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藍籌年會」存量時代的價值挖掘

「2020藍籌年會」存量時代的價值挖掘

經濟觀察網 見習記者 程璐洋 4月29日,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20第17屆藍籌年會上,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佳兆業集團首席戰略官劉策,億達中國高級副總裁於大海,北京睿信致成董事總經理郝炬先生,及經濟觀察報宏觀經濟研究院秘書長李曉丹,在“雲圓桌”上探討了該如何理解房地產行業的存量時代,又該如何挖掘企業的獨特價值。

如何理解存量時代?

於大海:對存量市場的理解,首先是成因。主要因為我國現在人口結構的轉變,包括對住房需求趨於飽和,城鎮化趨勢逐漸放緩,一些重點城市的新增土地供應減少,這些因素都在助推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在增量時代,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的功能,是讓城市家庭能夠擁有自己的房產。在存量時代,我們的價值是讓這些存量的資產能夠更好流通、配置和管理,使得這些資產價值最大化。

從存量市場的特徵來看,第一個是存量資產的流通能力顯著提升。在重點一線城市,北京二手房的成交比例和一手房已經達到3:1,上海已經超過2:1,還有很多二線城市逐漸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可以說我國現在一線基本進入存量時代,二線城市已經趨於存量市場。

另一方面,經濟、託管,包括物業的專業機構,對市場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第三、職業化服務不斷出現,包括像交易、管理、金融、法務等等專業的人才。

最後,房企大量出現轉型,行業新龍頭不斷出現。比如這些年很熱的詞,城市運營商、生活服務集成商等等,都是房企在存量時代裡轉變的特徵。

郝炬:中國在未來十年,房地產行業整體從增量向存量轉型過渡。從增量到存量,存量有兩個。第一個,土地的存量。在核心一二線城市,現在可供開發的新增土地供應量實際上相對很緊張。在原有的土地上,如何進行改造?這就涉及到舊城改造,包括現在一些區域的工改,把工業用地改成商辦或者住宅,一方面增加土地供應,一方面重新挖掘土地價值和未來資產價值。第二,存量資產。現在在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一些資產,包括寫字樓、商業,這些物業可能無法拆掉重建,但是通過重新進行內容賦能和運營提升,從而提升整體物業資產的價值。當前市場,房地產企業考慮的是如何高週轉,抓住新增市場和增量市場,實現規模增長。

城市群與都市圈的機會與風險

顧強:中國的人口流向,在向大城市及其周邊集中的趨勢。過去十年,新增的城鎮化人口,65%去了30個都市圈。未來的五年、十年,這樣的趨勢會不會繼續?根據研究,我們認為這個趨勢還會存在和持續。因為空間分佈高度集中,創新在向核心城市集中,不僅僅是人口的集中,核心要素也集中。

從房地產來看,在都市圈當中,目前新房市場佔全國市場的50%,聽起來很大,其實前十名城市的零售總額佔全國的22%。十個城市空間不均衡,經濟發展也不均衡。

都市圈發展會強化,但是在都市圈內部也會出現新特徵。主要城市核心區基本成型,新的商品住宅,新增產業,現在在向第二圈層和第三圈層加速的遷移。這是我們看到的機會,房地產市場50%在30個都市圈裡面。外圈層現在佔多少呢?目前佔到50%,6萬多億的新房市場中,外圈層大概佔50%,三萬億左右,這個趨勢在未來總體還應強化,比重還會提高。因為城市的核心區進入存量時代,第二圈層、第三圈層,特別是成長型的都市圈裡還是增量時代。

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很多問題來自於行政分割,因為行政體制不一樣,行政層級的差異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說規劃、交通、公共服務政策和基礎設施都很難一體化。比如在中國很多大城市裡,為什麼依然還有斷頭路?利益格局沒有調整。這些問題,按照現在中央推進的要素市場的改革,一部分會得到解決,但還有一部分依賴於更高的頂層設計來解決。

現在也會有風險,在中西部地區,過去建了大量的開發區和新城新區,而且大量的新城新區離主城區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總結叫“遠大的城”,又遠、又大的新城或者新開發區。這些開發區現在去看,大部分都是失敗的,而且政府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這說明什麼?我們怎麼樣去建設大城市的新城新區?怎樣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和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律?

於大海:對我們項目的佈局來講,提出了叫作“項目拓展圈層化”的理念,所謂的圈就是都市圈,層就是分層推進。比如說產業高度關注,在一個城市群中,產業轉移的關係。從目前的經驗看,這些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都呈現出了中低端製造業向外遷移,高端現代服務業進一步集中的趨勢。

很多城市群出現了不止一個的中心城市,可能有雙核、多核的態勢,也會有多個副中心城市的出現,我們就要審慎樂觀地進入一些相對的弱二線,乃至於強三線城市,也應該是我們項目佈局的戰略考量。

土地市場改革的方向與突破

郝炬:現在從房地產宏觀的角度來講,大家都談總量飽和。總量,人均住房面積看上去不低了,但是區域嚴重不均衡,尤其是真正有需求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近期看深圳的房子搶得很快。最大的不均衡在哪?在土地和需求之間的錯配問題。這是當前即是對於地方政府的風險,又是對房地產企業的風險。

大家希望真正有需求的地方,能夠加大土地的供給,哪怕房價漲得慢一點,我們開發商也希望市場能夠穩定往前走。所以這次如果能夠市場化進行土地資源配置,有沒有可能全國流轉?同時有八個省市地級市,也在土地的基本農田的轉性和規劃上面予以一定授權,這些方面非常關鍵,能夠讓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地方有充足的土地供應,這樣既可以保證市場的穩定,同時也可以對當地區域的房價給予合理的穩定。

劉策:為什麼一線城市目前房價一直老漲得那麼猛?我個人的觀點,住宅用地比例不足,反而工業和商業用地過剩。我覺得對一線城市來講,第一住宅比例其實可以提升,工業和商業其實市場需求沒有這麼大,可以適度降低。但是目前很多一線城市反而住宅比例偏低。

第二,涉及全國區域均衡的戰略。比如說對於一線城市核心都市圈,建設用地比例其實可以多一點,寧可把更多的耕地指標,18億畝紅線的指標可以挪到中西部去。因為人、產業都在往都市圈走,但是土地建設指標沒有跟著走。

顧強:人口城鎮化跟土地城鎮化是分離的,尤其在都市圈的外圍圈層非常明顯。因為過去大城市外面都是農業地區,現在人口去了,但原來是農業,總體來說土地需求矛盾非常突出。

中央現在提出來兩方面,一是生產要素如何向優勢區域集中?二是通過制度改革,能夠使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集中。

過去實際上符合土地的兩規,沒有空間。即使有項目,你沒有土地規劃,還沒有土地指標,一大堆問題。現在改革已經提出來,把一些權力放在省一級,在省級範圍來根據各地發展條件,以及項目發展質量來確定要素配置。省內的這些要素如何在優勢區域集中?這次改革,包括國土資源部的授權,提供了可能。

但另外一方面需要持續的配套政策,比如如果國土空間規劃沒改,就是把這個政策給了也沒有用,因為沒有相應的規劃空間,所以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

首先要轉變的是規劃理念,第二要規劃體制改革。目標就是把效率放在優先的地位,兼顧區域的發展。從2004年到現在的土地管理基礎上,向優勢地區集中,加上市場化的機制的設置,比如說跨區域的市場,建立土地流轉市場等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