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就會死去

死亡,是一篇文章最後的那個句號,是考試結束時響起的那一陣鈴聲,是不得不放下筆的無奈,是合上答卷提交的時刻。不管你願不願意,對於你用一生作答的那份考卷,最終將會被打上一個分數,你希望是多少分呢?

不管現在是而立還是不惑,我們都認為交卷時間尚早,絕大多數的人明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明知它早晚會造訪,可我們都認為,我,不會死的。真的,即便偶爾會在風花雪月之後感傷一下年華老去,我們依然會在生日蠟燭點起的時刻收到“長命百歲”“福如東海”的祝福。

死亡恐懼滲透在生活的所有時刻,它變化多端,迷惑著你的眼睛,儘管我們從不承認,可這具百萬年進化而來的軀體,卻盡職盡責的一直在提醒著你,死亡一直就在眼前。我們甚至可以說,你所感受到的所有的恐懼與焦慮,始作俑者都是死亡。比如你對奔向成功的焦慮,那是因期待自己擁有無上的力量可以戰勝死亡卻遲遲不得的焦慮;你不願意離開舒適的生活圈,是對不可預知的風險可能帶來的死亡的恐懼;你失戀後的痛不欲生,那是對也許你將獨自走向死亡,沒有人會向你伸出拯救之手的哀悼。我們明明知道死亡如影隨形,卻迴避著、無視著它,以至於交卷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我們悲哀的發現,我的人生答卷竟然半數空白。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查出身患絕症的人,竟會在臨終時刻告訴親朋,他人生中最愉快的時光,竟是得知命不久矣後的這段最後時光。當倒計時時鐘的聲音開始清晰的響在耳邊時,他們終於開始直面死亡,開始低頭看向自己的考卷,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些早就應該重視卻一直以為還來得及的那些重要的題目。

幸運的我們,還沒有人手持滴答作響的鐘表去分分秒秒的提醒,可為了提交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我們不妨假設我們此刻就站在我們人生的終點,做我們自己的閱卷老師,真真切切的想一想,我這一生,到底想做些什麼呢?也許這個命題太大,那我們不如問自己:假如明天就會死去,此刻我想做點什麼?

假如明天就會死去,銀行裡存款數字到底是四位數還是四十位數的繩索第一個解開、落地。也許你會說,這個數字的大小,將決定我的兒女在沒有我的幫助之下生活質量的高低。有個古老的故事說一個大財主中年得子,寵愛有加。兒子出生就不曾笑過,直到有一次聽到瓷杯落地的清脆聲響,終於咯咯而笑。於是財主成車成船的買來瓷器摔碎博得兒子一笑。成年後的兒子自然是揮金如土,而日漸老去的財主知道,自己積累的這些財富怕是難以維持兒子平安到死。於是財主大興土木,把大量的金銀財寶砌在牆中,把宅院大門修的窄窄的,那種棺材抬不出去的窄。財主心想,到他死了抬棺材的時候,兒子必然要鑿開院牆,那些金銀財寶還能維持兒子的後半輩子。誰知他死後,兒子卻是搭了一座橋將棺木抬出宅院。沒幾年之後,家財散盡、宅院也賣了,兒子淪為乞丐凍死在河邊。雖然這是個傳說故事,可其實我們都知道,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他們如何修煉出一支點石成金的手指。所以當存款數字的枷鎖掉落之時,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應該為了能將金銀財寶砌在院牆而放棄了對兒女的言傳身教和成長陪伴。

假如明天就會死去,臉面的枷鎖第二個解開。我們終日奔忙,有多少是為了真正的自己呢?1995春晚,喜劇演員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演繹了一個終日為了面子奔波的小人物的悲哀。那些吹出去的牛逼,最終都成為漸漸收緊的枷鎖,勒得你無法呼吸。到最後一刻,我們才意識到,那些勒緊褲腰帶買來的、穿在身上、背在肩上、箍在腕上的奢侈品,最終只是匯成那段歌詞“……用我尚有,換我沒有,其實已用盡所擁有。曾付出,幾多心跳,來換取一堆堆的發票。人值得,命中減少幾秒,多買一隻表。秒速,捉得緊了,而皮膚竟偷偷鬆了。為何用到盡了,至知哪樣緊要……(陳奕迅《陀飛輪》)”。當面子的枷鎖怦然落地時,我們知道我們應該“用我尚有,換我沒有”的,不是那支陀飛輪名錶,而是體驗、是充實、是健康,是為了自己更好更豐富的那些。至於“那些”是什麼?那絕不是統一製造的香奈兒、奔馳,而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假如明天就會死去,愛情是第三個戛然落地的枷鎖。這裡所說的“愛情”,是指那種激情澎湃、心跳過速的狹義的愛情,並非那種“大愛”之愛。很多人一直在追求這種怦然心動,無法安於平靜。其實科學家早就指出,這種愛情是一種保質期極短的化學反應。我們在人生的前5年,通過與父母的互動,慢慢的在大腦中構成一幅內部成像圖,這幅圖在大腦上形成很多“位點”。在你遇到喜歡的那類型人的時候,視神經會把信息傳遞到大腦,如果信息和大部分位點吻合,大腦便會命令下丘腦分泌多巴胺,這時你會覺得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狀況,這就是愛情開始的原因,等相處時間長了,多巴胺的分泌就不會像開始那樣多了。於是很多人認為沒有了“愛情”,人生便索然無味,哪怕拋妻棄子、哪怕顏面掃地,也不能放棄追逐。要知道“那個人”的出現,並非什麼命中註定,僅僅是類似嗎啡的化學刺激而已。王子與公主的故事只不過是90多分鐘的童話,之後的“王子與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漫長,才是你需要花費一生去寫好的故事。追逐愛情的枷鎖落地,我們應該明白,假如你已擁有那份“平淡”,請好好經營;假如你還未獲得,那也絕不是你人生的唯一目標。

低頭看看身上的枷鎖,假如明天就會死去,還有哪些是你應該掙脫的?《蔡康永的情商課》開篇,就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一個身上貼滿了各種各樣標籤的人踽踽獨行,有些標籤小如便籤,有些則大如門板,遮住眼睛、遮住道路,卻堅決不肯撕下。還有一個比喻,人生一路走來,我們不停的把我們覺得重要的東西放進揹包,於是人生道路上有人輕裝快步,而有人卻揹著如山的揹包,舉步維艱。假如明天就會死去,身上的標籤、揹包裡的寶物,哪些你應該放下呢?馬雲放下了揹包裡那為之奮鬥半生的阿里的高位,我們也值得花些時間停下來,好好檢視檢視自己的人生答卷,值得花時間好好思考思考,我的答卷,還有多少空白未作答?交卷之後,到底得到了多少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