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擁抱新生活

水,有60斤重。74歲的劉慶吉老人就這樣拄著柺杖爬山取水。在到達山路第一處平緩的歇腳地兒之前,老人需要翻越400米高的山。

這一幕,發生在2010年。

家,在3000米遠的山路盡頭。那山路,像一條纏繞在山壁上的帶子,又窄又陡,最窄的地方,只夠放一雙腳。

劉慶吉老人所在的村子叫石家峁,位於黃土高原的呂梁市方山縣。這裡山高溝深,坡陡地瘠,全村10戶人家光棍就有3戶,人均年齡超過了60歲。

石家峁缺水,人們洗臉、種地的方式,超乎你的想象。

含滿一口水,彎腰站在禾苗頂頭,腮幫子裡的水總是慢慢滴在手上,上面洗手下面澆苗,洗完的溼手在臉上抹一抹,就算洗臉了……

一滴水恨不得掰成幾瓣用的石家峁人夏天集雨、冬天融雪,鍋碗瓢盆齊上陣……溝裡挑回來的水,人要吃、牛要飲。農忙時,耕地回來的牛兒渴急了常常嗅著水味兒,追著挑水人跑。

一擔60斤的水最多隻能用一天。

今年61歲的劉玉明早些年在結了冰的山路上挑水時崴了腳,為了不讓家裡斷水,他愣是一瘸一拐地把水挑回了家。現在,每到冬天,他的腳就開始隱隱作痛。

……

“咱石家峁甚時候能把這口水給解決了啊!”

“唉——等我死的時候能趕上這輩子就沒有白活!”

石家峁人聊著,也盼著。

夜,靜悄悄地,劉勤保躺在炕上怎麼也睡不著。

“看電視的人多——不是更費電嗎?”他腦子裡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聽說村裡要通電,他早早地準備了一臺電視機,當晚全村人擠在他家裡看電視,他覺得人太多,費電。攆大家走,卻被眾人一頓嘲笑。

這一幕,發生在2008年。

在這之前的無數年,受制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劉勤保和石家峁的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煤油燈搖曳昏暗的弱光之下;許多村民一輩子沒洗過澡,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這裡吃水、用電、出行、看病樣樣艱難。

“就你們村那三兩戶人家,通電、通水得翻山越嶺,水費電費幾十年也收不回成本的個零頭來。想有水、有電,難說——嘖嘖——難說、難說!”鄰村人搖著頭這樣說。

村裡人想反駁,又覺得人家說的在理。最後只能長長地嘆上一口氣!

唉!

2008年,當地政府在知道這裡的情況後,當年就把村裡的電給通上了。合閘的當晚,石家峁的黑夜第一次被燈火照的通明。

村民們興奮著、激動著,每天關注著自家的電錶走了幾個碼?鄰居家的燈泡用的是多少瓦?昨黑夜電視上都演了些啥……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的2014年,在政府的和扶貧單位的幫扶下,石家峁幾代人做夢都盼著的水終於也通了。清冽甘甜的自來水翻山越嶺來到了石家峁村的水窖中,流進了村民渴了半輩子的心田裡。

“盼了多半輩子,這口自來水總算吃上啦,我這把老骨頭不會散架在挑水路上嘍!”79歲劉慶吉老人動情地說。

變化接踵而來……

2016年,村村通水泥路一直鋪到了石家峁村的村民家門口。

2018年,石家峁被確定為方山縣易地移民搬遷村,全村10戶人家在峪口鎮易地移民安置點分到了新房子。

82歲的劉慶吉老人分到了25平方米的新房;59歲的劉玉明一家分到了125平方米的新房……

“水輪頭輕輕一擰水就嘩嘩地流,冬天還有暖氣,離鎮上也就幾步遠,咱人老了老了倒享起這福來了。” 71歲的武麻汝搬進新家後高興地說。

“全憑國家的照顧,把我納入了五保戶,每個月發580塊錢的低保金,雖然沒有兒女,不過養老我不成問題。”68歲的劉玉洪感慨地說道。

搬遷後的石家峁人從此告別了大山裡的苦日子,安置點交通方便,基礎設施齊全,他們每年都有光伏、生態、產業方面的脫貧收益。下山後,他們開始擁抱新的生活。脫貧攻堅以來,像石家峁一樣,呂梁市38201戶114158人走出大山深處,開啟了脫貧之後的新活法。

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