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吃飯成為媽媽和孩子最美的時光,輔食養育,做起來也不是太難

養育孩子必定離不開吃飯的問題,我們經常聽見周圍有人抱怨說孩子吃飯真是個大難題,陪孩子吃頓飯,氣血已掉半。中國父母在養育孩子上把“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表現地淋漓盡致,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中,他們一直被困擾在“再吃一口”和“吃這麼少”的問題裡。

有了第一次就必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從添加輔食的那一天開始,寶寶的每一頓飯都是媽媽親力親為,精心製作。營養齊全,色彩豐富,形狀各異,依然抵擋不了寶寶一天天對吃飯興趣的減弱,是媽媽的愛還不夠誠心還打動不了寶寶還是媽媽做的輔食還不夠出色?

同是一歲兩個月寶寶的媽媽,我的鄰居與我的閨蜜在給孩子吃飯定規矩的做法上就儼然不同。鄰居雖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但是孩子的每一餐輔食依然要經過她的嚴格把關才能進寶寶的飯碗,閨蜜也同樣非常緊張孩子輔食的營養搭配,每一餐都換著花樣給孩子準備好端到桌子上。唯一不同的是,鄰居家寶寶吃飯基本靠老人投食,閨蜜家孩子吃飯基本靠自娛自樂。所以,當兩個寶寶同時出現在我家飯桌上一起進餐的時候,差異就顯而易見了。鄰居家小男孩在媽媽的追趕中過了半個多小時碗裡的飯還沒啥變化,閨蜜家兒子自己坐在餐桌前用手抓著碗裡的食物一把一把送進自己嘴巴,十多分鐘後指著餐桌上大人的飯菜嘴裡發出“要、要”的請求。

讓吃飯成為媽媽和孩子最美的時光,輔食養育,做起來也不是太難

孩子成長髮育過程是很多第一次的成果,每一次的第一次都會在孩子的小腦殼中種下一顆小苗子,這顆小苗子就是孩子對許多第一次做事情規矩的定義,它會在父母的干預或不干預中逐漸長大成為不同的樣子。

那麼,你還記得你家孩子第一次吃輔食的樣子嗎?

在孩子的世界裡,第一次吃輔食的時候不用自己動手就能解決溫飽問題,下一次輔食時間也同樣會等待投食,下下次也一樣。或許會有個別次數孩子會想主動進食,但是要麼被家長阻止,要麼孩子嘗試之後主動放棄。第一次要大人餵飯,就會有第二次讓大人喂,第N次過後就變成了鄰居家小男孩的吃飯習慣。

因此,從第一次吃輔食的時候開始,就要給寶寶立好吃飯的規矩。堅決不追喂、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方提供飯菜,吃飯的時候堅持讓寶寶自己坐小餐椅。有了第一次的“吃飯示範”,才能讓寶寶在第N次吃飯的時候形成好的習慣。

讓吃飯成為媽媽和孩子最美的時光,輔食養育,做起來也不是太難

精細食物——提高寶寶咀嚼能力的攔路虎

我們一直被灌輸“過早添加輔食給寶寶帶來的各種危害”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餵養觀念總是走在推陳出新的道路上。老一輩過早給孩子吃輔食的行為儼然已經成為了當代父母摒棄的一種育兒觀,同時現代育兒觀也給出了一個時間參考。4-6月齡是孩子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期,最早不宜4月齡前,最晚不宜6月齡後。可是孩子的發育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化,這個孩子適合4月齡開始吃輔食,那個孩子或許在6月齡才已經準備好,更多的是有些孩子在4月齡前就已經對輔食發生了興趣。

為了避免過早添加輔食給寶寶帶來的危害,大部分父母會保守地選擇“宜晚不宜早”的輔食添加策略。也因此,大部分寶寶的咀嚼能力就被這樣耽誤了。

精細餵養看起來傾注了父母滿滿的愛意,卻往往忽略了寶寶咀嚼能力的鍛鍊。寶寶的咀嚼敏感期一般發生在6月齡左右,從這個時候起就應該給寶寶提供鍛鍊咀嚼的機會。

讓吃飯成為媽媽和孩子最美的時光,輔食養育,做起來也不是太難

女兒今年幼兒園小班,班裡有一個兩歲八個月的小女孩。每天到午飯時間小女孩的媽媽就在班級群裡發信息提醒老師們給小女孩做湯拌飯,理由是她的孩子還不會吃乾飯。我特別詫異,按理說兩歲的小朋友就已經能夠吃大人的食物了,但是這個小女孩已經快三歲了,依然餐餐都要湯拌飯才能吃得下。班級秋遊活動上,這位媽媽與我詳聊了她家女兒的輔食添加過程。總結起來大概就是:育兒專家都說母乳餵養的寶寶6月齡再添加輔食,於是她就這麼幹了;輔食餵養不能太操之過急,食物添加從軟到硬,從少到多,於是她每半年才給寶寶嘗試新的食物形態;寶寶吃輔食總是乾嘔,她認為寶寶還沒做好迎接新輔食的準備......。

這位媽媽的輔食餵養經歷乍看起來都挺“科學”的,沒錯,一切都是按照書上或者育兒專家的話來執行。但是細想之後,我感覺她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整個過程都在“鑽科學餵養的牛角尖”。

精細餵養並不是完全不可取,但是在餵養時間和精細程度上需要媽媽們自行根據寶寶的發育情況來調整,過精過細就會影響孩子咀嚼能力的提升。

讓吃飯成為媽媽和孩子最美的時光,輔食養育,做起來也不是太難

孩子進行完全的精細輔食餵養,一兩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了。添加輔食初期,最好首先從精細的食物開始,精細食物,比如米糊,市場上經過精加工的各種精麵條麵包和包裝果汁等。這些食物不應該成為寶寶長期主要的輔食,寶寶最終應該是通過這些食物的過度轉移到以米飯為主的輔食體系上。在寶寶添加輔食1-2個月以後,應該將輔食升級為小顆粒狀或切成小塊狀的食物,顆粒食物可以適當延長吃到3-4個月,此時大人食物就可以正式擺上寶寶的餐桌了。

要讓寶寶吃的是食物,而不是食品。市場上在售的大部分嬰兒輔食基本都是屬於流狀或糊狀,顆粒食物偏少。在我看來,相較於吃添加了各種元素的寶寶食品,不如媽媽們自己準備食材親自烹飪輔食。不僅能夠保證寶寶攝取營養比較全面的食物,而且還可以通過變換輔食的粗細程度讓寶寶多鍛鍊咀嚼。

三餐之外的點心時間是鍛鍊寶寶鍛鍊咀嚼的最佳時間。在寶寶添加輔食以後,除了喝奶,兩餐之間還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點心。這些點心可以是稍微硬點的餅乾條,饅頭、蘋果等固體食物。

讓吃飯成為媽媽和孩子最美的時光,輔食養育,做起來也不是太難

take it easy ,放鬆下來,不要把給寶寶吃輔食當成打仗

大人對孩子體重、身高的對比讓中國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特別緊張,他們似乎已經忘記“吃”是人類的本能,孩子吃輔食沒有必要進行太多的管制。

端什麼菜上桌給孩子吃是由父母來決定,但是吃多少怎麼吃應該交給孩子來決定。當寶寶吃輔食的時候,如果父母總是指手畫腳,加以干涉,就會給孩子一種“父母在騙他吃飯”的感想。特別是當有些脾氣急躁的父母因為孩子沒有完成餐桌之上的“命令”時,他們大聲吼叫、怒罵孩子,這些表現讓吃飯成為了一種“較量”,每次一到吃輔食的時間,孩子就像要上戰場一樣,這對父母和孩子都是壓力。

愉悅的用餐情緒是孩子吃好輔食的得力幫手。孩子進食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進食效率,在餐桌上,父母們應該儘量營造輕鬆愉悅的用餐環境,緊張的用餐氛圍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應對心理的恐懼上,繼而影響孩子的用餐效率。“再吃一口”“怎麼今天吃這麼少”“吃快一點啊”等命令式的語言相當於是在給孩子施壓,應該儘量避免。

吃飯,對於寶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與眾不同的經歷,急於開始,急於過程,都不能讓吃飯成為一種樂事。定好規矩,父母把控好食材,放輕鬆,把這三件事情做好以後,你會發現,許多別人擔憂的輔食餵養問題,在你家孩子身上都能迎刃而解,讓吃飯成為孩子和媽媽最美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