何辨別偽國學?

文/亮哥(青年學者)


“國學”的最初意思是學校

“國學”一詞最初出現在《周禮·周官·樂師》裡:“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這裡的“國學”,指國家所設立的學校或教育機構。“國學”一般設在首都,與地方上的學校“鄉學”相對。據先秦文獻記載,“國學”裡教授的課程是六藝,具體指:禮、樂、射、御、書、數。

再往後,“國學”則是太學(東漢到宋代)或國子監(元明清三代)的代稱。這從許多古代文獻和詩文中可以得知。

“國學”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應對西方文化傳入的壓力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西方文化也隨之進入中國,很多守舊人士認為,為了國家富強,不得不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和技術,但是又不能丟棄中國固有的思想體系,於是他們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社會,尤其是知識分子,面對著深重的外來壓迫,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中國社會亟需變革,一部分保守派的知識分子從思想文化上開始凸顯中國文化的價值。

1905年初,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革命學術團體“國學保存會”,《國粹學報》為其機關刊物。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在他看來,國學的範圍很寬,而且他強調國學的實用性。

章太炎於1906年在東京發表了《國學講習會略說》,於1910年發表了《國故論衡》。“國粹”和“國故”都沒有用“國學”一詞,但兩者都可以說是“國學”的同義詞。章太炎在他的著作中,把“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心目中國學範圍包括文字學、(儒家的)經學、歷史學、諸子百家思想、文學等幾個門類。

順便說一下,日本學者也有“國學”的說法。在日本,“國學”是指日本的學問,是相對於漢學而言的。18世紀的日本人提出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擺脫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的一種需要。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國學”

新文化運動爆發後,以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提倡科學和民主,激烈地反對傳統思想。但在新文化運動後期,胡適等人提出“整理國故”。1925年,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了 “國學部”,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這幾位學者是歷史學家、文藝理論家、語言學家,“國學部”設立的課程也很廣泛。

“國學”在當代人眼中的意思

一般來說,“國學”是“傳統文化”的同義詞,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在古代中國社會,學者把書籍分成經、史、子、集四種類型。經,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著作。史,一切關於歷史的著作,編年史、紀傳體史書、別史、雜史、職官等書,都屬於史類。子,是指思想類的著作,包括諸子百家、道教、佛教等類的書籍。集,則是指文學作品。

其實,顧名思義,“國學”是指一個關於國家的所有學問。

但是,這個範圍太廣泛了。從學科上說,哲學、歷史學、地理學、宗教學、文學、法律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醫學、數學、農學、天文學、曆法學等等,都屬於國學了。

如果範圍再收縮一點,“國學”可以指中國的文化、思想和學術的精華部分。

人們對“國學”的誤解

1990年代後,“國學熱”興起。這反映了中國人經歷了幾十年的文化壓制和饑荒之後,對傳統重新產生了興趣。

但是,對於什麼是國學,大多數人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於是,只要打著“國學”的名字,不管是迷信的、粗劣的,還是有害的書籍,都會有人相信。

人們對“國學”的誤解一般分為幾種。

一種是把“國學”誤解為“儒學”。其實,儒學只是“國學”的一種。傳統思想、學術、歷史還包含著更加豐富的內容。

更有甚者,還有人把“國學”誤解為《弟子規》和《孝經》。這些書籍宣揚為人子女者要服從父母、老師,只規定了為人子女者單方面的義務,而沒有說明他們的權利,這是與現代社會以權利為基礎的理念完全相反的,可以說是傳統思想中的糟粕。如果有人把這些東西當成寶貝,那肯定是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這些人提倡的是偽國學無疑。

還有一種是宣傳“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的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本人不信奉佛教,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自由,你信奉“因果報應”教義,我不反對,但是你把它拿出來大肆宣揚,恐嚇人們,就不對了。

一種是把“國學”誤解為“成功學”和“雞湯”。許多人以為,不花時間,就可以快速掌握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那些講解相關課程的人或者機構,也把古代典籍庸俗化,甚至歪曲,以迎合接受者。其實,世界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真正的智慧是要通過艱苦的學習、反覆的思考、人生體驗和反思得來的。那些告訴你學了“國學”就立刻可以擁有什麼什麼大智慧的,一定是偽國學。

一種是把“國學”誤解為萬能藥。有些人,心理出了問題,家庭關係(比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出了問題,甚至小孩子有網癮,都送去國學班或者國學學校,以為可以通過“國學”解決這些問題。其實,我們解決問題時要對症下藥,“國學”絕不是萬能藥。如果選擇不當,甚至很多時候,還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摧殘。

一種是把“國學”誤解為三教合一。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等三種對中國社會影響很大的學說和宗教。三教合一是指融合三個教派,融合方法不同,則側重點也有不同。其實,三個教派的差別是很大的,未必能融合到一起。動輒以融合三個教派自命的,也是偽國學。

許多人只是為了商業目標,才打造出一些“國學”的概念,比如漢服。其實,正如古文物研究專家孫機先生所說,中國古代各個時代的服裝差異很大,中國想要定一款“國服”不太容易。很多機構,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才宣傳“漢服”這一概念。據說,每銷售一套漢服,利潤在數百元到上千元;每舉辦一次“漢式婚禮”,利潤則在數萬元。

偽國學還有一個特點:神化某個人物(尤其是在世的人物),搞個人崇拜,奉之為教主,宣稱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不容許反對。這就流入“邪教”了,自然是偽國學。

真“國學”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思想的真誠、深入的研究。

有人調皮地把古代的“六藝”和現代社會的相關學科和技術聯繫起來。

如何辨別偽國學?


“國學”中有一些內容和價值觀在今天看來是錯誤的,當然,也有一些價值觀,在今天看來仍然也有價值和借鑑意義,比如,“君子人格”、“捨生取義”、“浩然正氣”、“關心民生”等。但是,對於迂腐甚至錯誤的價值觀,我們必須抵制。

對“國學”的超越

最後,我想表達一點對“國學”的最終看法。

其實學問、學術是“天下之公器”,是不分國界的。

而且,人們對一個事物瞭解越詳細,對它的分類就越清晰。比如,中國人對西方的思想、歷史、學術、宗教了解比較少的時候,會把西方的學問統稱為“西學”。但是隨著中國人對西方瞭解越來越多,“西學”這個詞就會退出歷史舞臺,被古希臘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普通法、英國曆史、法國大革命史等具體學問替代。

“國學”也是如此。隨著我們對傳統中國的研究和了解越來越深入,“國學”一詞也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剛才我們已經說了“國學”的產生是為了應對西方文化傳入的壓力。今天,中國已經完全沒有外在威脅,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所以,“國學”一詞,就更沒有必要存在了,應代之以更精確的“先秦思想”、“唐代史”、“歷史地理學”、“佛學”、“詩學”、“訓詁學”等更具體的學問。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應該具有現代社會的思想和價值觀,比如,平等、自由、權利等。我們不應該迷信古人,以為他們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世界是變化的,生活需要我們自己去體驗,問題也需要我們自己去解決。

(本文為人人都愛學語文頭條號原創,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