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身還是謀功,看陳平如何處理

漢高祖能得天下,離不開陳平和張良這兩位謀士。張良擅長於從大處著眼,縱觀全局,制定策略,而陳平擅長於從人性的細微處如手,設計獻謀,屢立奇功。兩位皆是難得的高參,其中以陳平的謀略更貼近我們平常的生活。

作為平常人,想建功立業是人之常情,有上進心,應該鼓勵。但是缺乏謀略支撐的上進心很有更能把自己帶到相反的方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中,好心辦成壞事,豪情萬丈卻寂寞落幕的事是屢見不鮮,謀身還是謀功,咱看看陳平是如何處理的。

就在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帶著傷回到長安時,盧綰又造反了,劉邦派自己的連襟,將軍樊噲前去平叛。這時有人給樊噲穿小鞋,劉邦已知自己的傷不治,來日不多了,害怕自己死後樊噲會殘害劉邦的子孫,就問計於陳平,陳平說可讓周勃前到軍營把樊噲換下來,以解除樊噲的兵權。當時的劉邦本在傷痛之中,又聽信了讒言,盛怒之下,令陳平和周勃到軍營後直接殺了樊噲了事。

陳平是劉邦仰仗的謀士,陳平屢受挫折,處於人生低谷時,是劉邦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困頓中的陳平,使得陳平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和平臺,他屢建奇功,深得劉邦的信任和依賴。用一句俗話來說,劉邦對陳平有知遇之恩,等同再造,按照國人一般的邏輯,陳平應該有以死相報的決心才能對得起劉邦。但陳平不是一般的人,他是頂級的智者,拿倫理道德,忠孝仁義來約束一般人很管用,但對於頂級的智者來說,這些都形同虛設,他們的出發點在於實用兩個字,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併兼顧由此產生的後果才應該是好的謀略,其方法論的核心在變通兩個字。

在趕往軍營的路上,陳平對周勃說,樊噲是從龍功臣,又是皇后的妹子呂嬃的丈夫,皇上一時氣惱要殺樊噲,事後很可能後悔,那時落埋怨的肯定是我們兩個。還有些話他沒有說出來,那就是皇上可能快要撒手西去了,到時候就是樊噲的妻姐呂雉當家,如果今天殺了樊噲,到那時就不是落埋怨的問題了,而是身家性命之憂。兩個人心照不宣,決定把樊噲押回長安,看皇上如何發落,反正就地斬殺樊噲的命令是萬萬不會執行的。

你說陳平對劉邦忠嗎。很明顯,變相抗命,動機不純。他是在為自己謀身,他要考慮他的身家性命,但陳平有錯嗎。也沒錯,皇上家的內部權力之爭,陳平又何必去摻合,當權力鬥爭的炮灰呢。你可以說陳平狡猾,但陳平如果不折不扣地就地冤殺了樊噲,除了表現了一點忠心外,又有什麼意義。

當你卯足了勁,想有所作為時,難道你不應該先考慮考慮,你的身家有保障嗎。

押解樊噲回長安的途中,劉邦駕崩。陳平迅速趕回長安向呂雉面陳受命以後靈活處理樊噲一事的經過,及時地堵住了呂嬃的讒言,深得呂雉的理解和同情。陳平請命宿衛宮中,以示忠心,實有防範呂嬃再進讒言之意。

陳平經過這一凡釋疑增信的努力後,總算在新的權力中心站好了隊,並得到持續地重用。為了解除呂太后對他的戒心,他忘情酒色,表現出對權力的的平淡之心,平穩地度過了呂氏專權的政治危險期。呂太后死後,陳平聯手周勃,一舉剪除諸呂,撥亂反正,使漢帝國的權力中樞重新走上了正常的軌道,為漢帝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平既能謀功,又不忘謀身,相輔相成,立於不敗之地,不是一味地明哲保身的人能達到的境界。規避風險,靈活變通,抓住機會,促成大功更是奮進者學習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