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兒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真的是,有出息的孩子,大多很忙。兒女有出息了以後,多忙於事業,根本顧及不了雙親。從小盼望他們有出息遠走高飛,飛走了以後,又剩下了孤獨終老的老雙親。確實是很矛盾的。反之,那些沒有什麼大成就的孩子,卻是最踏實陪伴雙親的依靠。家有老人不遠遊。兒子211畢業,回到小縣城就業,當時面試時問他為啥回來,兒子說,他的雙親都在,家中只有自己。我聽了,非常感動,是孝順的孩子。也為因為自己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感到內疚。現在我們過的很幸福,兒子工作穩定,不時的還會全家團聚,其樂融融。


aaaheping


年輕不怕路遠,因為他的身體好,再遠的路都能走的到;人老了才知孩子重要,因為沒有他們在身邊的日子不好過。

我村一個老鄉,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一個博士後,在清華大學教書;一個研究生,在西安一家農場做高管。

老兩口退休後,因為兒子們住房都不寬暢,仍然住在單位的週轉房內,老兩口互相照顧著。

那一年,媳婦做了個子宮肌瘤手術,因為手術小,孩子們遠,就誰也沒有通知,由他一個人照顧。

過年孩子回家,知道了這件事後,感到這樣不是一個事兒。老人做手術這麼大的事自己竟然都不知道。就想著要找一個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因為老大博士後畢業,到邢臺根本無用武之地,就只得老二回來,在某專科學校做了老師。

後來,伺候老人的事就落在老二身上。至到去年父親死去,都是老二張羅,老大呢,除了回來看了幾次,就是多出些錢給他們。孩子有能耐老人沾不上光,這不就是火生生一個例子嗎?

我有一個同事,兒子研究生畢業後落戶在澳大利亞,找了一個澳女做老婆。結婚以後,雖然兒子回過兩趟家,兒媳婦和孫子連一次都沒有回來過。更可悲的是孫子不會說中文,過年打電話,只會說個爺爺好,奶奶好,然後什麼都不會說了,你說著急不著急。不過還好,他們也是多打些錢回來,讓姐姐照顧父母。

我工作的一個村子的老人做的更絕。大兒子考上大學分到南方以後,強迫上到高三的二兒子輟學回家,怕他畢業後考上大學,讓他走吧,自己受罪,不讓他走吧,孩子埋怨一輩子。就督絕了他的考試機會,強行留在自己身邊。其實他也是做對了,養老送終還都沾的是老二的光呢!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前幾年我們這裡發生一件很轟動的事。我們當地有一位老太太,獨生女兒留學美國,她老伴兒去世的時候女兒沒有回來,等她病重住院的時候,醫院院長是老人的學生,他多次打電話給老人的女兒,希望她回國看望並料理老人的後事,沒想到匆匆回國的女兒,連一眼都沒有看看她媽媽,就要求醫院拔掉氧氣,連後事都沒有處理就匆匆走了。

這件事在我們當地引起很大的轟動。很多父母都說,兒女培養得太優秀,對很多渴望晚年幸福舒坦的老人來說也不一定是好事。兒女一旦出國了,就相當於給別人培養,自己晚年什麼都依靠不了。甚至很多有感觸的父母和老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等到老了才知道,兒女太有出息等於“失獨”,實話難聽卻現實。

兒女越有出息,學歷越高,對親情和孝道的經營越淡薄

改革開放後中西文化交流增多,出國留學潮盛行,海龜也成為國內知名企業追逐的對象。那時候只要有條件的家庭都熱衷把孩子往國外送,開闊孩子眼界,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成為優秀的人才,甚至有些人直接在國外定居。

但是那些定居在國外優秀的兒女,本身思想和行為的獨立性就很高。再加上受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價值觀會改變,對於國內一家團聚,晚年互相取暖,互相捆綁的家庭觀念的不再認同,親情比較淡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越優秀的子女以後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小。而且如果子女定居在大城市或者國外,如果父母不能和兒女住在一處,兒女返回家照顧和陪伴父母的時間和成本,都要仔細衡量,回家一趟也就越來越難,所以晚年想要兒女多陪在自己身邊就成為·一種奢望了。

兒女越優秀,父母的犧牲感就越強烈,晚年越不願意拖累兒女

大部分中國的父母對兒女都帶著強烈的犧牲感,不管自己多辛苦多累,也想給孩子們提供好的。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夢想,願意犧牲自己的事業和夢想,所有的一切都願意為了孩子讓路。所以對於優秀的子女,父母心裡雖然充滿了驕傲,但也藏著深深的犧牲感和奉獻感,兒女那麼有出息,作為父母的不能孩子後腿,也不能給孩子添麻煩。

所以兒女越優秀,越有出息,父母越不敢麻煩和要求孩子,晚年就算想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多數父母還是會選擇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孩子的人生。

當然子女優秀,是社會的財富,也是父母的驕傲。雖說生兒育女並不是為了養老,養兒防老已經不靠譜,但父母和子女都應該明白責任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