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裡,鄭州三聯書店從150家門店縮至2家,如今只想做個“拘謹”的書店

再過兩天,鄭州三聯書店將迎來30週歲生日。

其創始人、66歲的薛正強回憶往事,30年前,這是國內開設時間最早的民營書店。

薛正強的鄭州三聯書店,巔峰期門店數量達到了150家。而今,只剩下了2家獨立店和幾家超市櫃檯。

河南商報記者獨家對話薛正強,品味老牌“書商”創業30年後的講述。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桂芳 /文圖

01你當稱我為一個商人,或者書商

“你當稱我為一個商人,或者書商。”35歲創立鄭州三聯書店,而今已經66歲的薛正強堅持不肯稱自己是個文化人,甚至對記者說“你不要把開書店看成一個多麼偉大的或者有情懷的事情,其實它就是一門生意,一門營生。”

說這話的時候,就在花園路紅旗路的松針蔡記。坐在木質板凳上的薛正強,在講述到興奮處會雙手在胸前比劃。

在去年11月,三聯書店應蔡記之約在蔡記飯店裡開設了獨立書店,蔡記拿出了大堂大約60平方的位置,聯合開設了“店中店”。

蔡記和三聯書店一樣,都是鄭州的老品牌。蔡記在近年推出了新名稱:松針蔡記。

三聯書店雖然沒有更名,卻在門頭上懸掛了嵩山書局的牌匾,成為了嵩山論壇旗下的書店。

到底是三聯書店,還是嵩山書局?讀者怎麼能分清?

對於這樣的疑惑,薛正強不以為意:老讀者都知道這是同一家。

30年裡,鄭州三聯書店從150家門店縮至2家,如今只想做個“拘謹”的書店

02 打破“文化路上沒文化”的歷史

鄭州三聯書店見證了30年來鄭州書店文化起伏興衰。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上世紀80年代,愛看國內外名家名著的薛正強通過《文匯報》創始人之一的徐鑄成先生,一番聯繫後,見到了時任三聯書店出版社總經理的沈昌文先生。

最終,三聯書店出版社批准在鄭州設立一個分支機構,當時屬於集體所有制,但由薛正強個人投資,負責書店在鄭州的發展。

首店開業時間是1990年4月25日,薛正強雖然對當日的情景記憶已經模糊,可對這個日期記憶深刻。

當日,位於農業路與文化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三聯書店開業了,書店在一處平房之中,面積60平方,引入了三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的經典文化學術讀物3000餘種。

將書店設立在此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彼時文化路上高校眾多,工大、輕工業學院、財經學院、農大、河南警察學校以及省社科院等一批大中專院校及科研院所在此彙集。

“當時大家都說文化路上沒文化。”薛正強說,三聯書店開設後,曾被有的學者評價為“文化路上有了文化”。

三聯書店的出現,打破了當時出版社不開書店的現象,以此為參照,在隨後的時間裡,這種形式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

為何選擇三聯?面對著這樣的問題,薛正強幾乎不假思索。據他講述,除了當時不允許私人開設書店的歷史因素外,還有三聯在當時學術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三聯歷史上曾經有過開書店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是進步書店。後來在政策上,出版社、印刷、書店分立,三聯出版了大量的海外學術文化名著,其出版的書籍引領了前沿思想。”薛正強說。

03 輝煌時店面鋪設至10多個省、市

就在前幾日,在朋友圈中被大家轉發的“不想說再見”的城市之光書店的創始人張小開,就是鄭州三聯書店首店的第一任店長,再後來張小開成為了鄭州三聯書店的總經理,直到15年前,張小開創立城市之光書店。

文脈相傳,如同螢火。和商業相染後,左右徘徊,尋找光芒四射之時。

在2012年前後,已經進入鄭州20餘年時間,三聯書店的“輝煌”達到了頂峰,擁有獨立店面20餘家,連鎖超市店在全國鋪設到120家,跨1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尤其是現在在商場中盛行的書店形式,三聯早已進行探索。百貨大樓店、人民路丹尼斯店、紫荊山商場店、花園商廈店、北京華聯店、凱德廣場店(現商場已更名印象匯)、太康路支店、二七店(現在的新華書城旁)等,三聯書店迅速攻入了各大商場。

尤其是在開設二七店的時候,薛正強和團隊還嘗試過引入咖啡、文創和茶飲。

“沒人喝。”薛正強說,我們做的事是從先驅到先烈,您看我們現在的書店比較拘謹,只有書,不做其它的。

在這之間,農業路首店三易其址,先從西北角搬到了東南角(2000年),隨後又搬到了金國商廈的四樓(2004年),店面1000平方,書籍、雜誌琳琅滿目,一些難以尋覓的學術性書籍都可以在此找到,圖書陳列品類豐富度和知名度,在彼時大學生心中一度超越了高校圖書館。

直到2018年,因為無法承擔高昂租金,薛正強決定撤店。自此,那個陪伴了一代鄭州人和入鄭大學生群體記憶的地標性書店落下帷幕。

04 第一個吃商場文化“螃蟹”的人

對於進入商場並沒有獲得豐厚利潤的嘗試,薛正強認為這和書籍明碼標價銷售因素有關。

在國內,在商場裡、在路邊攤,書的價格都一樣,除非是盜版。但是國外不這樣,書籍放到不同的場所,價格不同。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如一本書定價印著30元,按照6折的進價計算,即使按定價銷售,毛利也才是12元。

“書是最不好銷售,或者說最不好經營的商品。”薛正強說,是商品就要往人流多的地方才能賣出去,這也是為何要開商場店的原因。但賣一天書能賣多少錢?

最終,在商場追逐坪效的過程中,三聯書店的位置一再“向上”。比如在人民路丹尼斯時,幾乎一年“上”一個臺階,從2樓搬到3樓,再搬到4樓、5樓、6樓,直到撤了出去……

讓薛正強感到還可以支撐下去的是超市店。所謂超市店,就是在超市兒童文化區域裡陳列的書籍,以學術讀物和兒童閱讀類等書籍為主。120家連鎖超市店成為了維持獨立店的主要營收源。

採訪交流時提到目前正在鄭州某商場內大火的一網紅書店,把一些網絡小說作為主推書籍陳列出來。薛正強說,當人們讀完這類書籍之後並未獲得思路的開闊、智慧的充盈,反而是在一頓感情喧囂之後不知收穫了什麼。

“書店裡擺放的書都是空盒子。”薛正強補充說,這哪裡叫書店呢,書店不該賣書嗎?

但薛正強並不對這一類書店否定,只是在說起三聯書店和他們的區別時,他將三聯書店歸入為“小眾書店”的類別:以學術性、文化類書籍為主。在他的書店裡,可以找到已經不再重印的名人大家書籍。

“也許多年以後,來這裡可以找到那些市場上早已找不到的書籍。”薛正強和來購書的書友們聊天時說,一些書籍不再重印,有些名人大家的書籍不再出版,我這裡會陳列或者存放著,說不定再過幾年,我這裡的藏書就變成一個“舊書店”了。

說這話的時候,薛正強提高了聲調。這,或許也是他的驕傲所在。

05 老牌書店何以逢春

而今,三聯書店只剩下幾家超市書店和兩家獨立書店,商場店早已全部撤離。

4月22日,是鄭州三聯書店總店試營業的日子。這之前,總店是農業路店。現在,總店搬到了經開區的報國大廈內。採用的和在老蔡記同樣的模式:聯合經營。

這種辦法的好處是減輕了書店的房租壓力。同時,薛正強自己也通過在其它行業兼職的辦法,補貼獨立店的支出。

薛正強並非不願意拓店,但一方面因為三聯書店在2000年改制時就已經是民營書店,在政策和資金上都不如國營書店有優勢,另一方面他不願意隨意放開加盟、獲得資金支持。

曾經有人找他談過加盟的問題,他要求對方不能售賣“雜七雜八”的書籍,壞了“三聯書店”30年留下來的名聲,對方對加盟也不了了之。

就在前幾日的一次會上,薛正強見到了張小開。張小開和他聊起來受到疫情影響書店難以為繼準備賣熟食支撐店面的問題,薛正強就給小開說,支持他這樣跨界經營,只要能幫助書店活下去的辦法都是好辦法。

鄭州三聯書店會不會像其它大眾書店一樣,加入咖啡文創等內容,再進商場?

“不去了,幹傷心了。”薛正強說,撤一家就是傷心一次,傷心的事情也不願意記清楚。

目前,鄭州市區存有的民營老牌書店已經所剩無幾,三聯書店有兩家門店,且全為新店。對於拓店,薛正強已經感到力不從心,且資金受阻。

那些陪伴了一兩代人的學術、文化類書店正在鄭州市場沉寂。

老牌書店如何能夠逢春?還是必須迎合大眾型書店和複合型業態,或者迎合資本才可撥開雲霧?在文化復興繁榮的大浪潮下,誰來關注、推動民營學術類書店的進一步發展?曾經試水、並經歷過一番折騰的“薛正強們”也不知道。

他只是向記者描述:“我這個書店很拘謹。”

他所說的拘謹,是指除了書籍陳列,再無其他。而且,也沒有多餘的地方引入其它業態,甚至幾把凳子,一處沙發。

鄭州三聯書店發展簡史

1989年10月,三聯書店在鄭州設立分銷店,恢復“前店後坊”的傳統出版發行模式。

1990年4月開業後,國內讀者紛紛訂閱圖書,服務郵寄的讀者達到2萬餘人次。

1994年,鄭州三聯書店在鄭州越秀酒店開設書店,開啟餐廳內開書店先河。並陸續合作舉辦越秀學術講座160期,費孝通、胡繩、吳敬璉、王蒙、餘秋雨、賈平凹、莫言等200餘位學者、作家、藝術家前來進行公益講座。

隨後,在中原首開“商店裡的書店”,也就是百貨大樓店,並將這一業態佈滿鄭州各大商場。同時,在此期間三聯書店在大潤發、丹尼斯量販等九大超市以專櫃形式,開設了120餘家專櫃(超市店),跨越10多個省市。

2018年10月,鄭州三聯書店首店農業路店關閉。

2019年11月,農業路店遷移到花園路松針蔡記店內,形成店中店。

2020年4月23日,鄭州三聯書店暨嵩山書局報國大廈店試運營。(首席編輯 華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