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卑不亢的心態(二)

前面我們講了燭之武在鄭國被秦晉兩國圍攻的緊急情形之時,受命於鄭國國君,千方百計地偷逃鄭國國都,前往秦國遊說秦穆公放棄幫助晉國攻打鄭國,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向秦國公擺事實、講道理,慷慨陳詞、語重心長,既不刺激對方,同時也維護了鄭國的尊嚴。巧妙的運用以“利”攻其心、以“害”析形勢、以“史”施離間,成功的化解了一場干戈大戰,拯救了命懸一線的鄭國,並與秦國結盟友好。

不卑不亢的心態(二)

範 雎 從 魏 國 門 客 到 秦 國 名 相 他 是 怎 麼 做 到 的?

古往今來,求人的最高意圖是“求仕”,即是求官,一說到求官,很多人會想到蠅營狗苟,卑卑微微地巴結權貴的奴才嘴臉。事實上,真正有才能、有遠見的人在求官時,通常都是採取不卑不亢的態度,有的還甚至會利用“欲擒故縱”。戰國時期秦國名相範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有一次,範睢求人向秦昭王舉報家門道:“現有魏國張祿先生智才非凡,為天下辯士,他要求見大王,還說秦國勢如累卵,失張祿則危,但這些話可當面說,不可代傳。”很明顯,範睢此舉是故作危言,聳人聽聞,只是想引起秦昭王的看重。然而,秦昭王覺得天下策士、辯士往往有名無實,並沒去搭理。就這樣,範睢在秦國住下等旅店,咽粗茶淡飯,在鬱郁不得志中度過了兩年的時光。

公元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帶兵跨韓、魏兩國而攻齊國,佔領剛、壽兩地,擴充自己的封邑陶,從而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實力。這就給範睢進攻政敵提供了機會,他在對昭王內心世界長期揣摩、分析和推斷的基礎上,果斷而大膽地再一次上書秦昭王,闡明大義,分析時弊而又緊緊抓住秦昭王的心。

范雎的這篇說辭,說明了兩點頗有可貴的想法:其一,他主張選賢任能,獎勵軍功、事功,反對用貴任親(在血緣紐帶的早期封建社會里,這無疑是閃點);其二,他攻擊了權貴專權專利的事實,指出了枝繁幹弱的弊端,這對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君主的統治地位,無疑是很有見地的,並且此語擊中了秦昭王的心病。秦昭王處在宗親貴戚的圍繞中,貴族私家漸漸重於王室,他早有“如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對這樣的諫詞自然十分重視。尤其是范雎在信末尾故意有含蓄隱秘之語,使秦昭王浮想不止,吊起了他的胃口,緊接著又信誓旦旦地說出其言的絕妙效用,能夠震耳發聵,使秦昭王不得不召見他。從這裡可以看出,范雎不但胸藏治國韜略,而且在求人重視方面也是工於心計。

果然,秦昭王見信大喜,當下傳令用專車召見!

不卑不亢的心態(二)

范雎進入秦宮,早已成竹在胸,但還是假如不知地的直接闖入皇宮禁地“永巷”,看到秦昭王被人簇擁而來,他佯裝不趨不避。一個宦官看到,快步上前訓斥道:“大王到,為何還不迴避!”范雎並不害怕,卻反唇相譏到:秦國何時有王,獨有太后和穰侯!說吧,繼續前行不顧。范雎此舉是冒一定風險的,但是就這一句表面上好像冒犯的話,恰恰說中了秦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秦昭王聽出弦外之音,反而將范雎引入宮內密室,喝退左右,用接待上賓的禮數接待他,單獨和他交范雎很會虛實之道,並能恰到好處的掌握火候。秦昭王越是急切的請教高見,范雎愈是慢條斯理地避實就虛。秦昭王恭恭敬敬地問道:先生拿什麼來賜教寡人?范雎卻再三地故弄玄虛,“諾諾”,避而不答。像這樣幾次後,秦昭王深施大禮,苦苦哀求道:先生難道不願意賜教嗎?范雎見秦昭王求教心切,這才婉言回答:臣不敢如此。臣聽說,最初呂尚遇到周文王的時候,只是個漁夫,在渭水北岸垂釣在這種情形下,彼此的關係可以說是陌生的。最後兩人一談,文王就委任他做太師,請他同車回去,這是他們聊得深啊。因此,文王果真得到呂尚為他建立功勳,佔據天下而自身成為帝王。如果文王因為跟呂尚疏遠而不跟他深談,那就沒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為王了。范雎特意把眼前的秦昭王與古代的聖賢相連,既讓秦昭王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又激勵他禮賢下士。范雎還以呂尚自比,把自己放在賢相的位置。假如秦昭王推脫他就相當於把自己貶到桀、紂行列,這肯定能使對方就範,談話自然而然就會順著他的意思進行下去。

接著范雎說到:臣為客居異鄉之臣,平常與大王沒有什麼交往,而要說的都是糾正國君偏差錯失的事。處在人家骨肉之間,臣子樂意獻上一片膚淺的忠誠,卻不知大王是怎麼想的,因此大王連問三次而不回答,就是這個原因。臣不是畏死而不進言,就算知道今天說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後面,臣也不怕。大王若真能聽取臣的話,死不足成為臣的禍殃,流亡不值

為臣子所擔心,渾身塗漆就好比生癩瘡,披頭散髮佯裝發狂,不足成為臣的廉恥。

五帝這樣的聖人要死,三王這樣的仁人要死,五伯這樣的賢人要死,烏獲這樣的大力士要死,孟奔、夏育這樣的勇士要死,從這些可以瞭解到,死是人不能逃避的。處在難免一死的情況下,可以對秦國略有益處,這就是臣最大的希望了,臣還顧及什麼呢?伍子胥藏在袋子裡混接出韶關,夜間趕路,白天躲藏,到了蓤水,沒東西吃, 爬著行、坐著走,在吳市討飯,最後振興了吳國,使吳國闔閭成為霸主。如果臣進獻計策能像伍子胥助吳王闔閭那樣成就霸業,就是把我緊閉起來,一輩子不見大王,只要臣的主張能得到實施,臣還擔心什麼呢?箕子、接輿他們,渾身塗漆就像生癩瘡,披頭散髮佯裝發狂,可是對殷朝、楚國沒起到好處。如果臣可以有箕子、接輿相同的行為,渾身塗漆能讓臣覺得對賢明的君主有點幫助,這就是臣最大的價值了,臣又有什麼廉恥呢?臣所擔心的是,臣死以後,天下人看到臣盡了忠而身體倒下,那麼,以後就再沒有人想到秦國來了.......”

這番慷慨悲壯之詞提高了一個境界,先是披肝瀝膽,曉之以情感召秦昭王,接著曉之以理析以厲害,以殺賢誤國震懾秦昭王,為自己的人身、地位爭取了更大的安全係數。

經過充分的鋪墊,范雎最後才說到實質問題,指出了秦國的弊端和隱患:大王上怕太后的威嚴,下受到奸臣的偽裝迷惑,身在深宮,終身受到欺騙,沒法洞察奸佞。這樣下去,大則王室覆滅,小則自身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才是臣最擔心的!.......

事實上,上述之弊端雖的確存在,但並不是治理秦國的當務之急。范雎之所以要大論此事,意在用強幹弱枝來迎合秦昭王,同時趁機推翻自己以後立足秦朝廷的政敵,從而樹立自己在朝廷的地位。

恰恰因為范雎言必有中,秦昭王才推心置腹地答道:秦國遠離中原,僻處西北,寡人又愚笨而不聖賢,先生竟能光臨此地,這是上天要帶來給寡人,從而使先王的宗廟得以存在啊!寡人能夠受到先生的教導,這是上天降幅於先生而不遺棄自己的兒子啊!先生為什麼這麼說呢?事不管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全都盼望先生引導寡人,不要懷疑寡人啊!

從那以後,范雎取信於秦昭王,得以躋身朝廷,不久,范雎再一次 拜見秦昭王,提出了有名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原則,這是范雎對秦國的傑出貢獻。這個戰略計策不但為秦國以後兼併六國、最後統一中國打下了戰略基礎,而且對後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中國政治、外交思想史增加了光輝的一筆。范雎是在求仕,但是從上面的交談過程中,我們一點感覺不到他懇求、乞求的成分,恰恰相反,被求者秦昭王卻一直在懇求、乞求求人者范雎,求他賜教。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是由於秦昭王確實面臨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有高人指導;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范雎一直把握不卑不亢的求人原則,一直掌握著談話與談判的主動權。最終以不卑不亢求人氣勢再加上必要的才幹、智慧,讓范雎走上了功成名就的仕途......

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會辦事,辦事容易辦砸,很大一部分歸咎於他的心裡素質不過硬。有的人一見到強大的對手就膽怯、自卑,而遇到弱勢群體又容易自傲。所以我們要學會處事,要進行人際交往,就要走出這些心裡誤區,做的不卑不亢。

箴言:在求人辦事的時候,態度不卑不亢,讓對方對你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從而對你另眼先看,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