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混一宇內,建立大秦帝國開始,到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後,末代皇帝帝溥儀遜位,中國經歷了2132年的帝制統治,總共有422位皇帝坐北朝南,登殿稱制。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故宮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生老病死,皇帝死後,都會由當朝的禮官擬定,由即位皇帝確認,給過世的大行皇帝追上諡號,這個諡號也是對過世的大行皇帝一生一個蓋棺定論的總結。命諡的用字,必須從《逸周書·諡法解》裡的字中選,每個字有特定的規範,不可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諡之字任意解釋,。這422位皇帝中,被後世稱作仁宗的皇帝僅僅只有七位。但根據《逸周書·諡法解》中給到的諡號中,是沒有“仁”這個諡號的。那為什麼但接下來,讓我們逐一講講這七位仁宗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逸周書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的仁宗皇帝,就是蜀漢第二任君主也是末代君主劉禪(207年-271年),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阿斗的父親是三國時最著名的君主漢昭烈帝劉備,母親是甘夫人,據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劉禪生於漢末亂世的荊州,襁褓中,其母甘夫人在亂軍中喪命,幸得蜀漢大將趙雲相救。後其父劉備取得益州後建制稱帝,立劉禪為太子。公元222年,劉備兵敗,託孤白帝城。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奉節縣白帝城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奉節縣白帝城


223年劉禪繼位為帝,年號建興,劉禪即位之初,根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時鼓勵農桑,支持諸葛亮北伐戰爭。但諸葛亮逝世之後,劉禪獨掌朝政,前幾年根據諸葛亮的囑咐任賢用能,但從景耀元年開始宦官黃皓開始干預政事,劉禪不理朝政,導致蜀漢國力走向衰弱。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兩路攻蜀,鍾會和蜀漢大將姜維相持於劍閣,老將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兵臨城下,劉禪為了保住闔城百姓的姓名和自己的安危,放棄抵抗,後主拉著棺材,用繩子自縛,詣軍壘門,至此蜀漢滅亡。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姜維廟


劉禪投降後,司馬昭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皇帝(1)

敦煌出土《三國志》


劉禪在《三國志》中被稱為後主,沒有上諡號,劉禪的“仁宗”是漢趙開國皇帝劉淵追封的。劉淵在八王之亂時,趁著西晉諸王內亂,割據幷州,建立漢國,設置百官後,又開始追尊漢朝皇帝,劉禪被追諡為孝懷皇帝,廟號仁宗。

劉禪何以能稱“仁”?在人們的印象中,劉禪是昏庸之主,豈可當得一個“仁”字?但是,也有人也評價他說,“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劉禪懦弱,心無害戾。

編纂《三國志》的陳壽曾評點劉禪說:“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