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參軍是怎樣誕生的

最早的“參軍”當然離不開軍事。漢靈帝中平二年(185),涼州邊章、韓遂叛亂,司空張溫奉命行車騎將軍(即兼任)率軍出征平叛。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參軍”首先出現。據《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溫參軍事孫堅。

同傳後文又記到:

時孫堅為溫參軍。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孫堅稱得上是歷史上第一位“參軍”

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孫堅擔任的究竟是參軍還是參軍事呢?

都不是。

比《後漢書》成書更早的《三國志》,對此事的記錄更為準確。據《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載:

(張溫)表請堅與參軍事。

孫堅既不是“參軍”,也不是“參軍事”,而是“與參軍事”,也就是參與軍事問題的討論、謀議。可見,這時的“與參軍事”並不是什麼官職,而只是一種臨時性的任務委派。翻譯過來便是:張溫向朝廷上表提議,讓孫堅到軍中一起討論軍事問題。僅此而已。

其實孫堅當時另有官職。在上一年,孫堅參與了鎮壓黃巾之亂的行動,隸屬於中郎將朱儁。此後因為軍功,朱儁升任右車騎將軍,孫堅也升任為右車騎將軍別部司馬。

朱儁還朝後,遷任光祿大夫。恰好司空張溫以兼任車騎將軍出征,孫堅此時的職位應該還是車騎將軍的別部司馬。可能是鑑於孫堅有軍事頭腦和豐富的作戰經驗,因此張溫特意上表,讓孫堅在以別部司馬從軍征討的同時,直接進入自己的作戰指揮系統,“與參軍事”。

除了孫堅,還有一位日後大名鼎鼎的諸侯也在此時加入張溫的幕府“與參軍事”,這位“參軍事”者就是陶謙。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陶謙曾是“孫參謀”的同事

據《三國志·魏書·陶謙傳》記載:

(陶謙)徵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

同傳裴注引《吳書》:

司空張溫銜命征討,又請謙為參軍事。

可見,陶謙的“參軍事”,仍然是張溫主動邀請。而這一次,《三國志》的行文雖然沒說是“與參軍事”,而用了“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但是這種“參某某軍事”的寫法,翻譯過來仍然是給某某討論、參議軍事事務的意思。

不過,如果說孫堅“與參軍事”,還是因為他與車騎將軍幕府本身就有關聯;那麼陶謙的“參軍事”,則完全成為了朝廷的一種委派。陶謙當時的本職是議郎,在朝中本來也是顧問之職,這倒與“參軍事”有相通之處。

自從張溫和孫堅開了“與參軍事”的先例後,臨時接受這種委派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如大將軍何進曾想以陳寔為參軍,遭到了拒絕(《三國志·陳群傳》裴注引《魏書》);自稱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冀州牧的袁紹,也曾以董昭為參軍(《三國志·董昭傳》)。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何進:寶寶不高興,寶寶也要請個參軍

從中平二年(185年)“參軍”出現,到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漢獻帝以前,史書中可見到的“參軍”“參軍事”等只有這四人。這時的“參軍”用“與參軍事”來稱呼更準確,雖然只是剛剛出現的臨時性任務,不過仍有三個特點:

其一,與府主關係密切,形式上與府主自闢屬吏相同。

最明顯的,就是張溫讓孫堅、陶謙來與參軍事,都是“請”。

其二,與朝廷關係密切,形式上是朝廷委派任務。比如張溫請孫堅和陶謙需要上表,甚至陶謙可能即以議郎的本職到張溫幕府中“與參軍事”。

第三,府主地位比較高。張溫是行車騎將軍,何進是大將軍;袁紹雖然頭銜多,但以張溫與何進的情況看,董昭當時的任務應該是“參車騎將軍軍事”,而無關司隸校尉、冀州牧。當然,袁紹連車騎將軍都是自稱的,自然也不會管這個參軍事是不是朝廷委派的。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與參軍事”的這三個特點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來。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大面積推廣“參軍事”制度,還得靠曹老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於戰事頻仍,“參軍事”的委派任務越來越擴大化。不僅先後擔任司空、丞相的曹操自己有參軍事,封疆大吏如司隸校尉、州牧、刺史,以及鎮守邊疆的將軍也有參軍事,甚至連邊郡的太守也配備了參軍事。

不過,在形式上,“參軍事”的任務仍然需要中央委派,在曹操時代可考的28位“參軍”“參軍事”中,有一半有本職,且都是中央官員,其中又以議郎、大夫等顧問應對的冗散官職居多;另一半是否有本職則不可考。而“參軍事”也始終是臨時性的任務派遣。直到曹魏後期,“參軍事”才逐漸演變為正式的官職“參軍”。

蜀漢前期,丞相府幾乎壟斷參軍設置權

由於“參軍事”在形式上需要中央委派,而東漢建安時期的中央政府掌握在曹操手中,因此整個建安時期只有曹操控制的區域能夠委派“參軍事”,其他諸侯則與此委派無緣。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蜀漢正式建立。作為漢皇帝,劉備當然獲得了委派“參軍事”的資格。隨即,劉備政權在徵吳戰役中,出現了首個“參軍事”。《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附《龐林傳》載:

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徵吳。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劉備:朕是皇帝了!朕也可以派參軍事了

當時荊州已失,荊州治中雖然是地方刺史的屬吏,但其作為虛職,與朝廷冗散略似;“參鎮北將軍黃權徵吳”也仍然是一種臨時委派任務,而非正式官職。

變化出現在諸葛亮時期。

建興元年(223),劉備駕崩,劉禪繼位,諸葛亮執政,蜀漢進入新時期。從目前文獻記載隱約透露的趨勢來看,在短暫的劉備建國期之後,諸葛亮執政的建興前期是蜀漢軍事官職逐漸系統化的重要時期,包括將軍號、都督、監護典軍等皆如此,發源於東漢末的“參軍事”委派制度,也在這時期出現了兩個變化。

首先,“參軍事”任務委派,正式成為了參軍官職。根據《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史書所記,蜀漢諸葛亮及其後時期的參軍可考者28人,雖然在行文上可分為“參軍”“行參軍”“行中參軍”,但無一例外均稱為“參軍”,而沒有被稱為“參軍事”“與參軍事”“參某某軍事”者;任參軍者,也可稱“遷為參軍”(蔣琬)、“遷參軍”(宗預),甚至在表文署名中,都直接以“參軍”作為官職(如諸葛亮廢李嚴時上表的署名)。

其次,朝廷委派的“參軍事”任務,正式成為了府主自己的僚屬。前面討論漢末參軍事特點時提到過,當時參軍事雖然是府主自行提議挑選,但形式上還需要向朝廷上表;參軍事者也都有自己的本來職務,而且這個本來職務幾乎都是朝廷官職。

而建興前期的參軍則不同。由於參軍成為正式職位,因此任參軍者不再兼任朝廷官職。也就是說,擔任參軍者,不再是接受朝廷委派承擔“參軍事”任務的中央官員。正因如此,史料中再未見到請參軍時需要上表的情況。

與此同時,參軍也正式成為了府主的僚屬。建興前期,最主要的參軍就是丞相參軍,其間可考的22位參軍中,有位20都是丞相參軍。

首先,明確稱“丞相參軍”者有5人。

1.廖化。《三國志·蜀書·宗預傳》附《廖化傳》:

先主薨,為丞相參軍。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廖化:想不到吧,我也是當過參軍的人

2.文恭。《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論贊》:

福同郡梓潼文恭字仲寶亦以才幹為牧亮治中從事、丞相參軍

3.李邈。《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論贊》:

久之,為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

4.楊儀。《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初,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書郎,後雖俱為丞相參軍、長史,……

5.馬忠。《三國志·蜀書·馬忠傳》:

(建興)八年,召為丞相參軍,副長史蔣琬署留府事。又領州治中從事。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費禕:我是被丞相請來做參軍的

其次,“請為參軍”者1人,即費禕。《三國志·蜀書·費禕傳》:

亮北住漢中,請(侍中)禕為參軍。

《董允傳》也說:

亮尋請禕為參軍。

漢代府主自闢僚屬,往往用“請”。比如,公府、大將軍府闢除從事中郎,可用“請”,如《後漢書·李固列傳》:

出為廣漢雒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大將軍)梁商請為從事中郎。

同書《王允列傳》:

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召允與謀事,請為從事中郎。

這一稱法至曹魏時仍然適用。如《三國志·魏書·傅嘏傳》:

起家拜滎陽太守,不行。太傅司馬宣王請為從事中郎。

同書《王基傳》:

公事去官。大將軍曹爽請為從事中郎。

不僅是公府,州府、郡府等各級地方政府的長官,在闢除屬吏時,往往也會“請”。

如州牧、刺史請某人為治中從事,《三國志·魏書·胡質傳》載:

入為丞相東曹議令史,州請為治中。

更多的是太守請某人為功曹,如《後漢書·郭丹列傳》:

建武二年,遂潛逃去,……因歸鄉里。太守杜詩請為功曹,丹薦鄉人長者自代而去。

《郅惲列傳》:

惲得此乃出,因病去。久之,太守歐陽歙請為功曹。

《臧洪列傳》:

中平末,棄官還家,太守張超請為功曹。

《黨錮列傳·岑晊列傳》:

太守弘農成瑨下車,欲振威嚴,聞晊高名,請為功曹。

《三國志·魏書·陳矯傳》:

避亂江東及東城,辭孫策、袁術之命,還本郡。太守陳登請為功曹。

太守請某人為督郵,如《後漢書·黨錮列傳·張儉列傳》:

儉初舉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謝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請為東部督郵。

太守請某人為主簿,如《三國志·魏書·龐淯傳》:

太守徐揖請為主簿。

可見,自東漢至三國時期,在闢為府吏以前,無論是擔任過朝廷命官還是公府、州府、郡府的僚屬,也無論是沒做過官還是因為各種理由已經辭官的布衣,,只要是府主自闢僚佐屬吏,均可用“請”,似比“闢”更有敬意。

蜀漢自然也不例外。除費禕外,蜀漢可見的“請”也不少。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諸葛亮的丞相府請了不少人才

蜀漢丞相諸葛亮所請者,除了費禕,還有記室霍峻,軍祭酒來敏、尹默。《三國志·蜀書·霍峻傳》附《霍弋傳》載:

後主踐阼,除謁者。丞相諸葛亮北駐漢中,請為記室。

《來敏傳》:

後主踐阼,為虎賁中郎將。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

《尹默傳》:

後主踐阼,拜諫議大夫。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

此外,繼諸葛亮執政的蔣琬也曾以益州刺史身份請楊戲為治中從事。《楊戲傳》:

亮卒,為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為治中從事史。

無論是諸葛亮闢丞相府的記室、軍祭酒,還是蔣琬闢益州刺史府的治中,均可用“請”。至於這幾個“被請者”有什麼共同點,那大概就是之前都已擔任中央的官員。如費禕為侍中,霍弋為謁者,來敏為虎賁中郎將,尹默為諫議大夫,楊戲為尚書右選部郎。當然,這僅是以蜀史來衡量,而從前面的例子看,東漢、曹魏方面用“請”字,其實並不侷限於中央官員。

因此,可以證明,費禕被諸葛亮請去做的這個參軍,也是丞相參軍。至此可確定的丞相參軍已為6人。

第三,“以為參軍”者。府主以某人為某職,也是闢除屬吏的常見稱法。比如《三國志·魏書·王脩傳》: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

同書《蜀書·宗預傳》:

建興初,丞相亮以為主簿。

史稱諸葛亮以為參軍的,有張裔(見《張裔傳》)、馬謖(見《馬謖傳》)和楊儀(見《楊儀傳》)。而如前所述,《楊儀傳》是明確說過楊儀所任為丞相參軍的。

至此可確定的丞相參軍已為8人。

第四,是“遷參軍”者3人。

《三國志·蜀書·蔣琬傳》:

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闢琬為東曹掾。舉茂才,……遷為參軍。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蔣琬:我這個參軍就沒上過前線

《宗預傳》:

建興初,丞相亮以為主簿,遷參軍。

又有姚伷,《楊戲傳》附《季漢輔臣贊注》:

丞相亮北駐漢中,闢(姚伷)為掾。……遷為參軍。

這類遷參軍者,此前均已是丞相屬吏。如蔣琬為丞相東曹掾、宗預為丞相主簿、姚伷為丞相掾,故不再稱“請為”“以為”,而直稱“遷”。和“以為參軍”者一樣,這一類參軍仍然可以通過《楊儀傳》得到驗證。《楊儀傳》載:

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五年,隨亮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

建興三年楊儀已為丞相參軍,即丞相府僚屬,故八年直稱其“遷長史”(此長史即丞相府僚屬之首丞相長史)。

與此類相似的,還有馬齊,據《楊戲傳》附《季漢輔臣贊注》載:

建興中,從事丞相掾,遷廣漢太守,復為參軍。

對此,陳景雲在《三國志辨誤》中解釋道:

時承伯(馬齊字承伯)蓋自郡守入參丞相軍事耳。曰“復為”者,蒙上“從事丞相掾”言之。

至此,可確定為丞相參軍者已為12人。

接下來說8位特殊的。

一位是李嚴的兒子李豐。《李嚴傳》裴注引諸葛亮與李豐教:

君以中郎、參軍居府。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李嚴被廢,李豐仍在丞相府“知居府事”,這算是蜀漢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是諸葛亮寫給李豐的,中郎、參軍均居丞相府,中郎即丞相府的從事中郎,聯繫到前面12人情況,及李豐“居府”的身份,此參軍亦是丞相參軍,由丞相從事中郎遷至。至此,可直接確定為丞相參軍者13人。

再說6位“行參軍”。據《李嚴傳》裴注引諸葛亮所上廢李嚴的表文中,有當時諸多官員的署名,其中有6位“行參軍”,即行中參軍胡濟,和行參軍閻晏、爨習、杜義、杜祺、盛勃。關於“行”的意義,史家有推測,但並非確說,我們暫且不論。那麼這6位參軍是丞相府屬嗎?

答案也是肯定的。以胡濟為例,據《董和傳》附《胡濟傳》(今本作裴注,吳金華以為其文為陳壽原文)載:

(胡濟)為亮主簿,有忠藎之效,故見褒述。

如前所述,宗預即從丞相主簿遷丞相參軍,此外如東曹掾、從事中郎等屬吏,均可遷為參軍。胡濟之“行中參軍”當與此同,則此參軍亦是丞相參軍。據此,則閻晏、爨習、杜義、杜祺、盛勃也都是丞相參軍。

可確定的丞相參軍人數至此增至19人。

最後要說的是王平,比較特殊。據《王平傳》:

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街亭之戰以後,裨將軍王平以功加拜參軍,進位討寇將軍。這裡用的是“拜”,似乎與丞相府闢除屬吏無關。不過王平在戰前僅為裨將軍,並非丞相府屬。此次以王平為參軍,有“特見崇顯”之意,故而用“拜”字也就可以理解了。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在描述王平“加拜參軍”時,便稱:

超遷平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統五部軍。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王平超遷參軍

而王平此後亦始終在諸葛亮軍中,第四次北伐時“別守南圍”。雖然從史料中不能像前19人一樣,直接得出王平的參軍就是丞相參軍的結論,但此參軍無疑有極大的可能是丞相參軍。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諸葛亮執政的蜀漢建興前期,可考的22位參軍中,有19位可以確定是丞相參軍,為丞相府僚屬;還有1位也極有可能是丞相參軍。二者相加,共20為參軍都是丞相參軍,佔總數的90.9%。

諸葛亮的丞相府,幾乎壟斷了設置參軍的權力。


蜀漢的參軍職責

在討論另外兩名參軍的歸屬前,我們先來看看,丞相府的這些參軍到底都是幹什麼的。

前文提到過,參軍這個職位來源於“與參軍事”這項臨時任務,而“與參軍事”的任務說到底就是參與軍事事務的討論謀議,因此參軍的首要職責當然仍是“與參軍事”,從這個角度講,現代人一般會把參軍理解成參謀並不為錯。

不過參軍決不僅僅是個軍事參謀。

首先是參軍的職責在軍事領域裡的擴展。東漢末年,曹操多在軍中設置參軍,這些參軍逐漸從“不帶兵的參謀”向“帶兵的參謀”轉變。如曹操的參軍曹純即領偏軍攻袁譚,韋康的參軍趙昂領偏軍攻攻馬超,等等。

蜀漢方面,除了率領北伐先鋒部隊戰於街亭的參軍馬謖(見《馬謖傳》),王平任參軍時即“統五部兼當營事”(見《王平傳》),另外廖化、宗預、胡濟等人日後也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蜀漢中後期的高級將領,大量出自丞相參軍

如胡濟後來成為漢中都督(督漢中),直至右驃騎將軍(見《董和傳》附《胡濟傳》);廖化遷至廣武督領陰平太守,直至右車騎將軍(見《宗預傳》附《廖化傳》);宗預也做到永安都督(督永安),後升至鎮軍大將軍(見《宗預傳》);王平後來也做到了漢中督(統漢中)、鎮北大將軍(見《王平傳》)。可以說,建興前期的丞相參軍,是蜀漢後期高級將領和鎮邊大將的重要培養對象。

由此可見,領偏軍作戰這項職責,依然是蜀漢丞相參軍的基本職責。

不過,由於蜀漢大政“鹹決於亮”,因此本來作為丞相軍事參謀的丞相參軍,也開始接觸政務,甚至丞相參軍成為培養政務核心人才的重要崗位。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在丞相諸葛亮執政的時期,整個蜀漢的政務中樞是丞相府。由於諸葛亮長期駐軍在外或南征北戰,因此丞相府又有“行府”和“留府”之分。“行府”隨諸葛亮而動,是諸葛亮徵南中、駐漢中、伐曹魏時,追隨在自己身邊的丞相府班子,為方便起見後人稱之為“行府”;“留府”則是諸葛亮駐外期間,留守在成都處理政務的機構,當時稱作“留府”“居府”。

在丞相府的兩個機構中,地位最高的政務僚屬分別是丞相長史和丞相留府長史;除此之外,又委派署丞相府事、署留府事來全面管理相府事務,被委託署府事者,往往就是丞相參軍;甚至長史有缺時,即以參軍遷補。

如建興初年諸葛亮徵南中期間,除了長史向朗以丞相長史“留後領事”外,楊儀即以參軍署丞相府事;隨後張裔又以參軍署府事,同時又領益州治中從事。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北駐漢中,準備北伐,在成都設立留府,原本署府事的參軍張裔便正式遷為留府長史;同時又以參軍蔣琬“統留府事”,輔助張裔。

建興八年(230),諸葛亮籌備第四次北伐,曾經署府事的參軍楊儀正式升任丞相長史;同年留府長史張裔去世,統留府事的參軍蔣琬也遷為留府長史;馬忠也在這一年成為丞相參軍,接替蔣琬署留府事。

次年託孤大臣之一的李嚴被廢,其子李豐被調離江州,闢入丞相府,先為從事中郎,後遷丞相參軍,並以此身份“知居府事”,繼馬忠之後輔佐留府長史蔣琬處理成都後方的政務。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楊儀:都是幹參軍出身的,憑什麼蔣琬費禕接班,我被廢,嚶嚶嚶嚶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儀因為任丞相長史,而自以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這個留府長史則確實成為了諸葛亮的接班人。而兩人的長史皆有參軍升遷而來,且都曾以參軍身份署理丞相府事務。丞相參軍在政務系統的地位可見一斑。

可見,政務系統的參軍比軍務系統的參軍地位還要高。總體來說,丞相參軍的地位僅次於丞相府政務系統之長長史和軍務系統之長司馬,高於從事中郎、主簿、諸曹掾屬等一般僚屬。

甚至我們可以說,丞相參軍,是蜀漢軍政系統未來核心人才的搖籃。這也就難怪街亭之戰後,以王平為參軍以表示“特見崇顯”時,要稱為“加拜參軍”了。

也可以說,馬謖早早進了搖籃,可是一不小心卻在街亭進了墳墓。

蜀漢參軍曾是軍政高級人才搖籃,馬謖早早進搖籃,卻一腳踏進墳墓

馬謖:我要是還活著,後來還不得混個驃騎、車騎乾乾啊……

【未完待續,下篇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