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情境中:為什麼讓爸媽戴口罩比他們讓自己穿秋褲更難

前幾天,“鍾南山教老外如何勸父母戴口罩”的新聞上了熱搜。這讓我想起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曾有過類似的苦惱。那時候網友們都紛紛吐槽說,讓爸媽戴口罩的難度超過了他們讓自己穿秋褲的難度。

人在情境中:為什麼讓爸媽戴口罩比他們讓自己穿秋褲更難

那為什麼在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戴口罩呢?

社會工作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人在情境中”,這個理論可以幫我們清楚地瞭解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01 瞭解爸媽不願戴口罩的背後原因

“人在情境中”理論中的“人”指個人內在心理體系,以人格發展和自我功能為主體;“情境”指個人生活的社會環境。“人在情境中”理論強調人的行為是生理、心理和社會三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爸媽不願戴口罩的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用“人在情境中”理論作如下分析:

(1)生理層面

一是爸媽們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態良好,用不著戴口罩。

二是爸媽們覺得戴口罩不方便、說話、呼吸都不舒服,所以不願戴口罩。

人在情境中:為什麼讓爸媽戴口罩比他們讓自己穿秋褲更難

(2)心理層面

一是疫情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年輕人從網絡得到的消息傳遞給爸媽們,爸媽們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覺得戴口罩是“小題大做”。

二是爸媽們抱著僥倖心理,覺得疫情離自己還很遠,不需要戴口罩。

三是爸媽們抱著”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的心態,覺得沒必要戴口罩。

四是有些爸媽們覺得戴口罩“晦氣”,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而且疫情期間正逢春節,爸媽們更不願意在新年裡戴口罩找“晦氣”了。

(3)社會層面

一是一開始有的地區對疫情的防控力度還不夠,尤其是農村等偏遠地區,由於信息落後,很多爸媽們意識不到戴口罩的重要性。

二是當時口罩資源緊缺,口罩貴且難買,爸媽們“理直氣壯”地覺得不是我不戴、是我買不到。

三是許多爸媽的熟人不戴口罩,所以爸媽們看到自己的“朋友、鄰居或同事”都不戴口罩,受他們影響,覺得自己戴口罩顯得矯情,也就不願意戴口罩。

人在情境中:為什麼讓爸媽戴口罩比他們讓自己穿秋褲更難

這樣一分析,是不是對爸媽們不戴口罩的行為理解多了?

所以爸媽們不願戴口罩事件看上去是他們自己的行為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裡有很多其他因素,有他們個人的、有來自身邊人的影響、還有來自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02 “對症下藥”地勸服爸媽戴口罩

那知道了影響爸媽們不願戴口罩的因素後,我們該怎麼對症下藥,勸服他們戴口罩呢?

1)剖析事件中的厲害關係

跟爸媽剖析事件的厲害關係,告訴爸媽由於年齡變大、身體的抵抗力下降,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感染,所以更需要戴口罩預防疫情,防止感染。

(2)藉助權威的影響力

爸媽們相信權威,因此帶著爸媽們看新聞聯播、專家訪談、政府文件等是個不錯的選擇,讓他們意識到戴口罩的重要性。

(3)藉助爸媽熟人中的正面案例來影響他們

爸媽的熟人中有不戴口罩的反面教材,肯定也有戴口罩的正面案例,拿這些正面案例來引導爸媽們。

(4)利用爸媽最關注的人和事來打動他們

利用爸媽們最關注的人和事來影響他們,比如告訴他如果他不戴口罩不幸感染了可能會傳染給他最愛的小孫子等。

(5)注意與爸媽的溝通技巧

有的時候不是爸媽們“不聽話”不願意戴口罩,而是有些子女與爸媽們溝通方式不恰當,讓爸媽們產生出一種自己落伍的感覺,所以生出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我什麼都不懂,就你懂,我就不願意戴”的逆反心理。

因此,我們在與爸媽溝通時,要考慮到爸媽們的心理,選擇便於他們接受的方式與他們溝通,讓他們自願地戴口罩。

人在情境中:為什麼讓爸媽戴口罩比他們讓自己穿秋褲更難

03 以小見大,學會用“人在情境中”看其他問題

其實除了戴口罩外,其他事情也是如此。由於年齡、學歷、生活習慣、人生經歷等不同,我們與爸媽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分歧。

如果想要與爸媽們心平氣和地溝通,並達到你想要的溝通結果,你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將他們放到他們的“情境”中去,瞭解他們的生理、心理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他們行為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地解決問題。

當然,除了與爸媽溝通要如此外,我們看待其他人或事的時候都應該看到人或事背後的因素,這樣才能找到影響人或事件的關鍵點,才能更全面、更客觀地對待他人或事件,以便我們正確、合理、客觀地處理問題。

備註: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