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如果你堅持迴避情緒,你必將被打擾。

如果你極力逃開情緒,你將被追上。

—— 周國平

郭敬明曾在《爵跡》路演時,因票房不佳失聲痛哭:“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會停止罵《爵跡》?”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鄭爽在錄製節目時,因發現過程中有疑似不公平的現象,她發飆了。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即使平時情緒管控得再好,也有失控的時候。

何炅情商高脾氣好,是公認的優秀主持人,在一個綜藝節目中,也曾因不滿學員爭吵,憤然離場:“你們太讓我失望了。”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真實的生活,似乎也老是和我們作對。讓人不爽的事情總是猝不及防:


和伴侶爭吵,被領導批評,被朋友誤會,和父母賭氣,被孩子氣個半死,被看門大爺攔在門外,被後面車按喇叭催促……

有時沒人惹我們,我們對自己也是各種不爽——


工作做不好,拖延、遲到、忍不住發火.....這些分分鐘都可能讓我們崩潰。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而每當出現一種負面感受、糟糕情緒,我們總會趕緊想辦法擺脫它,希望快點好起來,讓自己回到平靜的生活中,開開心心、萬事大吉。


曾經有飽受負面情緒困擾的患者,深夜在網絡上發出吶喊:“我不明白,在所有這些糟心的個人痛苦裡(焦慮、壓抑、缺乏能量、慣性),我怎麼才能做到過一種所謂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難道就憑這麼一句:我選擇活著,我選擇過一種我認為有價值的人生,而罔顧每天24小時都想死的感覺?!”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你需要戒掉的不是情緒,而是對情緒的追逐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網絡上著名的人體情緒熱度分佈圖,它描繪了不同情緒在人體各個部位呈現出的最強烈的表徵。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通過這些圖可以直觀地看到,情緒在身體上的反應是如此明顯:“憤怒”容易上腦,直衝身體頂端;“愛”與“快樂”則強烈貫穿全身。

每一種情緒都好像天氣,時而狂風暴雨,時而豔陽當空,時而陰雲籠罩……

而這些情緒起伏,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周圍的人;喜怒無常,也註定會破壞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再輕柔的微風,也不會只讓一個人感到清涼。一剎那的念頭,也可能造就無數人的地獄或天堂。從過去到現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懂得做人,有時候比懂得做事更重要。而在為人處世中,至少要學會控制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既然控制情緒如此重要,那麼負面情緒是不是就應該被修正、被壓抑、被改變???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不!不要壓抑!也不要逃避!

其實,情緒沒有絕對的正負面,每一種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當我們帶著覺知,而不是無意識去看這些情緒的時候,就會發現它並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負面情緒”。


佛法中說,就像一杯水,水渾濁的時候永遠都顯不出清晰的影像,而自然放置,渾濁就會慢慢消失。同樣的,對於自己的心,越是執著,各種妄念越是難以平息。而當自然放鬆的時候,原來的各種心煩、浮躁、痛苦,就會慢慢歸於平靜的狀態當中。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情緒的當下,是智慧

情緒管理首先要消除內心的雜念,這些被淨化後顯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否則,永遠隨著社會潮流奔跑,追逐別人的分別念和腳步,活著就會非常累、非常苦。

如果我們內心有一種主宰,有佛教所謂的正知正念,就可以依此觀察自己的情緒。當你過於浮躁時,可以提起智慧,用心來觀察心。這時你會發現,心的本來面目其實是空性,也是光明。在空性和光明的融合當中,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憂愁。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到。在認識的當下,所有煩惱會消失無餘。

比如,我們有時候非常煩躁,無緣無故跟別人發脾氣,事後自己也很難受。這種情緒,在佛教中稱為嗔恨心。但嗔恨心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菩提,是智慧。《六祖壇經》也講:“煩惱即菩提。”如果你沒有認識嗔恨心的本來面目,它就是煩惱,給你帶來無量痛苦;但當你認識到了之後,它不但對你沒有絲毫障礙,反而會成為智慧的助伴。

——《佛法與當代社會》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愚者用力,智者用心

當你生起貪嗔痴的煩惱時,就可以藉此分析心的本體是否存在。

有些人覺得心存在,認為當下的分別作意就是心,但事實上,當下這顆心是無法成立的。……當我們作意時,觀察心究竟是從哪裡產生的——腦袋裡、心臟裡還是嘴巴里?當我們停止作意時,觀察這顆心是飛到虛空,還是消於體內?經過詳細的觀察,我們會發現,原來身體的裡裡外外都找不到心。

這樣的觀察方法稱作“破心房”,也就是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皆了不可得,誠如《金剛經》中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心,已經過去,所以不可得;現在的心也不可得,因為現在只是一個瞬間,連一秒鐘也無法停留;未來的心尚未產生,因此也不可得。

未經觀察時,我們都認為心是存在的,但通過真正地觀察後才發現,原來心無法安立。

——《佛教空性的禪修》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安住修

全知麥彭仁波切講:“外觀百法,不如內觀自心。”其實做很多研究、寫很多論文,都不如向內觀察自心所帶來的認識多。印度著名的大成就者薩繞哈巴曾說:“舍離思與所思,住無思如幼嬰。”無有所思,也無有思者,如同剛出生的嬰兒一樣,自心觀心,這樣就會對心有所認識。

我們還可以觀察自己的心,看它正處於內收的狀態——昏沉,還是處於外散的狀態——產生種種分別念?不論是什麼狀態,只要觀察心的自性,心當下就自解脫。

全知麥彭仁波切約在7歲時造了《定解寶燈論》,裡面講到:“爾時如視前虛空,自心正在動念時,亦為空性之定解。”當我們仰望虛空時,虛空就是空的,同樣的道理,心在產生種種分別唸的同時,就是空性,其本性從未被遮障過。比如,當我們產生嗔心時,嗔心的自性如同虛空一樣,從來沒有被遮障。

——《佛教空性的禪修》

頂級的情緒管理,是從不逃避情緒


低級的情緒管理,是壓抑情緒。

高級的情緒管理,是戒掉情緒。

而頂級的情緒管理,從不逃避情緒。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的親們,請在頁尾點贊,關注、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