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制茶:古老的普洱茶工藝和流程

 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徵調大批內地軍士成邊,同時降旨讓中原江南大批民戶到邊地實行農墾。

  當時支邊的民眾從內地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技術。而云南本地擁有優良的茶資源,少數民族飲茶的歷史悠久,有自己獨特的製茶工藝,外來的工藝一方面發揚光大了本地的茶文化;另一方面促進了茶業貿易。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謝肇制在《滇略》衝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史書中第一次出現“普茶”的記載,而“普茶”的製作方法也第一次為人所知。如今一些小作坊,包括大部分自己做茶飲用的少數民族同胞都還在沿用古法制茶。

  古代普洱茶加工流程:

古法制茶:古老的普洱茶工藝和流程

  生曬/殺青(鍋炒殺青、蒸籠殺青)/揉條(手工團揉)/乾燥(曬乾、烘乾)/收集分拼/精製(分揀、蒸籠成型)/成品(七子餅茶、磚茶、沱茶)。

古法制茶:古老的普洱茶工藝和流程

  製茶工藝上分初制和複製兩個環節。初制方法為鮮葉經“殺青”、“手揉”、“曬乾”三個工序。複製包括精製和蒸揉。精製是將毛茶用篩、簸、揀等方法,揚去片、末,揀剔老梗,分出粗細、大小、長短,並根據所作商品茶花色要求拼配待用,散茶直接包裝出售,緊壓茶再通過蒸壓做形。蒸揉是將篩分好的茶按不同花色要求的規定配料稱重,一層一層放入蒸甄,好茶放在表面,氣蒸約二十分鐘後裝入三角布袋,揉成各種大小圓扁之不同形狀,然後置於乾燥地方,自然陰乾即成。再按不同花色包裝進簍,運往西藏、香港以及緬甸等地。

  這種加工方法作為傳統普洱茶品質形成的工藝一直延續至今,由於所採用的原料是曬青,在今天其原料歸為綠茶類,工藝特點是蒸揉,對品質的影響主要是水熱作用。從成為商品到進入消費者手中這一過程,茶的品質變化主要受長時間的人背馬馱、日曬雨淋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水分、熱量、空氣等對普洱茶品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說近代的普洱茶實際上是雲南大葉種曬青原料經過工藝上的蒸揉、茶馬古道馱運、銷區的貯放等綜合因子作用形成的產品。因此我們說,普洱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色茶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