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也是“百病生”的季节。春季乍暖还寒,雨水较多,风邪也较旺,体内的湿气更易集聚。

青春痘、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等疾病,都与体内湿气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之一。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春季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阴冷的刺激和寒气的入侵,也要注重祛湿,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以免损害身体健康。

湿邪有以下几个特点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浊即秽浊。湿性重着,湿邪侵害人体后,多见头昏且重如裹布帛,身体沉重如负重物和关节痠痛重着等。湿性秽浊,致病后,可出现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秽浊不清的症状,如肌肤疮疡,湿疹流水,带下黄白量多腥秽,小便浑浊,痢下脓血等。

2.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湿邪致病,在症状上也可见苔腻难化,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利等症,在病程上往往较长,缠绵难愈,如着痹、湿温、湿疹等。

3.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机不畅,而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尤易损伤脾阳,脾阳受困,运化不健,水湿不布,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尿少,水肿等症。也就是说,外湿可导致内湿。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脾喜燥恶湿,如果体内的寒气长久不得抒发,就会造成脾湿。而脾一旦被湿所困,运化就会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进而引发其他疾病。所以,给人体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

健脾祛湿——阴陵泉

脾主运化气血,脾经不通的人气血必定会不足,多按阴陵泉,既可以培补气血又可以健脾袪湿。因为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人体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湿利水的要穴。

取阴陵泉穴的时候,要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按摩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两腿都要按摩,一般按摩两周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

祛湿重在温脾阳

这是祛湿的核心动力来源,当灸脾的背俞穴脾俞,因背为阳,背俞穴擅长治疗五脏之疾,脏亦为阳,故选脾俞灸之。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当然,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因脾阳与心阳,与肾阳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有心脾阳虚或脾肾阳虚时,当加灸心俞和肾俞。

祛湿要防聚湿生痰

湿邪日久,因其粘滞之性,多易聚湿生痰,此时只健脾,只利湿就不够了,要加上化痰要穴——丰隆,建议用刮痧之法,可自上巨虚经丰隆刮至下巨虚。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祛湿方向要向下引

因湿邪的特点有趋下性,所以症状多在腹、阴部及下肢出现,应加入引经穴,如腹部有湿加隐白,阴部有湿加大敦,下肢正面加厉兑,下肢背面加至阴,下肢侧面加足窍阴,当刺血。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春季“百病生”,这4大穴位健脾又祛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