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古代的成仙之術真的存在嗎?

小說:古代的成仙之術真的存在嗎?

朱諧壘萬萬沒想到魯先生留給自己的書卷之中竟然還隱藏著一個驚天的秘密。

原來,魯先生留給朱諧壘的這卷書乃是魯班之遺作,世人皆知《魯班經》流傳於世,但不曾想到魯班還暗自留下這樣一本籍籍無名的書卷。在這本中記載的內容大多是魯班關於風水之說的獨到見解以及暗合魯班尺的天星風水秘術。若是沒有這本書在手,就是有了魯班尺也發揮不出它真正的作用。而其中更令人費解的便是將魯班尺與另外一樣東西相結合便能成了“大道”。

朱諧壘對於書中暗含的內容嘖嘖稱奇,但即使他將書卷中的每一頁都用水小心的沾溼卻也絲毫沒有發現這“另外一樣東西”是什麼,也沒有找出什麼才是“大道”。又過了數年,朱諧壘憑藉從書中所學,平時為人看個風水,選個吉日或選個陰宅慢慢在靴城有了些名氣。

所謂“世事無常終有解,滄海沉浮皆隨緣”。朱諧壘成名之時正值滿清執掌天下,後金人佔了天下後大興土木,籠絡了大批能人異士修建圓明園,朱諧壘也在其中。當時負責圓明園設計的人便是鼎鼎大名的雷金玉。朱、雷二人因一次關於“蓬萊瑤臺”的建造中想法一致,從此二人一見如故。

雷金玉乃是乃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的第二代傳人。他在為暢春園正殿上樑時立了大功,得皇上召見賞了官職,從此譽滿京城。

朱諧壘素來口風極嚴,從未將自己心中所藏之事向外人吐露半分。即使雷金玉很詫異朱諧壘在風水上有很深的造詣但朱諧壘只推脫說,當年祖上留下了一本風水書,時間長了書中記載自己能一字不差的背下來,平時都是現用現想。雷金玉聽後也沒再懷疑。日久天長,兩人友誼日漸濃厚,雷金玉也將“蓬萊瑤臺”的部分建造工作交由朱諧壘。

直到一日,雷金玉邀朱諧壘來家中做客,二人在客廳閒談之際忽宮裡太監來報,說是聖上詢問工程進度之事。雷金玉不敢耽擱,對朱諧壘說了聲“稍候”便讓下人將朱諧壘請到了書房,自己則匆忙隨太監進了宮。

下人將朱諧壘請到了書房便退了出去,留朱諧壘一人在內。朱諧壘覺得無所事事便在書架上翻書看。雷金玉的書房之中大多是關於建築設計的藏書,各個朝代各個樣式應有盡有,朱諧壘被這些書中的內容吸引,全不顧身外之事,自顧自的看著。而那些《論語》、《麟經》都跳過不再看了。看了大概一個時辰,朱諧壘有些乏了,便在群書中挑挑揀揀,拿起一本書翻看兩頁就不再看了。

一本紙頁發黃封面破舊的書引起了朱諧壘的注意。他小心的將那本書從書架上取下,仔細端詳。奇怪的是,這本書的封面一個字也沒有。這勾起了朱諧壘的好奇心,仔細翻看書中的內容,他似乎知道魯班尺要與什麼東西結合使用了。

世人皆知魯班與墨子針鋒相對,留下了墨子九拒公輸班的傳奇,但卻不知他們其實彼此惺惺相惜,曾一同做出很多機變百出的設計,而且二人在風水之術中也是大家。雷金玉書架上這本沒有封面的書籍就記載了二人一同在首陽山鑽研風水天相,悟出了“大道”。但“大道”不能輕易示與世人,而且只有結合魯班尺和墨家聖物才能得“大道”。但墨家聖物到底是個什麼物件這本書中卻隻字未提。

朱諧壘暗自記下書中內容,暗暗感覺雷金玉必是非同一般的人物。等雷金玉從宮裡回來二人推杯換盞之後,朱諧壘說了聲:叨擾,便回了住處。直到蓬萊瑤臺建造完成,朱諧壘才回到靴城的家中並且將這件事記錄在書卷之中。此後二人經常書信往來自不必多說。

聽完祖父講的陳年往事我大致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想不到我祖上與那雷家竟有如此淵源,想必那雷家人和墨家一派一定有些說不出的關係,或許就是因為祖上的緣故,我現在才安然無恙,而且雷金玉藏書的內容已經被人發現了,定是有人要破解“大道”的秘密才會來打魯班尺的主意。

我將自己的猜測說給了祖父聽,祖父聽後沉思了半刻說:“也許吧,但承蒙祖上庇護,你得已安然無恙是最重要的。”

“您給我魯班尺是要我得‘大道’麼?那是不是就可以成仙了?”我半開玩笑的問祖父。

“成仙之術自古以來就是虛無縹緲的,你看看從古至今有誰成了仙了?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我將魯班尺傳與你只是想祖輩傳下來的東西能有個傳承,沒想到節外生枝,平白生了這麼多事端。至於那‘大道’有誰不想道啊。但我這把老骨頭哪兒也去不了了,它的意義對於我來說並不重要了。此時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一切應小心應對。”

我點頭稱是,如果對方真的是為魯班尺而來必會再次有所行動,只是你明知道有人惦記著你不知道對方是誰,會出什麼招對付你,這種感覺實在讓人惱火。

之後的日子,除了日常生活和小心防備之外,我都用心研讀祖上留下的書卷,我始終覺得以後能用上裡面記載的東西。而且漸漸對風水之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古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傳下來的的東西囊括了世間萬物,風水之術更是獨樹一幟。我祖上傳下來的的這本書卷中記載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囊括了陰宅、陽宅、山川、河流等多個方面而且也詳細介紹了機關術的秘密。所謂“機關術”就是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達到施術者想要的目的。那機關術可以用在方方面面,農人用的水車,打仗用的連弩,就連墓葬中的機關也屬於機關術。多年之後回憶起來,幸虧我研讀過這卷書,不然終落個“夜臺渺渺魂歸處,差勝人間嘆路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