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最近常有阵雨,所以天气也不见得闷热,今天偶然听到夏蝉吵得正欢,才知道转眼就快到端午节了。

潮汕地区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区域,因为语言、传统习俗的特异性,无形中就有一道城墙使之与外界隔开,独立地存在着。也因这样,对待美食,潮汕人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有人说,潮汕地区遗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这个我没去考究过,但至少是历史悠久吧。

随着近来潮汕人外出谋生,潮汕的美食文化也慢慢向世人揭开面纱。众所周知的潮汕牛肉火锅,能当乒乓球打的牛肉丸,吸引众多食客的澄海卤鹅......不过,这都只是潮汕美食的冰山一角。

有时在外与人提起自己是潮汕人,便会听到,“哦,那个有牛肉丸的地方”,仿佛牛肉丸成了潮汕的代名词。但我想说的是,牛肉丸固然出名,潮汕本地人却少有奔着“牛肉丸”三个字去的,往往都是偷懒的时候才会买回来做汤。

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潮汕除了牛肉丸,还有肠粉、牛肉粿条、鱼饭、生腌等等,最近那个会吃,喜欢吃,还能把美食拍得令人垂涎欲滴的陈晓卿导演做了《风味原产地·潮汕》,推荐喜欢的小伙伴在饥饿的时候看,这样你才能更真切地感受那种来自美味的吸引力。

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潮汕美食独特、好吃、美味,更多是得益于潮汕人对传统烹饪手法的坚持,比如那粒会弹的牛肉丸,传统手法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拿着铁棒捶打出来的。虽然现在机器代替了很多人工,但依旧有老饕只喜欢那被赋予时光的手工味道。

潮菜的精髓除了吃新鲜食材的本味外,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持传统的手工古法,今儿Fanty分享一个潮汕美食界独特的存在——双烹粽,传统炒米,甜咸兼具的口味,是潮汕人最爱的坚持。

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虽说也走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粽子,但我一个非传统的潮汕姑娘,是吃不惯除了潮汕以外的粽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风味给我种下如此根深蒂固的美食印象?

潮汕的粽子也是包裹糯米的,但这糯米除了浸泡,关键的一步是“炒米”,听长辈说,这样的做法只在汕头区域内延续着,出了汕头也就没有了,怪不得在外吃不到呢。

炒米的步骤不只是让糯米吸收调料的香味,更重要是糯米吸收水分,裹上油之后,在后续烹煮中仍能保持颗粒分明,有柔软略带嚼劲的口感。潮汕本地老饕对于粽子最基础的评判标准就是不能有粘腻,糯米糊化的口感,那样的粽子的是不合格的。

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当然,“炒好米”是独具技巧的,调味的比例、炒制的手法、适合的火候,是每个做粽子的师傅多年琢磨的,也成了他们不外传的秘籍。对于食客来说,往往对胃口了,也就认准你了。

做好第一步的炒米,也只是有了粽子的基本雏形,粽子配料的选择与制作也是非常讲究的。潮汕双烹粽讲究甜咸兼具,大概这是潮汕人的独创吧,甜党与咸党在这里握手言和。

虽说甜咸兼具,但两种口味放置在一个粽子里,是有讲究的。代表着“甜”的红豆沙,需煮熟后去皮加糖、油熬制,务必达到清甜爽滑的口感,放进粽子前,豆沙也需裹上薄薄的猪朥网作为甜咸隔开的边界。虽现在有人偷懒去掉这一边界,但可别给挑剔的老饕吃到,因为也只能骗他一次而已。

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咸”的部分讲究有沙感的咸蛋黄,肥瘦适中的南乳肉,炒香的虾仁和香菇,当然也有豪华版的,有香肠、白果、栗子、干贝等等的加入。如此之多的食材,每一个都需要细细烹制才能入粽,每个步骤都有讲究的技巧而不可或缺。

由此可见,潮汕人对美食的追求确实异于常人,一个小小的粽子,有如此多的讲究,有如此多的步骤才得以成型,较之于普通浸米裹粽,这可谓费力费时费神。但就是因为这每一个讲究,才成就其独特的存在,少一步,总会觉得少点什么。

端午节的代表作之一—潮汕双烹粽

如果你没吃过潮汕双烹粽,建议你试试,这样奇特的存在,会给你的味蕾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不要因为甜咸兼具而本能去拒绝它,它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子,吃才有答案。

吃过正宗潮汕双烹粽,大概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你就从此独宠它了,一种则是嗤之以鼻,大概不会有中立暧昧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