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過鍾南山感謝信的物流車隊:跑遍武漢醫院,99位成員零感染

收過鍾南山感謝信的物流車隊:跑遍武漢醫院,99位成員零感染

過去的兩個多月,武漢人張謹和他負責的隊伍,一直在這座城市與病毒“賽跑”。

疫情暴發後,他們堅守武漢,負責京東物流承運到武漢的絕大多數應急物資運輸,活動軌跡深入各大醫院和千家萬戶。他們大概是除了醫生以外,往醫院跑得最勤快的幾撥人之一。

誕生於2018年初的京東物流武漢亞一城配青年車隊,是由99名青年“火線突擊隊員”組成的一支運輸隊,涉及司機崗、調度崗、車務管理崗等,其中女性員工有12人,90後佔23%,最小25歲。無數個日夜,車隊隊員與“白衣天使”並肩作戰,無一人感染。

4月20日,第二十四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入圍個人(集體)公示,來自郵政快遞業的兩名快遞員和一個集體入圍。這支車隊出現在15支入圍抗疫集體類名單中,是唯一來自物流行業的團隊。

收過鍾南山感謝信的物流車隊:跑遍武漢醫院,99位成員零感染

除夕進入“戰時狀態”隊長挨個打電話召集人員

和別人的除夕有點不同,對於車隊的成員來講,緊急集結的通知,來的要比正月新年的腳步更早、更急。

今年是京東物流連續第八年“春節不打烊”。1月21日,京東啟動抗擊疫情專項行動,為湖北當地藥企提供緊急藥品運輸,22日開始優先配送醫療機構指定訂單。按照原計劃,武漢亞一城配青年車隊假期通常會安排十幾名駕駛員輪值。而年初疫情襲來,令物資急需、人手不足、資源捉襟見肘。

就在23日,武漢宣佈關閉鐵路、公路、航空等離漢通道,平時就承擔著全國物資在湖北和武漢轉運配送的車隊進入“戰時狀態”。第二天的除夕早會,成了全隊的“戰前總動員”。當日下午,駕駛員劉慶東和張嶺就接到了緊急運輸物資的任務,來不及與家人準備年夜飯,便從武漢亞一園區出發,2個多小時將第一批醫療物資送至武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和中南醫院。

“作為職業物流人,救援物資的重擔落到我們頭上。”車隊負責人張謹對南都記者提到,隨著疫情變得嚴重、加上“武漢”封城,人員召集是第一道坎。“接到的貨量和電話量成倍增長,就是缺司機”——全員到崗通知發出前,80%的車隊成員除夕前都已返鄉,能最快到達的,起初只有本地值班的人員。因交通管制,已經回老家的湖北籍(非武漢)成員,有的人車都出不了村鎮,出去了、進武漢也需要另外開通行證;有的被告知一旦出去、回來就得隔離。

車隊負責人範建忠和張謹除夕挨個給駕駛員打電話、協助開工作返崗證明、做心理動員,轉發全國各地的醫療隊來武漢支援的消息,告訴大家:“他們與家人分離、不遠萬里來幫忙,我們要保證他們的糧草供應。”大年初一,駕駛員基本都到崗。

90後駕駛員、黨員楊明光原已調休回家,得知封城消息後,不顧父母反對,立即申請提前回公司。也不知道要持續多長時間,他快速收拾了些冬夏衣服和吃的,拖著行李箱,從老家黃岡市羅田縣九資河鎮步行約6公里到達卡口。由車隊成員接到公司後,隨即進入戰鬥。

“時間就是生命”,90後姐妹花擔當“指揮中樞”

隨著疫情的發展,來自全球的防疫物資開始向湖北和武漢彙集,原本對於公路運輸的依賴,也一下子變成了鐵路和航空。如何保證這些激增的物資到達武漢中轉站後,第一時間送達醫院,是對運輸、組織調度的新挑戰。

即時通訊軟件和電話,是範建忠、張謹等人和外界僅有的聯繫渠道。張謹“一天要被拉進N多個群”,捐贈的企業、個人,或者協會團隊,紛紛通過外區的同事找到他,在確定什麼物資、什麼時間、在哪個車站/機場、通過哪個班次火車/航班抵達武漢等一系列問題後,便派人前去提貨。之後,他們再將貨與武漢當地的車隊運力、車輛匹配,規劃運輸線路,“看哪個司機跑哪個醫院,需要多少貨量。”

收過鍾南山感謝信的物流車隊:跑遍武漢醫院,99位成員零感染

短時間,社會各界的捐贈物資如潮水般湧來,但人手不夠,很多包裹等不及打上統一物流單號、錄入系統,就直接貼了個收貨信息單,線下給運了過來。數據系統支撐的任務落到了車隊的90後“姐妹花”夏婷和文靜身上。一個人處理求助信息,一個人一單一單錄入捐贈數據……包括她們在內的10餘名成員成為“指揮中樞”。夏婷從密集的催單電話中,感受到了什麼叫“時間就是生命”。

除了企業、海外留學生,還有不少湖北省外其他地區的醫院,送來氧氣機、口罩、藥品等武漢醫院緊缺的物資。這些捐贈方的電話來得都很急——“還沒到武漢就開始催,希望我們能夠幫忙盯著,看什麼時候到達,到了要第一時間安排,還讓司機拍下物資送達時與醫院、醫生的合照。”夏婷對南都記者回憶,這樣的狀態持續了1個半月,最早的電話從早上7點多就會打進來,直到晚上8~9點下班後回家仍不斷。

而在另一頭,城區配送也充滿挑戰。楊明光把火神山、雷神山、同濟等武漢各大醫院跑了個遍。“那段時間,醫院是最危險也是最忙的地方”,他對南都記者形容,很多時候貨準備好了送過去,給醫院打電話卻沒人接。電話斷了,可是救命的物資不能斷。他便開著物資車到達醫院附近,確保全身防護好後,找到門衛室工作人員,告知自己是送急用物資的,然後在外面等,“有時候醫院正忙,一等就是1個多小時”。

“面單上往往會標註科室和電話,送到那再說。醫院的人肯定24小時都會待在那裡,現場問也定能問到收貨人。”張謹總結出了經驗。他告訴南都記者,在社會物流資源匱乏的狀態下,車隊疫情期間滿負荷運轉,每天承運物資300多立方,且當天到當天必須要送,最晚送到凌晨2點,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連續40多天,他需要坐鎮京東物流武漢轉運中心,每天一干就是14小時。

各個環節的協同運轉,保障了物資中轉的高效。據統計,1月24日京東集團宣佈分批捐贈100萬隻醫用口罩及消毒液、阿莫西林、奧司他韋等在內的6萬件醫療物資,從分批調集到分發到位只用了4天。1月25日,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開工,建築工人急需大量口罩,僅用4個小時,車隊就將物資送到了建設現場。

2月2日,青年車隊將鍾南山院士捐贈的100臺製氧機運抵武漢漢口醫院,鍾南山院士得知後,親筆寫信:“感謝京東心繫醫療援助一線,以最快的速度將急需醫療物資送達武漢。”

收過鍾南山感謝信的物流車隊:跑遍武漢醫院,99位成員零感染

從呼吸機、消毒液到送蔬菜,90天車隊零感染

既要抗疫情,也要保民生。武漢住宅小區進入封閉式管理後,市民日常買菜吃飯遇到難題。駕駛員楊明光和同事送的貨物,也從醫療消毒液、呼吸機、醫療防護品等救援物資,衛浴、路由器等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的建設物資,變成了社區居民所需的米麵糧油、蔬菜。

從2月5日開始,京東物流藉助京東集團資源,聯動多個平臺及蔬菜基地、農貿市場合作,充實市民的“菜籃子”——用戶通過平臺購買後,青年車隊完成配送。不過,在張謹的印象中,配送高時效性、保鮮性的蔬菜等生活物資,對於車隊的司機們還是頭一遭。

拿到菜單的時候,平時不怎麼做飯的楊明光“整個人都不好了”。這和他原來的工作完全不一樣,“一張單子有幾十個品種,很多菜都不認識,還得對著菜單一個個的點清楚!對我真的很有難度。”除了裝菜,還有冷凍品,因為剛開始不熟悉,第一家的菜還沒送到,第二家客戶就打電話來催了。

一箱箱的牛奶、大米、礦泉水通過捐贈和社區團購,被送到醫院、社區。車隊往往提前一天晚上了解需求,安排運力、司機,翌日一早4~5點,司機們就開車去武漢市的蔬菜批發市場排隊,上午下午各一批,每批20~30輛車,穿過武漢的大街小巷。遇到封閉交通的街道,司機就把物資卸到小板車上,分批拉進去。截至3月1日,青年車隊為300多萬人次配送了6000噸米麵糧油、蔬菜等生活物資。

對於車隊的許多駕駛員來講,甚至平時聽都沒聽過的醫院,現在也成了武漢城中再熟悉不過的位置。每天與各類人員近距離接觸,90天的奮戰,最終無一人感染——張謹想的是,“所有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容不得半點閃失。除了完成任務,我還要保障兄弟們的安全和健康。”

每天早上駕駛員們出車前,先測體溫、登記,然後給車輛消毒。範建忠、張謹等都要親自叮囑,檢查口罩是否戴好、車輛狀態是否完好,最後為他們塞一些乾糧;中途給司機發信息,提醒每完成一單都要做車輛消殺,人員勤洗手消毒;回到庫房,再次統一對車輛和人做消殺後才下班。

原本豐盛的年夜飯、春節大餐變成了隨車攜帶的泡麵、小麵包,無規律的工作狀態讓很多駕駛員好好吃一頓飯成為奢侈。青年車隊駕駛員李緒斌在火神山醫院建設期間,一人運輸醫療應急物資近千件,直至火神山醫院順利交付;每天結束任務回家後,他都主動與家人隔離,自己消毒後單獨吃飯、住宿。作為武漢當地人,張謹每天下班回家,也不曾和家人面對面吃上一次飯。

“如果重新來一次,我們也會義無反顧”

江城四月,已經連續在武漢奮戰近90天的京東物流武漢亞一城配青年車隊,收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入圍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既是對青年車隊的肯定,更是對全國近300萬快遞從業者和3000萬貨車駕駛員的褒獎。

得知這一消息,夏婷所在的辦公室,大家不約而同都歡呼起來,許多人拿著手機拍照、發朋友圈,“可能一輩子也就這一次了”。這次疫情也改變了這位武漢姑娘的心態,“以前總想著,有錢了要去哪裡玩。現在覺得,能好好上班,跟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楊明光返崗武漢後就一直沒有再回過家。他覺得,“現在的工作更多讓我們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團隊有了更強的向心力,也有了更大的發展舞臺。”張謹坦言,大家只是在社會需要的時候,提供了及時、正常的物流運輸保障,“沒有想到,還能得到高級別的團隊獎,哪怕能入圍的榮譽,都是至高無上的”,“雖然我們沒有到抗疫最前線,但還是自豪”。他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夠帶領這個團隊,創造更大的屬於物流人的價值。”

回想起來過去的2個多月,張謹仍然感到有點後怕,金銀潭、協和、同濟……“(大家)全部都是頂著腦袋往上衝”。眼下,隨著社會物流資源恢復正常,車隊送的貨不用天天跑醫院或者接觸高風險人群,工作壓力減輕許多。但他依然確定一件事:“如果重新來一次,我們也會義無反顧。”

採寫:南都記者傅曉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