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商業收益與用戶體驗的平衡

現在電視劇的標配是什麼?流量鮮肉?各種IP?這些都可以沒有,但是廣告是不可能沒有的。廣告、會員再加上新的超前付費點播,是目前影視劇的營收三板斧. 開個會員,可以免掉前後、中插的大段廣告,但這兩年創可貼廣告逐漸成為了標配(就算加上了互動屬性也無法改變它是個廣告),再加上劇本身中間小劇場以及劇裡的各種御泥坊們,真的是防不勝防。

其實平臺和影視劇要恰飯的心完全理解,畢竟之前的超前點播的那篇文章也說了,如今內容費用真的貴。不過商業利益和用戶體驗上可以怎麼再更細平衡,就是一門恰飯的藝術了.

提供用戶願意主動獲取的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原先叫《孤城閉》,由王凱主演,講述宋仁宗趙禎的一生。劇集剛開播沒多久,不少人反映有點慢熱,但不論敘事如何,張開宙導演真可算是視覺盛宴的保障了,正午陽光一貫重視服化道的還原,臺詞也考究,可以說經過了《琅琊榜》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後幾乎成了古裝劇品質QS認證了。

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但是有些遺憾的是,這些精心準備的內容沒能被很好的傳達。在看劇時觀眾的心往往更多是隨著劇情走,精神集中在人物的表情上,其餘的眾多細節都在走馬觀花中錯過.

觀眾並非沒有興趣瞭解,從公眾號每回有熱播古裝劇都會出現一批科普熱文來看,大部分觀眾應該有勤勞補課,甚至科普文的受眾要更廣泛,比如《長安十二時辰》熱播期間,我就曾在朋友圈和公眾號看到朋友們轉發的多篇分析科普熱文,但並非所有人都在追劇.

與此同時,之前《親愛的熱愛的》全天掛熱搜時,我發現了這屆觀眾刷預告很勤快,最近優酷因為《三千鴉殺》和《冰糖燉雪梨》的預告以及周邊物料沒放夠,還被觀眾戲謔說學學隔壁騰訊和愛奇藝。

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那麼假如《清平樂》開一個番外科普專欄,由劇組人員去進行宋朝的服飾、官銜、生活用品等等相關科普,這樣既可以緩解部分用戶著急追劇的心焦難耐,而且這種提供知識和乾貨的內容營銷很容易出圈,比如果殼網就多次靠著熱點相關的硬核科普刷滿存在感和好感。

同時,也可以考慮把一部分恰飯的任務移到視頻專欄,觀眾在急切看劇的過程中遇到一個廣告,和他在等更新劇荒的時候遇到一個廣告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而這個不同就會導致轉化率上完全不一樣結果. 之前有人說

會員和廣告之間實際是個零和遊戲,買會員的人越多,看廣告的人也就越少。

如果不考慮效果與費用的關聯,也不考慮觀眾主動選擇的可能,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是正因為還有很多能做的,所以我覺得未必。

有辦法能讓用戶主動去獲取的就不要強加給用戶。沉迷追劇熱衷於刷預告的觀眾,其實也是最有可能被一定相關度的產品轉化的一群人,並且此時的廣告變成了一種物料和口糧被用戶主動選擇,在高接受度的情況下,廣告投放效果必然要好很多。正片也許曝光率更高,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後者轉化率卻是更高。所以不論是廣告商希望提高轉化率還是平臺希望能既恰飯又保持較好的用戶體驗,都應該考慮對於恰飯的細節多琢磨。

提供關聯度高和代入感強的

針對《清平樂》,開設專欄之後,可以把廣告和科普做一個糅合實現創收,例如介紹宋朝飲食文化應該不難關聯到現有商品的一些品類,有照應的科普,通過乾貨內容勾起觀眾興趣,從而實現更高轉化率。

這種套路是公眾號軟文推廣經常用的,但視頻上還沒怎麼看到有劇做,也許是有我不清楚的原因限制了這種可能,但是我覺得這樣比目前大多數劇在正片中間搞無關聯的廣告小劇場的做法,從觀感會好上很多.

從關聯度高上看,這幾年

#影視#不斷試水的IP衍生品也可以在此處曝光.之前《陳情令》的周邊在微博上進行的宣傳,身邊有位朋友不玩微博,直到一個多月之後才知道有衍生品周邊這回事。而如果有專欄作為一個曝光窗口的話絕大多數劇粉都能知道這些信息. 而在正片投放,主要可能面臨觀眾不捨得點擊鏈接跳轉打斷看劇體驗,或者部分遊離觀眾興趣不大覺得被打擾. 但在專欄則情況會好很多.

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照應強調內容要和廣告的屬性匹配,所以可能涉及到廣告介入的時間點. 畢竟這種植入得和內容一起創作,所以可能頭部IP的劇集才能在早期就有挑選的餘地. 而其他的劇,大部分廣告商未必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畢竟每年涼涼的劇始終是多數。

也許是因為這樣,Video++極鏈科技提供了能夠快速投放,且較低風險和成本的ASMP廣告方案,屬於一種平替吧。利用了AI智能化識別視頻場景,然後結合品牌投放需求和產品使用場景去放創可貼廣告。

比如它給思念的湯圓和水餃做的廣告,就是當識別到視頻裡面的吃飯相關場景時就彈出,目前來看還有點傻,但這種建立起廣告和視頻內容之間的強關聯性從而提升了用戶接收意願的意識,也是一種低成本的通過匹配形成更高轉化率的思路. 比如思念的case中,CTR從沒有關聯度時候的0.16%提升到1.12%,足足高了6倍。

想想也是,我如果深夜看別人在吃火鍋,多半心裡也是想吃,看看彈幕的“深夜放毒”就知道不少觀眾也是這麼想的,如果突然彈出個自熱火鍋一類的廣告我應該也會考慮點擊,指不定就真下單呢了。並且,如果費用和效果掛鉤的話,那是不是代表平臺就可以用更少的廣告獲得同樣的利潤呢?

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思念湯圓在《如懿傳》中的應景創客貼


而早期隨內容糅合,雖然對贊助商來說可能流程更長、風險更大,也很考驗編劇以及場景的處理技術,但是處理得當,相較後期加硬廣而言常常能獲得更好的廣告效果,不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

比如最近熱播的#《冰糖燉雪梨》#在展示冰球運動員場上走位的時候,小熊餅乾作為運動員的替代去展現走位,雖然明知道是小熊餅乾的廣告,但是觀眾並不反感,反而彈幕上都是“前方高能可愛”“愛了”“想買”“這個贊助可以啊”等非常正面的反饋,可以預見這個植入應該能實現不錯的轉化。關鍵是能給年輕人留下小熊餅乾是一款有趣的零食的印象,這對於一款零食來說很重要,畢竟大部分零食都好吃。

它達到了在影視劇中植入廣告的另一個重要目的:讓觀眾更容易get到品牌價值。這是劇集特有的優勢,花了這麼多精力去塑造的場景、劇情以及劇中人物共同形成的氛圍,觀眾又願意花了如此多的時間去了解並且達成認知,運用得當就是強大的背書。不然純粹的轉化,淘寶的AIPL全域營銷不香嗎

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之前鵝廠《令人心動的offer》裡面雅詩蘭黛做過植入. 原本這一類職場題材雖然為了綜藝效果有一些設計,但勵志中帶著現實的殘酷,觀看時是有很強的真實感的,這使它有可能成為帶貨利器的重要基礎,但前提是帶貨人設得和產品對象特徵較吻合,畢竟關聯感和代入感才能形成有效轉化

已婚、博士、留學、專車接送等等的標籤所展示出來的梅楨的人設,她使用雅詩蘭黛是符合的。但是被塑造為年輕、家境一般、刻苦奮鬥的實習生郭旭和鄧冰瑩使用雅詩蘭黛護膚品的特寫顯得有些尷尬,因為她們的人設不太可能是該產品的主要用戶,反而給人的感覺是1+2<1。觀眾並不會因此年輕的女孩用雅思蘭黛就覺得雅思蘭黛年輕化了,反而與其“華麗、高貴、 典雅”的品牌定位產生違和,甚至可能使產品降格調。很多時候曝光次數與效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

說到關聯感和代入感,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ACG愛好者的“聖地巡禮”現象,它代表著御宅文化中的考據的狂熱。日本的不少動畫都取景於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地點作為故事發生的地方,而不少動畫迷們會特地去“聖地”參觀,從而拉近自己與動畫以及主角之間的距離。追星和追劇的顯微鏡女孩們也是具備這一屬性的。

影視劇如何優雅收割觀眾錢包?從《清平樂》聊起

比較出名的案例是和鹿晗合影的郵筒,原本只是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的一普通郵筒,因為與鹿晗合影而迅速成為“網紅”,引來粉絲排隊合影,聽說現在上海郵政已經把它叫做鹿角郵筒了。近一點的話,去年《陳情令》的花絮中,肖戰和王一博喝過的同款綠色樂扣樂扣運動水杯在淘寶成為爆款“愛情杯”,一度賣到多家斷貨。

雖然都是無心插柳,但也是一種參考思路了,比起廣告,這些讓受眾們覺得更真實,從而產生了一種通過某個行為或者擁有同一樣物品,就可以瞬間拉近彼此距離的感覺。聽說最近有商家找B站的UP主康康帶貨就是想用這種套路,不要求UP主介紹他們的電動牙刷,只要求拍攝的視頻中無意展示到即可,這屆的商家有點東西~

打字打累了,也怕篇幅太長,就先這樣了. 期待您的點贊,非從業人員,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也期待您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