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最近常有陣雨,所以天氣也不見得悶熱,今天偶然聽到夏蟬吵得正歡,才知道轉眼就快到端午節了。

潮汕地區是中國一個獨特的區域,因為語言、傳統習俗的特異性,無形中就有一道城牆使之與外界隔開,獨立地存在著。也因這樣,對待美食,潮汕人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有人說,潮汕地區遺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這個我沒去考究過,但至少是歷史悠久吧。

隨著近來潮汕人外出謀生,潮汕的美食文化也慢慢向世人揭開面紗。眾所周知的潮汕牛肉火鍋,能當乒乓球打的牛肉丸,吸引眾多食客的澄海滷鵝......不過,這都只是潮汕美食的冰山一角。

有時在外與人提起自己是潮汕人,便會聽到,“哦,那個有牛肉丸的地方”,彷彿牛肉丸成了潮汕的代名詞。但我想說的是,牛肉丸固然出名,潮汕本地人卻少有奔著“牛肉丸”三個字去的,往往都是偷懶的時候才會買回來做湯。

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潮汕除了牛肉丸,還有腸粉、牛肉粿條、魚飯、生醃等等,最近那個會吃,喜歡吃,還能把美食拍得令人垂涎欲滴的陳曉卿導演做了《風味原產地·潮汕》,推薦喜歡的小夥伴在飢餓的時候看,這樣你才能更真切地感受那種來自美味的吸引力。

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潮汕美食獨特、好吃、美味,更多是得益於潮汕人對傳統烹飪手法的堅持,比如那粒會彈的牛肉丸,傳統手法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拿著鐵棒捶打出來的。雖然現在機器代替了很多人工,但依舊有老饕只喜歡那被賦予時光的手工味道。

潮菜的精髓除了吃新鮮食材的本味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堅持傳統的手工古法,今兒Fanty分享一個潮汕美食界獨特的存在——雙烹粽,傳統炒米,甜鹹兼具的口味,是潮汕人最愛的堅持。

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雖說也走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粽子,但我一個非傳統的潮汕姑娘,是吃不慣除了潮汕以外的粽子的,到底是什麼樣的風味給我種下如此根深蒂固的美食印象?

潮汕的粽子也是包裹糯米的,但這糯米除了浸泡,關鍵的一步是“炒米”,聽長輩說,這樣的做法只在汕頭區域內延續著,出了汕頭也就沒有了,怪不得在外吃不到呢。

炒米的步驟不只是讓糯米吸收調料的香味,更重要是糯米吸收水分,裹上油之後,在後續烹煮中仍能保持顆粒分明,有柔軟略帶嚼勁的口感。潮汕本地老饕對於粽子最基礎的評判標準就是不能有粘膩,糯米糊化的口感,那樣的粽子的是不合格的。

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當然,“炒好米”是獨具技巧的,調味的比例、炒制的手法、適合的火候,是每個做粽子的師傅多年琢磨的,也成了他們不外傳的秘籍。對於食客來說,往往對胃口了,也就認準你了。

做好第一步的炒米,也只是有了粽子的基本雛形,粽子配料的選擇與製作也是非常講究的。潮汕雙烹粽講究甜鹹兼具,大概這是潮汕人的獨創吧,甜黨與鹹黨在這裡握手言和。

雖說甜鹹兼具,但兩種口味放置在一個粽子裡,是有講究的。代表著“甜”的紅豆沙,需煮熟後去皮加糖、油熬製,務必達到清甜爽滑的口感,放進粽子前,豆沙也需裹上薄薄的豬朥網作為甜鹹隔開的邊界。雖現在有人偷懶去掉這一邊界,但可別給挑剔的老饕吃到,因為也只能騙他一次而已。

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鹹”的部分講究有沙感的鹹蛋黃,肥瘦適中的南乳肉,炒香的蝦仁和香菇,當然也有豪華版的,有香腸、白果、栗子、乾貝等等的加入。如此之多的食材,每一個都需要細細烹製才能入粽,每個步驟都有講究的技巧而不可或缺。

由此可見,潮汕人對美食的追求確實異於常人,一個小小的粽子,有如此多的講究,有如此多的步驟才得以成型,較之於普通浸米裹粽,這可謂費力費時費神。但就是因為這每一個講究,才成就其獨特的存在,少一步,總會覺得少點什麼。

端午節的代表作之一—潮汕雙烹粽

如果你沒吃過潮汕雙烹粽,建議你試試,這樣奇特的存在,會給你的味蕾打開一扇不一樣的窗,不要因為甜鹹兼具而本能去拒絕它,它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子,吃才有答案。

吃過正宗潮汕雙烹粽,大概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你就從此獨寵它了,一種則是嗤之以鼻,大概不會有中立曖昧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