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一方水土咋就養不了一方人”

澤庫縣地處崑崙山系西傾山北麓,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東與甘肅省夏河縣毗鄰。縣境內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500米以上,最高點是北部的雜瑪日崗山海拔4971米。2015年,全縣總人口為23389戶、75767人,是一個以藏族為主要居民的純牧業縣。

草場對一個純自然放牧的牧區牧民而言,就是命根子。

澤庫縣全縣總面積為6550平方公里(998.78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928.23萬畝),佔總面積的92.49%,人均佔有草場125畝,在全省牧區屬人均草場佔有面積最小的縣。

進入2000年後,由於過度放牧,澤庫縣境內草場迅速退化,牧民牛羊數量和質量雙雙下降,這對於依靠單一畜牧業為生的澤庫縣而言,簡直是扼住了喘氣吃飯的咽喉。

到十二五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只有13.78億元,畜牧業生產總值只有6.46億元,存欄各類牲畜65.95萬頭(只),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443.30元。

澤庫縣因此“被評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青海省1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成為全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硬骨頭”到底有多硬?

先來了解一組數據:

2015年底澤庫縣綜合貧困發生率為27.65%,高出同期青海藏區貧困發生率為18.13%將近10個百分點;

有26個貧困村,佔全縣64個行政村的37.5%;

有5209戶貧困戶,約佔全縣總牧戶的22.3%;

有20927名貧困人口,約佔全縣總人口的27.6%;

縣轄3個鎮、4個鄉中有5個鄉鎮為深度貧困鄉鎮,佔比達71.4%。

這組數據的背後面對的殘酷現實是——

因草場退化,作為大多數牧民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的畜牧業日漸萎縮。52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927人貧困人口中因草場退化致貧的比例佔到24.1%。

在澤庫縣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

有人問牧民,你除了放羊放牛還會幹什麼?牧民答,還會放小羊羔小牛犢。

截至2015年底全縣識別貧困村26個,貧困人口4994戶、17886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為27.53%,是黃南州貧困人口最多的縣,貧困人口分佈中以藏族居多,而且牧區貧困人口居住分散,加之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牧民文化素質普遍低下,貧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較多,產業和就業結構落後,扶貧成本非常高。

“一方水土必須要養一方人”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州委、政府有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具體要求,澤庫縣委、縣政府及時成立了以縣委書記和縣長為“雙組長”、鄉鎮黨委書記、縣直行業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澤庫縣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9個職能小組,由9名鄉鎮黨委書記任站長,抽調基層扶貧專幹18名,組織村“兩委”班子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設立村級扶貧工作室,建立自上而下、系統完整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形成鄉鎮和部門盡銳出戰的“一盤棋”格局,發動2437名幹部與全縣5223戶貧困家庭結對認親實施幫扶。

通過精準識別,下足了“繡花”功夫,在全縣64個行政村召開村民大會,推選出10到15人,組建了“民主評議小組”,堅持做到“縣有建檔立卡電子檔案、鄉鎮有簿、村有冊、戶有本”的規範化檔案管理模式,層層嚴格把關,保證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精準扶貧提供基礎數據保障。

同時,以出臺的《澤庫縣年度脫貧攻堅重點工作責任清單》為抓手,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制定助推脫貧攻堅“四項”工作保障機制,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提供行動路徑,確保脫貧攻堅有據可依、有制可循、有的放矢,穩步有序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

加大財政投入,為精準扶貧提供有力保障。2017年至2019年,3年統籌整合涉農資金96455.34萬元;四年累計投入122407.7萬元;進一步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力資金保障,大力實施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光伏扶貧電站、產業到戶、村集體經濟發展、雨露計劃等重點扶貧項目,全面補齊了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生活用電、網訊覆蓋等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就業創業、生態保護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弱項,助推脫貧攻堅。

落實住房安全保障。2016、2017年累計投入10.7億元,實施移民搬遷38處,打造易地扶貧搬遷青海規模最大縣,著力解決4394戶16832名住房困難群眾的安全住房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3999戶15159人,佔全縣建檔立卡總戶數的77%,徹底改變了牧區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無住房、“逐水草而居”的困局。

落實科學規劃產業項目。緊緊圍繞“一村一品牌、一鄉一特色”的發展要求,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推動產業到戶項目。依託產業園區、民族特色手工業扶貧車間、電子商務平臺等載體,通過引進和培育西北驕、葉堂、瑞澤等大型入駐企業,積極研究和推廣有優勢、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品,努力實現產業扶貧促增收的“主渠道”,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拓展生態扶貧工程,打造了“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村級經濟組織樣板,不斷加快畜牧業產業化、標準化、科學化,全力攻克村集體經濟“破零”難題,實現“生態立縣、有機富民強縣”的戰略目標。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

四年多來,澤庫縣脫貧攻堅工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了17個貧困村的順利退出和1.8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壯舉,“八個一批”“十個行業”“七萬民心”凝聚攻堅合力,寸功寸進,攻堅拔寨,決戰決勝深度貧困,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公共服務設施跟進補齊,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民生保障全面覆蓋,貧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感恩之情處處洋溢。

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通過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了牧區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無住房、“逐水草而居”的困局,4394戶、16832名住房困難群眾的安全住房問題得到了保障,“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突出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3年累計實施危房改造3460戶,極大地改善了廣大牧民群眾的住房條件。

產業脫貧實現收益穩步增長。依託產業脫貧相關惠民政策,建成澤庫犛牛、藏羊標準化高效養殖基地37個,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村19個,新建大型畜棚、儲草棚、堆糞場、青儲窖共8.36萬平方米,配備各類養殖設備3500餘臺(輛),“拉格日”模式得到全省推廣。到去年底,全縣可繁殖母畜比例提高到了70.85%,良種畜存欄達到了40.93萬頭(只),佔全縣牲畜總量的75.85%,良種犛牛銷售收入創造了“翻四翻”的可喜業績,參社入股牧民累計分紅3273.24萬元,37個村級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股民人均增收1203元。

對全縣64個行政村實施了35個產業到戶項目,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無項目、無資金難題。依託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和高效養殖、民族傳統手工業、畜產品加工、酒店賓館、加油站、商鋪購置等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和項目,通過貧困戶自主經營和企業入股等方式,實現了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和收入的增加。成功輻射帶動64個村的二、三檔3803戶14698名貧困人口,戶均增收650元。

此外,打造了省級精準扶貧產業園和縣級產業扶貧車間,解決貧困勞力就業崗位270個,人均工資2000元;創建了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成功引進大型企業3家,培育地方企業2家,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無技術、無市場、無銷路等難題,實現澤庫品牌走出去,促進澤庫特色產品外銷。依託產業園區,僅2018年銷售總量就達到705萬元,其中純收入為167萬元,發放利益分紅資金23萬元,直接帶動貧困戶受益戶400餘戶,戶均分紅2000元。

為豐富廣大牧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3年來,共投資990萬元新建了64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村每年都落實文化專項資金5600元;投資356萬元新建了26個貧困村的文體活動廣場,配備了價值124萬元的音響設備;投資323萬元完善了縣廣播電視臺採編錄播及發射功能,有力促進了扶貧與扶志、扶智的高度融合。(記者 申維祖 通訊員 盛富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