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好好吃飯這麼難嗎

“這更像是一種隱疾,自己飽受困擾,自尊心低到幾點,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毫無存在感。”

“當你患上暴食症,你會對自己感到極端羞愧甚至厭惡且痛恨自己。”

1995年戴安娜王妃在接受採訪時,用一種坦誠而真摯地態度將暴食症最大限度地帶到了大眾視野中。

“我從來沒看到過別人一次性吃這麼多東西。”

“我和漢蒂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她餓得幾乎光著身子來了廚房幾次,一路吃著她能找到的東西。”

同時瑪麗蓮夢露的女傭曾經的一段話也再一次迴響在了人們耳邊。瑪麗蓮夢露也是典型的暴食症患者。

到現在,暴食症全球的發病率為1.4%,也就是超過1億人發病年齡約為23歲左右的年輕人。同時,一個事實是,女性患暴食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十倍。

和厭食症患者不同,厭食症也許還可以得到理解——“她只是希望自己瘦一些,才變成了現在這幅樣子,太可憐了。”暴食症患者卻更多地只能接受著來自他人驚奇和無法理解甚至有時候是鄙夷的眼光。

別人眼裡,暴食者浪費食物,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是典型的loser。

同時肥胖的身材也是別人詬病暴食症患者的另一個靶子。

只是,人們往往不知道的是,暴食症患者和厭食症患者一樣都承受著無法言喻的痛苦,暴食症患者對自己的厭惡不比旁人來得少。

暴食症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食慾,他們用食物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缺,但是因為旁人的目光而進一步陷入自我懷疑,越發需要食物的撫慰,這像是一個沒有出口的惡性循環。而暴食症患者在這個循環圈裡有時候只能孤軍奮戰,

人在深淵,被來自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雙重壓力壓得動彈不得,暴食症只是比深淵更深的深淵而已。

究竟為什麼會得暴食症呢?

通過對瑪麗蓮的生平的解讀,人們得出來的答案是“懷疑”。

對自己能夠得到愛的能力的懷疑,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懷疑,追求完美而陷入不安,食物帶來的多巴胺分泌能給人一些寬慰。

這個答案在看到室友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暴食症的,我才第一次有了正確的深刻的認識。

室友是一個很優秀的小姑娘,上個學期期末拿到了滿績,同時社團活動的表現也很突出,辯論隊、舞蹈社、學生會都有她的身影。每天忙忙碌碌,像是連軸轉的陀螺,想要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得最好。

寢室裡其他人總勸她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社團活動什麼的只要重在參與就好,但是她總有自己的堅持,對自己的嚴苛達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身材。

為了達到理想狀態,她嘗試了網上那個臭名昭著的“21天減肥法”,每天只吃少量的水果,憑藉毅力在十天內瘦掉了十斤,但與此同時精神狀態也下降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狀態。

最後,她不得已停止了節食,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天我們拉她去吃東西,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她是怎麼吃掉了五屜包子。當時我們開玩笑說她是真的餓瘋了後來想起來那已經是暴食症的端倪。

再後來,到她頻繁地在寢室裡催吐時,暴食症已經發展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那段時間,她總是在外面,吃很多東西,然後一回到寢室就吐,彷彿上癮了。室友們擔心她而每餐看著她吃,但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她的暴飲暴食還是在繼續。

最後,她終於哭出來,瀕臨崩潰地告訴我們,她為什麼要把自己逼得這麼緊。

她是小縣城考上來的,家境不好,家裡的父母總是在推著她往前,只有足夠優秀才能得到父母的賞識。長期以來,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想法在來到大學看到更多優秀的人之後到達了頂端。“不夠好”的念頭讓她長期懷疑自己不配,過去是怕得不到父母的賞識,現在是害怕自己得不到身邊同學以及自己的男朋友的喜歡。

她不知道人們眼中的優秀是什麼樣的,她只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沒有瑕疵,只有這樣才不會不安。

所以逼自己減肥,但是在節食減肥打破了她正常的生理機制,導致她無法按計劃繼續減重。她被焦慮沖垮了,她發現吃東西能給她帶來安慰,但是負罪感又逼著她把東西吐出來。

所有人看著她,只有滿心的心疼和無奈,我們終於知道她為什麼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了,但是卻又太遲了。

對自我的懷疑和對愛的渴望相互衝突,是那個滋長暴食症的真正深淵。

“自卑的人通過強化自己的某一方面,比如金錢、聲望、地位來獲得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優秀的人事實上正在被自己的自卑所困擾。”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一書中,作者這樣寫道。

暴食症是過於追求完美高度要求自己的副作用,自卑是真正的病根。

有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也許是原生家庭的缺愛,也許是成長環境的競爭性,總是無時無刻地不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又因為始終在猜測別人的眼光而迷失了自己。

同時,人如果沒有了自己,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很容易便為外物所役。

就是那句話“我曾以為我所擁有的一切是我的價值所在,而不知道我自己才是我的價值所在。”

走出暴食症的困境,心理諮詢以及專業的醫生診療必不可少。

但是克服自卑,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才是真正的解決辦法。

人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才能以此為基準生髮出各種各樣的愛好,在焦慮的時候填補內心的空缺,轉移注意力,然後為自己的療愈留出時間和空隙。

人的生活是需要自己的節奏和規律的,有多少人,過著過著,就和自己脫了節,把自己逼迫到了生活的角落裡,把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我們只有跟著自己的節奏和規律才不會與自己脫節。

室友在努力變好,假期打電話給她,她說自己正在專心學習英語和舞蹈,習慣於留出時間給自己冥想,審視自己內心的狀態,每天做手賬然後在本子下記錄自己一天的情況,只要能按時按量吃飯就能開心上一整天。

她有時還是會自我懷疑,但是看到自己的記錄和自己的成長,她就能相信自己可以等來日方長。同時,生活的規律性也給了她新的安全感,她已經不需要依賴別人的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