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日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回憶些瑣事

臺版電影第一次在身邊流行起來的時候,是高中的第三個年頭,雖然黑板上的日子一天一天被板擦抹去,但這種刻意營造的緊張感,並沒有像預期的一樣在班級裡蔓延開,大家依舊過著“百無聊賴、沒皮沒臉”的日子。

學校的背後是一片農田,純化肥的味道總是像毒氣彈一樣,精確制導進教室,加之燥熱的空氣隨之膨脹散開,同學老師無一倖免,這讓本來就睏意十足的我們直接暈菜。直至天色漸暗,清爽的晚風才吹散一天的倦意,滿血復活。

晚自習很少有課,主要是自己複習,作為被老師拋棄的後三排,我們習慣於在三國殺、八卦雜誌、五子棋還有學校報刊裡的青春期問題問答上消磨時間。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被逃課上網取代了,洶湧的人潮讓校門口的兩個網吧不堪重負,附近的書店不忍心看網吧老闆受苦,最後決定把書都賣了,加入到中國互聯網的建設大潮中。

那時,上網的主題十分簡單,地下城和看片。當然,在網費與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練號升級是必須要爭分奪秒的,而為了彌補走出虛幻世界的空虛,在後臺掛一個電影下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跟著日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回憶些瑣事

就這樣《青春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幾乎同時被帶進了校園,成為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話題,至於為何是這兩部影片,或許是那種感同身受的“青春期”壓抑。無處安放的荷爾蒙與高調的尺度迎合了燥熱不安的純情少男,趙奕歡成了“性幻想”對象,陳妍希則是心中的美好希望,而這種感覺是成人電影所帶不來的。

對異性的憧憬,對未來的遐想,讓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共鳴,我自然沒能倖免,只不過在她轉學之後,開始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未來之上。後來,大學時我加入了武術協會,也算是對家中牆上那張李小龍海報有了交代。

7年之後,曾經的記憶又被日版《那些年》喚醒,屎尿屁的橋段依然讓人捧腹,純潔的愛情也依舊令人嚮往,但自己早已從當年高中生步入社會,那一段的共鳴也從整個影片變成了片頭與片尾,即少了些青春躁動,多了些心平氣和。

其實,每個人的回憶都好似一幀幀畫面,通過時間串聯起一部人生電影,它或是喜劇,或是悲劇,在人海中吸引著特定的觀眾,為之放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那個可以欣賞的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