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感謝閱讀平易年華的情感始源假想論系列文,這篇卻是要重複以前的內容,為情感始源假想論原創世界觀構架的小說“夢演春秋”補充一些細節觀細節問題。

當然說什麼世界觀有些胡謅,而且對於別人的胡扯,我也是反感充耳不聞,但如若不胡謅一下,“情感始源假想論”構架世界觀的連載小說載體故事總覺得少了些關聯,缺少趣意,讓人因此霧裡看花,之後失去讀下去的興趣。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這是有可能的,讀書就是為了獲取知識,或是打發時間,連基本的心理享受都不能,那讀書的興趣再高,自己也會強烈的感到浪費時間。

──充實、欣喜、感動、哀嘆,讀書不是為了知識就是一場情感的特別交流,站在角色的立場自身的經歷他人感同身受,自己不被理解的理解。每一個生命都有過無助與無奈,所以沒有曲折、不公、起起落落的故事引人共情幾個人會去流淚,又沒有情感消磨增長的人生自己能否讀懂句裡含著的感情。同樣,知道故事的善惡是一面之辭,卻仍有那麼一瞬間麻木的心靈悸動、盪漾,俟讓自己感知深久埋藏著的柔軟。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故事裡不僅僅有知識,經驗,還有維持、塑造情感的感情,情感只有有情感的生物能感覺到他的存在,也只有會使用情感的物種能走出野蠻、倥侗以而發展燦爛的文明。儘管“情感始源假想論”以及故事“夢演春秋”全是空談謬論,但可以臆想得到:法律、風俗、政治、戰爭以及家庭、友情等等一系列行為、活動,都需要有情感參與著,情感就是人性或人誇動物所說的靈性,一切作用於人即這個文明的內部的規則都是依託於人性制定,所謂的法律無情,戰爭血腥,都是在指執行或進行時,而對制定或說決策前謀劃者都是要把所有人的情感看到考慮在內的,這或許就是所謂同心同德,‘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吧。

同心同德就是情感的依附或者認肯,漫漫文明對自己世界的規則——風俗、倫常,道德,法律——依附、認肯的基數人數越多這個文明就越能走的長久、富饒、幸福,因為稍有一些智慧的動物都能在危亡時調整種群的內部結構,而且都是義不容辭、慷慨就義、勇往直前的態勢,人的智慧當然有過之無不及。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對於家庭、友情,情感起到的作用或想和‘聯繫’的假論一樣,古代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扼制人性的規則也或就是規整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當然,古代的人是用人為的法則,並不是用單純的情感來輔助助人與人、人與世界聯繫。

的確,單單以情感或說個人的喜惡來聯繫周圍的世界並很不是穩定,但也正是這樣,才能讓人純粹的感覺到愛與被愛、幸福、美滿,所以,個人、世界更是有著運用情感的理由。

那麼,怎麼運用──或先問情感到底是什麼呢?

泛泛而言,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從他的氣質、音容、喜好上看出些許。或臆想氣質就是個人情感的外露,音容舉止又無不透露著一時的情緒以及天長日久情感外化的痕跡。哀、悲、愁、悶、喜、樂、傷,憔悴、枯槁、孤僻、煥發、活潑、沉靜,每一種心境都是一種臉上的色彩,不一樣心緒的同一人的聲音也會有低沉、高亢、和緩、細小、粗獷等等不一樣的聽覺。再有喜好:從來文靜的人不喜歡亂鬧亂吵的活動,等等如是。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當然,有時這些並不能甄別什麼,人情世故,園通婉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願,敷衍與偽善的時候,譬如有長而不俏,順懁而達,又譬如有堅而縵,有緩而焊等等性格出入,所以才有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話。

運用情感就必須先有情感,先有情感就必須心有所住——即人和這個世界的聯繫。

因此,也可以說先要了解這個世界。當然,個人對世界的解析並不是要聽信傳統的教條,儘管那些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真理,但相信它和自己體悟到的心境、自己身臨其境的解析是有著天壤的區別,就比如同樣是愛與博愛,卻在他人那裡有著不一樣的解析、理解與觀念:一:愛人,愛眾人。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二:愛是付出,理解,仁德和包容。博愛就是以此而接納世間的一切。

三:愛是相互的自由、平等、尊重和對方的幸福,博愛是將其擴展到每一個性命,即存在著就有平等的權利。

四:愛是自我的自私對他人的延伸和共享,博愛是以之推己及人對所有性命的珍愛和憐惜。

一是沒有博愛觀念者對世俗說教暫時的接受和填充。二和三看似相同但持有其中觀念的人處事上卻有著難以相讓的原則,二追求寬恕一切人和罪過,三卻只是尤為的注重人權,接納而不姑息。四是每個人都能產生的惻隱、憐憫、哀怨、悲壯等等能可激盪人心的情感,而這種博愛就是由自我的情感選擇性地愛這些感情,以個人的情感對待有情感的事物,而不是寬容、人權,以及所謂的接納。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所以,自由、信義、孝悌等等宏大的觀念,同樣的結論不同一的理解過程,為人處事極會有著相差相別不一樣行為和看法,反之亦然,普通的說教性和世俗性的觀念充斥在心卻又和自身現實中的解析相異,那是多麼的讓人迷惘、徘徊和不安。

因此,對社會有益的教條對個人有時卻是一種弊端,為減少這種弊端,社會上才會那麼的渴求"百家爭鳴",有了那句“道可道,非恆道”的至理哲言。

對於所謂的教條,雖然時有困惑著人心,但它卻是一個時代甚至所有智慧的總結,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觀念,所以,用一個時代的眼光看待另一個時代,不是感到愚昧,就是覺得驚奇。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美,以審美不同而否定另一個時代的美,是野蠻,暴戾的。

人的個人的觀念是從周圍的環境、文化上採擷並脫而獨立的,所謂的文化並不指是一個時代,但相應的卻能在瞭解這個時代的觀念後去揣測這個時代中的個人,因而既可以看出現下規則對個人有怎樣的影響。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就另時代的觀念普遍的瞭解方法就是書籍,從孔子刪詩留三百,可以臆想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廣傳卻又缺乏真正價值的書籍,這些很難流傳千古,但又正是這些真真正正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情緒、感情以及近似觀念的意識構造。

譬如當下盛行的玄幻,都市,情節跌宕快速,大起大落動盪人心,以個人為圓點卻並不輻射外圍的理性,大屈大辱、大喜大榮,只是以之為懸念減少了情感上的意義,但同樣它反映出時下的情緒外,更反應了人心對公正,平等以及人權的迫切向往,求而不得的心裡躁動、苦悶,以及自我主義膨脹的壓制。並宏觀,有藐視權威,不信任規則,對有神論的戲謔和諷刺,無神主義的推動及對自我價值的展現與安定溫馨生活的矛盾徘徊和迷惘。

當然,很多故事都是有著現實生活的痕跡,是個人認為的真實故事。而這些‘真實的故事’和現實中唯有的不同,或就是把苦難簡單平淡地講述。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就比如‘夢演春秋’二十六章,或許有人會質疑布毛妹妹那麼容易相信華生的情節。其實這就像手指碰到火苗快速的躲避一樣。人心對無依靠的恐懼,更是希求和他人有些許聯繫。

就譬如,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叔伯姨舅等等名謂上的親人,在沒有接觸前,世俗的觀念影響已經定實了他們在自己心裡的位子,夯實了信任的基礎,所以儘管這剛剛謀面的人自己不知道秉性、人品,但雙方有著知根知底的聯繫。是的,世俗觀念上的知根知底。所以,在布毛妹妹可求,並在心裡先下認定了華生後,平易年華認為這樣的情節安排並不謬悖。

當然,這些解釋這也只是在小說或者兒童世界裡,在現實世界成人環境上,不管對方是怎樣的品格,還是要看過往是否交集,未來對方的走向自己是否感覺得到。走向或想並不是對方的事業、居住處、人格等等,或是感情可控,那種趨向的軌跡、規則和方向。

彷彿是天方夜譚,情感怎麼可控呢?情感確實有著那一種趨向的軌跡、規律以及方向,通常不靈光的規律、軌跡的尋找方法就是:比較。方法淺易,但不得不說有些許功效。

——有功不賞,無過而罰,兔死狐悲。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眾人卻有著相應的反應。換位思考?廣意點說,是你我都一樣。眾生平等是宗教禪言,高深簡易,人多少會不經意間涉及。或也可以說,生活中的智慧宗教有多少在意象裡昇華。

情感始源假想論,小說《夢演春秋》的世界觀補充

感謝大家情感始源假想論,也希望大家關注平易年華的“夢演春秋”,還有,以上觀點都是假想,僅供娛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你有更好的想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