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自古以來閱讀書籍一直是人們對於自身的精神以及物質上的鍛鍊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人們常常能在閱讀中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並且能對一些當前事物予以幫助。俗話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由此可見閱讀是多麼的重要,就像在哺育靈魂一樣,使人心胸袒曠,使人心曠神怡,開闊視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閱讀很多人會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其實是你不知道該如何閱讀或者說是你用錯了方法閱讀,才會給你這一個錯誤的感覺。普通人閱讀一般都只是在表面進行粗略的掃描式閱讀,做到"一目十行"不在話下;或者父母老師教導的廢寢忘食的進行閱讀,這種方法可以是有效的,但這樣容易使大腦出現疲勞感和厭惡感,久而久之也就輕易放棄,少有人能做得到堅持下去。現在就請大家來看一下幾個名人的閱讀之法。

諸葛亮的“觀其大略”閱讀法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深通閱讀之道,但他閱讀卻與常人不同,他是“觀其大略”,並不是對所有書籍死記硬背,而是大概的進行閱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如常人一般作息。但他好學,所以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才華橫溢。

顧炎武的“三讀法”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很講究閱讀方法。他的“三讀”讀書法即“復讀法”、“抄讀法”、“遊戲法”。“復讀法”即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有效地增強了記憶力。“抄讀法”即邊讀書邊抄錄,一方面抄書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並不是機械地抄寫,而是隨時記錄讀書的心得和體悟。“遊讀法”是指在遊學中飽讀“無字之書”,提倡在社會中游歷考察,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者結合,使閱讀者受益無窮。

朱熹的“三到法”

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朱熹先生還說過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

杜甫的“破卷取神”

唐代使人杜甫有詩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讀書只有讀透書,博覽群書,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一般。“破”不是把書翻爛,“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不僅讀萬卷書,而且能“破”而取神,這種破卷取神的讀書方法,對後人不無啟發。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歐陽修的“計字日誦”閱讀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他有一個很出名的讀書方法,“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他曾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約四十五萬多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終能博覽群書。

陸游的“有的放矢法”

宋代大文學家,詩人陸游一生酷愛閱讀書籍,以書為伴,與書為伍。他讀的書多,但多而不雜多而不亂,因為他用“有的放矢法”進行閱讀。譬如,他喜歡某人,就對某人進行深入的研究,就找來了許多有關某人的典籍,一本一本地潛心研究,收效甚好。

閱讀的方法雖多,但說到底它們只是閱讀的輔助手段。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為了國家民族的崛起強大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最重要的,還是應當培養起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