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才是最好的營銷和公關

2020年2月初,湖畔大學啟動了“企業史自記錄”計劃,倡導大家通過“影像”去記錄企業和個人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同時,湖畔也希望這次的“疫情記錄”可以成為“企業史自記錄”的一個起點,記錄是一種方式,紀錄片是一種呈現形式,我們希望企業通過記錄,找到自己的商業立意,企業的構建價值及意義。

《此時此刻》是阿里巴巴的首部抗疫紀錄片,上線第一天就有了1000多萬的累積播放量,收穫了很多點贊。

這部片子的幕後團隊來自支付寶的品牌部門。我們邀請了該部門的負責人張振杰(Jack)和他的小夥伴菲兒,分享這部片子在短短40天的時間裡“從無到有”的幕後經歷。

阿里巴巴首部抗疫紀錄片《此時此刻》

1月24日春節,支付寶的紀錄片項目組集結完畢。大年初一(1月25日)項目組基本明確了主題方向,阿里巴巴的“新六脈神劍”(價值觀)——此時此刻,非我莫屬。3月9日,這部片子在支付寶微博上發佈。

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才是最好的營銷和公關

Jack(支付寶品牌負責人,高級整合營銷專家)

《此時此刻》不是一次單純的宣傳,我們希望把紀錄片和品牌進行統一。內部文化其實就是外部文化,當內外部文化加在一起時,就是用戶感知到的品牌。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宣傳片,都是一種手段,這背後統一的問題是——如何通過這部片子去傳遞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的品牌?

在內部,我們一直有一個觀點——“品牌既文化,文化既人心,人心既流量”。當我們凝聚了內部的人心,外部的人心就形成了品牌,品牌自然就帶有流量。比如:當人們想到交易、生活服務時,就會想起支付寶;當人們想到社會責任、俠義精神時,就會想起阿里巴巴,這其實就是阿里巴巴品牌和文化的力量。

換言之,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品牌,在內部宣揚怎樣的文化就能吸引怎樣的人和你打拼,跟你創業;在外部傳揚怎樣的文化就能吸引怎樣的人去購買你的產品,去使用你的產品。所以我認為,這次《此時此刻》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可以把“內部文化、外部品牌、內部員工、外部用戶”全部凝結在一起。同時結合了國家的重大節點。這是我們想做的東西,也是我們的初心。

我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先天的優勢就是信息溝通特別暢快。項目始於自下而上的推動,當我們向上溝通之後,大家覺得這件事內外一致,可以幹,有意義,就立刻聯繫了所有抗擊疫情的業務方(菜鳥、盒馬、口碑、餓了麼、飛豬等)。他們在疫情期間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們值得被記錄。而這些記錄之所以是感動的,是生動的,是因為他們真實地幫助了用戶在疫情期間去解決問題。

當你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是最好的營銷,最好的公關。

那天偶遇(阿里)集團oc的老師,他說片子不錯,不油膩。我覺得這個詞挺好的,我還開玩笑的說可能是因為刻意減少了領導們出鏡的成份。

一、主題

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才是最好的營銷和公關

1.主題先行

一個主題是不可或缺的,主題就是這個企業的品牌,沒有別的異議,否則你還記錄啥(企業紀錄片一定不是個人紀錄片,雖然它可以承載這個任務)。

《此時此刻》的主題我們有主動設計,因為最後服務的還是內外部文化的結合,內外部品牌的統一。首先,阿里整個都動起來了,我們的確可以從高層視角切入,高層戰略部署、迅速指揮。但阿里是一個大生態,有20多萬員工,可以讓這20多萬員工迅速凝結在一起的,一定不是幾個高層指揮就能解決的問題,這一定是每位員工都流淌著的共同基因。

最簡單的點,就是我們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這也是“此時此刻,非我莫屬”(阿里巴巴“新六脈神劍”價值觀之一)的一個不做作的體現。

2.由內向外

由內向外往往會造成一個自說自話的局面,所以整部片子的輸出,是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

從疫情爆發,到危機時刻,到物資短缺,到平穩過渡這幾個環節中,我們分別解決了什麼問題?通過這一連串的解決方案,串聯起了整部片子的邏輯,體現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經常在內部討論,這條片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趕著熱點去宣傳我們的企業嗎?不。紀錄片不是記錄熱點,是記錄經典;熱點總會隨風消散,但經典是可以timeless。

所以我們想做“經典”,我們希望20年後打開它,還是能對當下有很多幫助。當然,在熱度最火的時候發佈更好,但這很可能會影響我們記錄的真實性,很可能會為了追趕時間而丟掉了很多“小而珍貴”的點。

坦白講,最後播放的熱度沒有我們想象的高。但是老闆的反饋我們還挺感動的。他說:“你們不要這麼看待這個事情,我更希望這件事情能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同路人,哪怕大家看完之後,想來阿里巴巴上班,我們也是成功的。”

3.應用場景:內部&外部

我們常說對外做品牌之前要先對內做品牌,我們要讓大家看到,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加班的同學這麼辛苦,公司沒有忘記。當我們在內部做完之後,很多BU的OC、PR都很願意合力推廣,我覺得這相對算成功的。

製作最初我們也定下了一個原則:千萬不要變成一部自吹自擂的宣傳片。希望大家看完之後,發現這是一部為社會記錄的片子。同樣,當我們拿著素材與很多外部平臺溝通時,他們也非常樂意幫我們推,比如:頭條系、嗶哩嗶哩紀錄片頻道都在免費幫忙推,還有新華網這樣的官媒。從外部角度看,也算達成了目標

《此時此刻》開頭運用了較多旁白,第一個作用是交代背景。但如果講作用,我認為更應該注意的是“寫旁白的視角”,因為很多旁白很容易把我們誘導回企業視角。所以,旁白基本要從社會視角寫,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做了什麼?本著一個簡單、樸素的想法寫。但是假如我們有更好的素材,也不需要過多的旁白,素材的真實講述才是最好的旁白。

2.內容框架

《此時此刻》在內容框架上沒有特別複雜的創作方法論,簡單來說還是時間、地點、人物和解決了什麼問題。

縱向來看,就是由外到內,從發現問題到解決方案;橫向從左到右看,就是從後臺端走向前線。片頭是企業內部開始躁動起來,寫代碼、做設計、聯繫物資;隨著推移,我們逐漸走向了患者端、旅客端、醫生端,最後到了一線的快遞小哥,他們每天就身處一線,就在用戶身邊。在情緒上,也是有遞進的。

另外,阿里健康在集團中不算一個大BU,但它在疫情中表現突出,它解決了線上問診,解決了醫生和患者的遠程連接,所以我們給它了一個重頭戲。

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才是最好的營銷和公關

這是我們的思考方式,想強調的還是要由外向內看。

3.腳本打磨

最開始,我們先和導演密集地碰腳本,腳本基本定下來之後,我們再判斷需要加入哪些BU的配合,然後再細化到各個BU需要什麼樣的人加進來,需要從他們身上補充採訪哪些內容。

比如:飛豬有一個“全民小二”的事情,我們就會採訪飛豬小二,採訪這個項目的決策人,或者飛豬研究數據的同學,因為數據同學會及時彙報一些關於疫情期間對民眾生活影響的信息。腳本的輪廓大概在前一兩週有一個文字稿,內容大概到“此處需要一個XX”,這裡會插入XX人XX方向。

我們不是王家衛可以邊拍邊想,第一週我們並也不知道會有健康碼,所以當健康碼一上線,我們就趕緊請一線的同事去收集健康碼的素材,上線前一週才加進去。所以,我們對內容要有預見,有預判,有腳本。然後隨著事件的發展,當有新情況出現時,同時要對片子(腳本)有一個快速地迭代。再下一個階段,就是精修、反覆添磚加瓦的過程。

第一版DEMO基本按照腳本剪出來,看到“毛胚”後,大家基本可以判斷這個片子要走的方向,需要填補什麼素材。再者從創作角度來講,腳本優先比較可控,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知道要表達什麼,才能“對症下藥”。

4.素材收集須知

盤點下來,我們30天裡大概收了6000多條素材,最終剪出了17分鐘的成片。在素材收集上我們有兩個原則:整齊,全面。

整齊,就是素材質量的整齊。導演手把手教一線的人怎麼拍,橫著拍還是豎著拍,畫面可以推進一些,可以去近處拍那個花。在李醫生去世的時候,我們請餓了麼小哥去醫院拍下來。這其中送花不是安排的,接單不是安排的,但是去拍這個事情本身是安排的,因為很多記錄者不知道他應該拍什麼。

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才是最好的營銷和公關

由餓了麼小哥手機拍攝

素材收集後,有些原始素材會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發,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錨定了一些內容(素材)。通常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不要過於甲方視角的素材。很多時候我們拍企業,就是請領導講講話,或者戰略制定者講一下背後的思路,這往往忽略了用戶視角和社會視角。就算是CEO或者上層決策的場景,我們也會把他做成一個普通人,一個在一線的人(疫情期間他們無非也是在家辦公)。

我們應該把企業視角、社會視角、用戶視角三者結合起來,這是我們素材收集的一個大的標準。我們一定避免那些單向的宣發,單向的唱高調的內容,這是堅決不做的。我們不去記錄那些譁眾取寵的東西。

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一是企業BU的露出如何平衡?二是素材的公關風險。片中說出的每一句話都代表著企業,光是飛豬退訂票的服務,我們確認公關口徑就有幾十次。如果明明沒有做到我們卻這樣宣傳了,那就會有很大的公關風險。

其次在露出上,我們要堅守的底線就是“這個業務”在疫情中對社會貢獻的價值高低。

2.內容的平衡

籌備之初,包括導演團隊,大家都處於一個創作狀態,都想把這部片子做的很豐滿。於是我們加了很多元素,甚至還做了國內外大事件的對比,時間線的平行剪輯。但最後都刪除了,因為我們想聚焦,同時也不想消費其他人,比如科比的事情。

老百姓其實不討厭廣告,也不討厭宣傳片,他只是討厭差的宣傳片。在老百姓的視角里好的東西他都喜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跟我們企業有什麼關係?跟這次抗擊疫情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直接關聯,我們都應該放棄。

我們堅信無論企業大小,都有被記錄的意義,都可以做出很好的記錄。

第一個建議,四個字“功在平時”,不要放過一點一滴的記錄機會,很多時候恰恰是小事情可以反映出大意義。比如:公司發了新產品,公司有一個新同事入職,公司接了一個新單子,公司有一個新業務成功了等等。點點滴滴就是最好的素材,從拍一部紀錄片的角度講,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第二個就是“功在全民”,只有發動全員,才能有更開闊的視角,因為每一個單一視角都有侷限。其實微商是個蠻好的例子,他們沒有品牌營銷部或者公關部,他們叫素材部,有素材總監,他們時時刻刻記錄每個員工、每個領導、每個產品在做什麼。這個對我啟發很大,怪不得微商想發什麼就有什麼。

最後,我覺得自記錄一定要緊密貼合業務(為什麼我們創作狀態下的很多內容最後刪掉了,因為這和我們家的東西沒什麼關係),一定要帶有業務訴求,比如:這次的健康碼就給我們帶來了你想不到的用戶拉動。再比如:丁香醫生這次做的很好,他們緊貼業務,也做了很好的公關,雖然丁香醫生不是一個大品牌,但它獲得了大平臺的聲譽,因為它是最早出來解決問題的。好的案例都不是蹭熱點,而是解決問題式的結合。

2.評判標準:招聘廣告&公關效應

一個好的自記錄,它應該有幾個使命。第一,它能否成為一個“招聘廣告”?這是檢驗自記錄對內的標準;第二,它是否具有公關效應或者新聞效應?大家願不願意主動把它當作一個新聞去報道它,去引用它。

什麼是公關效應?我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馬老師在創業的時候做了一個“西湖論劍”。“西湖論劍”並不能幫阿里帶貨,但馬老師邀請到了金庸,並通過金庸邀請到了當時互聯網的一線大佬。一場論壇過後,老百姓知道了原來淘寶、阿里巴巴是跟搜狐、新浪、網易這些大佬一樣的一家企業,這就是公關效應。

3.記錄意識

坦白講,如果在其他公司我不會立這個項目。因為一個業務發展期的公司做大面積的公關是不合適的,這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就像“西湖論劍”也不是提前計劃的。但是像阿里巴巴這樣成熟的體系,就必須要有這個職能,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

首先,記錄官需要去影響創始人,如果他不能去影響創始人擁有一個記錄意識,這個項目就比較難推進。其次,一些初創公司一定會有一個“上行下達”的過程,像阿里這樣自下而上的比較難。最後,還是建議我們要功在“平時”和“全民”。

原創作者/公號:湖畔大學


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