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提升的結構性方法(5)

認知框架真的有用嗎?我們用一個案例,看看頂級人物的認知體系。簡單分析一下大家熟知的曾國藩。

認知提升的結構性方法(5)

(1)

曾國藩資質平平,6年鄉試考上秀才,到翰林院,仕途順利。後有波折,但幾起幾落不屈不撓。訓練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到主推洋務運動,力挽大清於將傾之際,被譽為聖人。

(2)目標

曾國藩一開始沒有什麼大志向,只是想點功名利祿,後來到京城遇到高人,讀到聖賢書(孔孟、朱程、陽明心學等),反思自己。特別是讀到王陽明的傳習錄,提到:大家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後不能保持平常心為恥!曾國藩悚然一驚,他這才發現和這些聖賢人物比起來,自己的視野多麼狹窄,境界多麼低劣。

終於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聖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3)人生觀

曾國藩善於反思自己,身上的惡習太多,人性的弱點在他眼裡暴露無遺。於是給自己定了十二條軍規,用強大的心理力量做到自律自控。當然也用到一些方法,比如每天寫日記,並給別人看來監督自己。

在對人性、對自身的認知上,曾國藩夠深,行動也夠狠。他的力量來自於他的倔強和對目標的堅定。他在家書中寫道:“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

同時,他認識到結交高能量人士的重要性,把人生第一要事定義為交友。

所以,人生觀方面的認知,就是對人性的洞察,反映到我們心理和行為上,就是要有高能量。何況他還寫了一本《冰鑑》講識人用人之道,後面我們專題講能量。

(4)世界觀

中國在孔孟之後,都是家國天下的人學體系,對世界認知也來源於儒家學術體系。吾心即宇宙,在科學研究上偏少,只有少數的明星在科技研究史上閃耀。這是一種遺憾。

但即使這樣,曾國藩也是對中國、世界用一種系統性思維來看待,不侷限於一人一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他開始認真研讀起《瀛寰志略》這本書。這本書摒棄我們天朝第一的偏見,客觀描述了西方的科技和文明。曾國藩讀了好幾遍,還推薦給其他人看。

除了地理學和軍艦,對其他西方事物,他也感興趣。在深入研究外情的基礎上,曾國藩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深化並升級。他是對興辦近代工業最感興趣,也是最為努力的一人。

所以他在後面處理外交事件時能夠認識到和洋人的差距,審時度勢,最大化清朝的利益。

(5)價值觀

我們幾千年的文化,一直是人治為主的社會,也是以社會性知識為主。曾國藩對社會價值體系深有體會(在商業和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更多的是文官體系和皇權體系),對官僚系統深諳其中之道。但因為他的目標,決定了他的價值判斷不拘泥於小事,能看到更大價值的事。

比如:

曾國藩在兩江期間,生活非常簡樸。但在官場應酬上,曾國藩並不標新立異,而是儘量從俗。骨子裡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這是因為曾國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曾國藩不想成為海瑞式的清官。他刻苦自礪,全力內聖,是為了達到外王之業。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虛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在社會系統裡,什麼最有價值?人才!所以曾國藩對識人用人​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用一句現代話來說,他是成長型思維、多元思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非固定型思維。

(6)曾國藩的認知體系

目標:做聖人,成大事

人生觀:人生願景是做聖人。自律自控,用倔強掃除身上的惡習。尚拙。

世界觀:儒家,心學理學,經世濟國,西方文明。

價值觀:對國家有利,對天下有利,不圖虛名,人才最寶貴。

認知提升的結構性方法(5)

三觀裡每個都有自己的核心體系,三者又相互作用,對你的思維、行為、習慣產生著影響。在此認知體系結構下,繼續細化,就會構建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它包含了很多你意識不到、隱藏在你思維、意識裡的觀點,不明晰它,我們會受它支配,處於無明之中。

認知框架的上半部包含這幾個部分,下半部後續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