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今日看點

媒介的擴容、閱讀習慣的變化,帶來了更廣泛的讀圖需求。在此背景下,在線平面設計平臺對十多年以來思路一成不變的素材庫網站已形成顛覆之勢,即便是零基礎用戶也能輕鬆做出準專業級的設計作品。除此之外,翻譯工作也同樣在遭受數字化浪潮的挑戰,人工智能正迅速侵入各類原本被認為是人工無法被替代的工作機會。這些社會中出現的零星現象,有可能是歷史性趨勢的湧起,值得我們不斷觀察。

“量變引起質變”

素材庫的升級

有從業者曾這樣描述平面設計行業:“高質量的需求屬於客製化,而絕大部分的需求靠素材庫便得以滿足”。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這一“二八法則”確實得到了顯著的體現——傳統的素材庫在絕大部分對品質要求相對不高的設計市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業、機構的宣傳部門在面對預算並不充分的情況時,通常會選擇在素材庫網站中篩選素材,然後完成宣傳所需的設計工作。

平面設計具有相當的門檻。正是如此,宣傳部門對於掌握PS/AI等設計本領的申請者往往更加青睞,例如學生組織會在招新啟事中明確說明“熟練掌握PS的同學優先”。但即便是有長時間的PS/AI等設計工具使用經驗,若沒有經歷系統的設計思維訓練,依然很難設計出符合要求、領導滿意、市場反響強烈的作品,優質的創意則是更高層次的內容。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設計師黃海以楊德昌導演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創意設計的第53屆金馬獎(2016年)海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相比之下,面向非專業市場的平面設計作品則擺脫了文學性表達的硬性要求,更多地是敘事性的、描述性的,在製作上則對於模板有著相當程度的依賴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以為高質量的平面設計因此和“草根設計”產生了區隔、形成了對立,直到在線平面設計平臺開始在市場中活躍,才讓人發現問題的本質在於想象力不夠豐富。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線平面設計平臺的成功,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典範,也是模塊化商業思維的集中體現。

引起質變需要靠兩個“量”。第一是技術量的積累。只有更快捷的網絡才能還原在線平面設計平臺的完整體驗,也只有技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平面設計素材庫後臺的龐大規模才能夠實現快速的上傳、響應和更新。

第二是有效內容量的積累。相比起傳統設計素材平臺類型多樣但標準化程度不一的內容資源,在線平面設計平臺在有效內容的積累方面下足了功夫,分門別類地推出了各應用場景所需要的內容模板,且在圖像尺寸上提前滿足了相關要求,使用體驗良好。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主要在線平面設計平臺之一“稿定”

“質變”發生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原本複雜的設計和操作過程被簡單化了、需要付出的學習設計軟件的成本被消解了、水平不一的設計質量被統一了。在已經設定好的模板中,用戶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便可獲得一張完成度較高的設計作品乃至視頻作品,提前完成除獲得相關元素授權之外的所有過程。

這樣看來,在線平面設計平臺很好地把握了市場的難點和痛點,在現有的約束條件之內,為用戶和相關機構獲取質量尚可的設計內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而這一渠道的建立,既有傳統素材庫的影子,也因問題導向突出而完成了對傳統素材庫的超越,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原本以為很難被取代的設計市場,正受到數字化浪潮的就業擠壓。

“先進替代落後”

人工智能替代“不智能”人工

就業受到數字時代衝擊的,不僅僅是設計市場。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技術的不斷深入,語言上的問題已不再侷限。

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有道詞典、百度翻譯等互聯網翻譯軟件大多采用了統計機器翻譯技術,能夠直接地還原詞彙的意思,但語句段落則缺少深度與效度,無法完全滿足聽寫的需要和深度使用的需求,高水平的翻譯人才仍然是市場上的“香餑餑”。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先進技術的迭代,同樣對翻譯就業市場產生了擠壓,原本翻譯水平不夠優秀的從業者不論在聽說還是筆譯等方面,都遭受著科技的挑戰。在聽說翻譯市場中,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翻譯機已經基本能夠實現中英乃至其他語言之間的交流,同聲傳譯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在筆譯方面,以Deepl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翻譯平臺,通過機器學習訓練人工智能來理解和翻譯文本,已經實現了非常高效、準確的翻譯能力,即便是理解要求較高的專有領域(例如學術論文)也能夠保證翻譯的速度和質量。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Deepl.com對學術論文摘要的翻譯已經能夠帶上濃厚的學術範兒

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機器翻譯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在衣食住行等常用生活用語上的中英翻譯在2018年便可以達到大學六級的水平,能夠幫助人們在一些場景處理語言交流的問題,但距離會議同傳以及高水平翻譯所講究的“信、達、雅”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比起傳統的翻譯工作而言,現有的技術條件已經對翻譯就業市場產生了衝擊。同樣,監視、老照片修繕、背景刪除等具體的應用功能,人工智能也有非常多現成的成果在市場中得以落地,原有的勞動力結構正站在顛覆性的節點上。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先進替代落後”?人工勞動被取代的兩種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疫情衝擊下的就業市場倍受關注

如何認識勞動結構與社會的調整

人工智能和新技術等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還未定論,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給國內乃至世界經濟蒙上了一層陰霾。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美國累計2200萬人申請失業金,增長速度遠超1928年大蕭條時期;中國3月份調查失業率達5.9%,相比2月份繼續下降,同樣處於歷史低位。

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同時陷入了經濟衰退的風險中,且全球各大經濟體和國際組織均投身到抗擊疫情的戰鬥中,開始恢復經濟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更傾向於開源節流,拋出一定的可選消費來保證企業能夠在疫情中生存,因此,採購更加高效的人工智能服務便成為公司節約開支的一種選擇,部分工作中效率較低的人工勞動也就此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如何認識暗潮湧動的勞動力市場中出現的新關係?

第一,就業穩定、經濟增長和社會繁盛三者之間環環相扣,形成“發展鏈”。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同樣適用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即人工智能不會讓人失業,經濟危機才會讓人失業,通過科技手段可以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從而提升人力資源的戰略價值,勞動力市場的勢能也能夠得以提升。在此過程中,要素市場化機制的完善是釋放經濟增長長期潛力的關鍵。

第二,人力資源戰略價值的提升體現在於勞動力的不可替代性,而勞動力的不可替代性則來自於良好的法治社會秩序與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和知識科普體系。

人力資源的不可替代性來自於專業能力與創意能力,這兩項能力需要由法治制度來保障,也需要由教育體系來引導,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重作用下,人力資源的戰略價值提升才能實現。

第三,人力資源的戰略價值提升有賴於優質的教育資源,產業和區域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會更加激烈。在各區域、各產業紛紛開始施行趕超戰略後,優質的教育資源會迅速地從相對平衡狀態轉為相對稀缺狀態,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成為高成本的決策選擇,因此在長期發展的視角下,借城市要素稟賦、充分利用新興技術手段,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和城市文化上的比較優勢,會成為未來發展中“技術-社會”互動的重要模式。

END

美 編 | 常天愷

農村“大喇叭”,如何打通疫情防控最後一公里?

五一黃金週臨近,景區如何“十個指頭彈鋼琴”?

奪取“雙勝利”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非遺與扶貧“相愛”這件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