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熱高燒不退,明天我們如何為孩子們擇校?

又到了開學報名季,今天你為為孩子“擇校”了嗎?

在當今社會下優質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不夠分配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選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明天我們該如何擇校?人才能否及時到位,這個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考驗。

最近一篇《我為什麼沒給女兒選擇北京最好的公立小學》的文章引發了“擇校”的問題,臨近開學那些面臨“幼升小”,“小升初”孩子的家長們早已經是摩拳擦掌,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切都只是為了給子女鎖定一所優質的學校。在中國許多一二線城市和地區湧現出了“幼兒園卡位戰”小升初“奧數PK”這些因“擇校”而生的瘋狂現象。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焦慮的家長們提前吹哨,讓孩子“搶跑”,而他們在陪跑的同時還不停地在為孩子們“搶跑道”。

“擇校”熱高燒不退,明天我們如何為孩子們擇校?

根據調查瞭解,當下在一二線城市校外培訓逐年備受家長們的追捧。有數據顯示:週末補課的比例達30%以上,寒暑假期間的補課比例接近50%,補課的科目主要以文化科目即考試科目為主,高達70%-80%,一般來說校外的補習班培訓班的學費較高,每小時的價格為200-500元人民幣,相比之下一對一的私教則達到1000元以上/小時。

幼兒教育專家佟春鳳表示:之前可能對孩子的一個成長教育比如像70年代那個時候是放養式的,大家對子女教育關注度不夠,都在忙生活,但是現在80,85後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做爸爸媽媽,那他們對孩子的關注度其實是非常高的,因此我們說相當於是在蜜罐裡成長的這一批爸爸媽媽,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是非常重視的,因此他們有這個經濟水平和時間精力,也有這個我們說叫做認知,所以想要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啟對寶寶的教育。

對子女教育的熱度高漲催熱了補習班市場的繁榮昌盛,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承擔起了“培優”的功能。也是學習好的孩子報的補習班越多,這背後或許隱藏了一部分家長們的“攀比心裡”,也反映了一些家長陷入了“擇校焦慮”的情緒中

毫無疑問,“擇校熱”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優質學位和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夠分配的這個現實。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家長們追求優質的學位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本身沒有錯。其實“擇校熱”並不是中國的專利,國外很多國家全都有這樣子的一個階段。比如說美國,大概是87%的人會選擇公立學校,10%左右選擇私立學校,而3%會選擇家庭式的學校。他們的整個結構和我們中國也不一樣,大家都在搶公辦學位的學區房,而美國是私立學校是學區房。總體來說,出生負增長的國家不需要搶社會資源,他們的教育資源足夠均衡分配。

“擇校熱”雖然說並非中國獨有,但是這些年隨著中國式房價飆升而水漲船高的“學位房”確實是中國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的一大頑疾。以珠三角一線城市為例,即使是頂著樓市調控新政的壓力,學位房的市場熱度仍然不減。在深圳一些80平米左右的學區房均價已經去到了150,000人民幣/平方米,而且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為了進一步治理“擇校熱”,給一些“天價”學位房“降溫”,2018年2月23日中國教育部公佈《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推進“多校劃片”作出具體規定,根據要求“多校劃片”會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到每個片區確保每個片區大致均衡,實行“多校劃片”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派位沒有能夠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仍然應該就近安排到其他學校入學。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家長還是願意捨近求遠,給孩子選擇更優質的學校。

“擇校”熱高燒不退,明天我們如何為孩子們擇校?

專家表示追求優質教育資源合乎情理,中國未來隨著出生人口高峰期的來臨,學位日趨吃緊“擇校熱”一時間似乎也難以消逝,同時因此帶來的公辦學校教師緊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據瞭解中國內地的中小學教職工的標準多年未改,還是依照高中教職工和學生的比例1:12.5,初中教職工和學生的比例為1:13.5,小學教職工和學生的比例為1:19,在中國許多幼兒園包括保育員在內配備3名教師,看管40名孩子,師生比過高。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不足導致無法將優秀人才吸引到學前教育師資隊伍中來。據調查:日本做到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均衡發展,它是老師是全國流動,教師可能在東京工作了幾年後流通到大阪,甚至神戶,甚至北海道等。所以日本整個社會在基礎教育方面特別是在小學的義務教育方面它並不追求更大的成績,它是更傾向於“就低不就高”。在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已經實行了70多年,通過這項制度,促使不同學校之間師資的動態均衡配置。很多大城市的教師流動到很多小山村的學校的比例也很高,學生就近入學,避免了“擇校熱”。

“擇校”熱高燒不退,明天我們如何為孩子們擇校?

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升在十九大期間提出:要給老百姓送出四大“教育紅包”,其中之一就是化解“擇校熱”,顯然要破解“擇校熱”的困境就需要直面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進行表面治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不能只抓公辦學校就近免試入學,不能以就近入學率作為評價治理“擇校熱”的標準,而是應該參考學區房指標,民辦學校擇校指標這些更能夠準確反映市場實際情況的因素來進行評價,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市場對於接受優質教育的日益增長的需求,義務教育均衡也需要持續地追求,更優質更高位的均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