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典籍-脈經語譯

作者簡介


傳統典籍-脈經語譯


沈炎南(1920-1992),浙江省慈溪縣人。1940年畢業於中央國醫館,後懸壺重慶,以其精湛醫術名噪一時。1945年至1948年間兼任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創辦《新中華醫藥月刊》,親任社長,為捍衛中醫事業奔走呼號。1948年秋受聘為香港中國國醫學院教授。1956年調至廣州中醫學院(今廣州中醫藥大學)任教,1978年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名老中醫”稱號,1982年被衛生部聘為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沈炎南從事中醫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50多年,主要著述有《肺病臨床實驗錄》、《傷寒論醫案選評》,主編《溫病名著精華選析》、《脈經校注》,參與編寫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經講義》、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內經》、《中醫大辭典》等教材和醫著。並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沈氏對經典著作研究頗深,尤其對《內經》、《難經》的研究有獨特的見解,強調要將經典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對《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等著作,廣泛涉獵,博採眾長,靈活運用;崇尚脾胃學說,擅治奇難雜病,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重視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為發展中醫事業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內容簡介

《脈經》為西晉王叔和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脈學專著。全書十卷。前九卷分為97篇,第十卷不分篇,為手檢圖21部。本書論脈,其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舉凡脈形脈法部位,三關病候治宜,三部九候脈證,臟腑脈候主病,百病生死脈訣,四時損至脈證,平病怪脈辨疑,脈辨妊娠男女,扁鵲華佗妙診,《內》、《難》、《傷寒》精論等。本書首列脈形狀指下秘訣一篇,將各種脈象歸納為24種,確立了脈象的基本標準,從而肯定了《難經》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指出了男女婦孺脈象之異,突出脈之陰陽虛實,憑脈參證以診治疾病。《脈經語譯》是王叔和《脈經》的第一部語譯本。語譯的依據是沈炎南主編的《脈經校注》,語譯以直譯為主,保持了原文主旨。直譯中難以表述的字詞,均予以註釋。書中各篇篇首均設提要,簡述其內容大略總之。

流傳版本

本書199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再版,收入《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


聲明:內容源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臺

編輯:研究會秘書處會員服務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