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終迷局》:凡走過必留痕,以痕跡師破案為引,淺析人性與罪惡

1

東野圭吾說: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陽光,二是人心。

德國著名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經典著作《善惡的彼岸》,其中有一句: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句: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

不論是人心,或是善惡的本質,我們都不能被負面的東西影響,否則它會慢慢和自身融為一體,讓自己的行為失控,繼而衝動做出不可挽回的決定。

《罪案調查科:罪終迷局》這本書中,通過4個真實故事,從最底層最真實的生活案件反映了人性。與其他案件不同的是,我們通過案件,不僅只是看到人性的本善或本惡,還有社會的不公,以及犯罪人本身的無奈。

這是九滴水第六本刑事案件系列小說,作者本身是安徽某小城的痕跡師, 很多人對“痕跡檢驗”感到陌生,他這樣解釋他的工作:“痕就是負責處理現場的指紋、足跡、工具痕跡、槍彈痕跡和特殊類痕跡。”

與其他作者更側重於從讀者的心理、從市場的銷量來編寫作品不同的是,本身就是專業破案人員的九滴水,他更傾向於從理性的、案件真實的角度去描述案情,平實的字句,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但正是這種越平實的語言,越能將情緒、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震撼,讓人忍不住看完一個篇章後,合上書,陷入沉思。

作者設計的“起、承、轉、合”寫作路線,使案件情節緊湊,環環相扣,讓人抱著好奇心對內容欲罷不能,於此同時,還穿插了另一起案件的隱線,讓人充滿期待。

《罪終迷局》:凡走過必留痕,以痕跡師破案為引,淺析人性與罪惡

2

每當我們看到眾多滅絕人性、慘絕人寰的案件發生後,都會自主的討伐罪犯的殘忍。而當我們知道罪孽的根源後,卻又唏噓不已。因為罪孽的背後,並不都是惡。

“寄生惡念”裡的罪犯,是一名母親 ,被她殺害的人本身也有命案在身。是什麼讓一名柔軟的女子變成罪犯?是封建迷信,是社會的不公。因為在落後的山村,她自己從小離家成了“童養媳”,並且女兒也重蹈覆轍。但這並沒有改寫命運,而是一個接一個的悲劇。

女兒寄生在的家庭有兄弟二人,本是給哥哥養的媳婦,卻對弟弟生了情。當弟弟錯手殺了哥哥後,事情就變得不可控了,繼而又殺害了自己的老相好,也就是他的嫂子。於是,在他還沒被警方制裁的時候,嫂子的母親把他解決了。

你說這是惡嗎?我覺得不是。換成每個母親,護子心切,都會這麼做。也正是這樣的情節才符合常理,被仇恨矇蔽雙眼,為了孩子失去理智,這都是人之常情。

作者用這樣的寫法向我闡述了最真實的情感,並也將寓意傳遞到位:不論何時,都要採取正確的解決方式。

“亡魂秘語”是最慘的一個案件,一家四口慘死家中。作者通過描寫作案人“報復性”的作案手法,將其對死者一家的仇恨拿捏得恰到好處。因為死者一家對奶奶造成的心理影響,令老人臨死前還愧疚不已,作案人從小沒有體會到父愛母愛,是奶奶一手將其帶大,因此對奶奶的感情深厚,自然會因此心生邪惡,要為奶奶抱不平。在親情和憤怒的使然下,策劃了這起滅門案洩憤,最後的一句:“這麼做,是否值得?”令人心碎,只是奶奶再也沒法回答他了。

很多真相的背後,都是值得我們深挖的原因,因為真相背後都會有人受傷,如果沒有這些案件發生,那些受傷的心,永遠也不會被看到。

不管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情感的糾葛,抑或命運的安排,都能成為惡魔出洞的觸發者。長期的壓抑和憤怒,只需一個觸發點,內心的惡魔便會如猛獸般出來,惡戰勝了善,才會做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

《罪終迷局》:凡走過必留痕,以痕跡師破案為引,淺析人性與罪惡

3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跟隨作者通過痕跡學的詳細描寫,逐一剖析案件的真相,小到劃痕,都能成為破案的關鍵因素。

當然,也有犯罪心理學和專業技術描述,比如會詳細介紹水泡屍體形成巨人觀的因素,通過染髮劑成分判斷價錢,通過假體隆胸判斷消費層次,在提及這些內容時,都運用了專業術語和科學理論,讓人在看故事的同時,又能吸收新的知識點。

總言而之,這本書故事情節精彩,不失縝密,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曾說:罪惡的根源,往往一個沒有剋制的貪念,一個不能疏解的怨念,就造成了一次無法救贖的罪惡。

書中細節闡述得十分完美,輕易的就把讀者從懸疑的本身和案件的偵破,帶到了去關注罪惡根源上,兇手的犯罪原因,才是最值得關注,也最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善與惡的一念之間,選擇善,人生美滿,選擇惡,便萬劫不復。

如何選擇,就在一念之間。我相信看完這本書,你也會有想要的答案。

《罪終迷局》:凡走過必留痕,以痕跡師破案為引,淺析人性與罪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