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導語:

孔子以前對齊桓公的評價是"正而不譎"。那麼齊桓公之後的諸侯又有很多變化,例如晉文公就"譎而不正",就是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有管仲這種明白人輔佐著他,講民族大義,所以他"存邢救衛",擔起了一種霸主應負的責任。所謂霸主就是代行天子的權力,管理諸侯。那麼管理諸侯必須得捍衛諸侯的生存權利,同時也捍衛了中原文明的生存方式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齊桓公

"不鼓不成列"的宋襄公

跟齊桓公屬於同類的還有宋襄公,他講仁義、講公正,但不合時宜。他講"不鼓不成列""不禽二毛""不重傷"。"不鼓不成列"就是對方沒有排列好軍隊的時候,你不要去打。西周講秩序的時候,王權控制天下,可以講這一套。因為"大刑用甲兵",我征戰你是要糾正你的錯誤,所以大家要排好隊伍打一仗。"二毛"就是老人。"重傷"說的是什麼呢?"重傷"就是一個士卒在戰場上已經受傷失去戰鬥能力了,你不能再去把他扎死、砍死,這是不對的。

國際紅十字會是講這個的,國際戰爭法庭也是講這個的,但是宋襄公卻不應該這樣做,因為他的敵人是絲毫不講這個道理的。這就造成一種結果,就是把自己的民眾推向戰場,讓他們像豬羊一樣被人宰殺。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宋襄公

詭詐的晉文公

從晉文公開始,幾位霸主各有特點。而晉文公按孔子的說法就是詭詐,就是不誠實、不正。晉文公在霸業初期,也是輔佐王室。

但在公元前636年,王室出了點丟人現眼的事情——當時東周的王是周襄王,周襄王從北狄娶了個老婆,這個老婆跟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好上了,後來王子帶還夥同嫂子,把哥哥趕到鄭國國境內去當寓公(喻指貴族、官僚等流亡外國,此處指周襄王被王子帶趕到鄭國),這樣的話天下無王,正是稱霸的好機會。

晉國人,像子犯(晉文公的舅舅)他們,就提出:尊王以號令諸侯。晉文公的舅舅目的不是要尊王,而是看到了借尊王以立大功的機會。扶正了王以後,晉文公就向周王提出了非分的要求——"請隧"。這事在《國語》跟《左傳》裡邊都有相關記載。關於"隧",學術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天子六隧",就是天子死了以後,要修六條墓道;"六隧"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指郊外的原野。晉國一開始封建的時候,它的國土很小,地位也不高。按照《左傳》記載,它只能"坐一郡",這是個小諸侯,大諸侯可以

"坐三郡",天子"坐六郡"。"請六隧"其實就是索要郊之外的廣大原野,也就是要地盤。

另外,按照過去的那種區域劃分,晉國屬於王畿千里,就是周王直屬範圍的諸侯,它只能保有最基本的生存的國土,再要更多的國土,就有點非分之想了。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晉文公

周襄王這個人,雖然性格有點軟,但是在政治上也還不算是徹底窩囊。於是他就用不軟不硬的話,把晉文公給頂回去了,說:"叔父,你以六隧為條件的話,你就得重新打天下了。按照我們老祖宗的規矩,你是沒有資格提這個要求的。"

這樣一來,晉文公也沒轍。但是既然晉文公的要求已經提出來了,那麼王必須得出點血,於是王就把南陽的陽樊、溫、原,還有州、陘、絺、鉏、攢茅,這些田給他了。

這個南陽不在今天的河南南陽市,而在洛陽以北、山西南部,即太行山南側的陽坡地上,那裡都是肥沃的良田。晉文公為了造成既定事實,沒等周王的話音落地,馬上回家組織軍隊,驅趕當地的民眾,想強行佔下這個地方。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周襄王  

結果在收陽樊的時候,陽樊人不服,晉文公就把陽樊圍了。圍了以後,他就說,如果你們不服,那我就要"殘其民",要殘殺裡邊的民眾。這個時候,有個叫倉葛的,隔著城跟晉文公說:"重耳你是誰?我們又是誰?我們原來不是一家人嗎?這個陽樊裡面住的人,不是王的父兄,就是他的甥舅,這都是親人啊!如今您平定了王室之亂,卻要殘害他的姻親,老百姓怎麼拿你做榜樣?"晉文公一聽,覺得這個人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把陽樊人放出去了,但是地盤還得要。

伐原的時候,晉文公還做了這樣一件事情。他跟大家約定,如果不能在七天內攻下原,就命令士兵班師回朝。結果過了七天原還沒有降,晉文公就下令撤軍。這就體現了晉文公的心計,他要向大家表示我講信用。此時,有間諜傳信說,原這個地方堅持不了一兩天了。但是晉文公說:"哎呀!既然我跟大家約定了七天攻不下原就撤兵,那即使他們投降,超過了七天,我也要撤兵。"這個消息巧妙地讓原城裡邊的人知道了,大家覺得這個人好講信用,於是就請降了。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晉文公

城濮之戰

從這些事情裡都能看出他那種惺惺作態,要把自己放在道義的立場上去辦事情的心理。我們知道晉文公的定霸之戰,是城濮之戰。城濮之戰這場戰爭,楚國這邊的將軍是子玉,他出自楚國的既得利益者家族,能打,有本事,但是情緒非常暴躁,有點目中無人。而晉文公他們這幫人老謀深算,就利用了他這一性格弱點。

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了一句話,"師直為壯,曲為老"。什麼叫"師直為壯"?"師"就是軍隊,出師有名,站在道義的立場上,那氣就壯;理"曲"了之後,軍隊士氣就低落。為了"師直為壯",晉文公君臣就千方百計地裝出一副不願意打仗,卻又不得不打仗的樣子。我們知道,春秋有四個大國,北方的秦、齊、晉,南方的楚。現在晉、楚在打仗,晉國這邊採取了很多措施,讓秦和齊都站在了他們一邊,這樣一來,這場仗就打贏了。可憐那個子玉,他被老謀深算的晉文公,還有子犯、先軫這些能掐會算的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上。

總而言之,我們看晉文公,他既以擴大自己的利益為爭霸的目的,又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的共主、維護天下公平的人,他是尊王的,是攘夷的,把楚國當成假想敵,以此來號令大家。  這是一大變化,以後的霸主,都帶有這一色彩,歷史就進一步滑向了歪斜的方向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城濮之戰

秦穆公導致的歷史變化

那麼秦穆公導致的歷史變化是什麼呢?實際上不在於他爭霸中原的成就,而在於他霸西戎(就是向西發展),開地十二,也有人說是二十。這在中國古代的邊疆開拓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實際上諸侯大都發揮了這個作用,尤其是楚國。楚國八百年,由漢水流域向江漢流域,甚至向今天的嶺南地區進發,為邊疆的開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穆公霸西戎,開地十二是其中表現得比較突出的。前面我們說過,秦穆公這個人死活想往中原發展,到中原來做霸主,因為這樣更風光。但是他打完一仗——崤之戰,這一夢想就破滅了。他本想趁著晉文公去世,悄悄地派一支軍隊從晉國國土上穿過去,偷襲鄭國。當年他幫助過鄭國,鄭國也希望秦國能派兵保護它,於是秦國就派了一支軍隊在鄭國駐紮著。秦穆公想利用這支軍隊掌握著北城的鑰匙這一優勢,偷襲一下鄭國。但事實上秦軍要走好幾百裡地才能到鄭國,這種偷襲是很難成功的。

結果,當這支秦軍回來的時候,晉國人在先軫的領導下阻擊了他們。這會兒晉文公剛死不久,他的兒子晉襄公還沒有正式即位。本來替國君服喪應該穿喪服,可是沒辦法,要打仗,只能脫下喪服,披上盔甲。結果就在崤這個地方,晉軍一戰大敗秦軍。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秦穆公霸西戎

崤山是山嶺地帶,有學者說東西大概長7.5公里,這是一條一線天式的通道,十分險峻。  秦國不是沒有明白人,當時有個蹇叔,在秦穆公向東偷襲的時候,就為他的兩個兒子哭泣。他那兩個兒子跟隨軍隊出征,他就說你們倆肯定回不來了,你們倆死了以後,我都不知道你們的屍骨埋在哪兒。秦穆公不聽。結果這一場戰爭,晉國跟山地的戎人配合,就在這個狹長的谷地打了一場伏擊戰,也就是著名的崤之戰。

同時,《公羊傳》說這場戰爭秦國人是"匹馬隻輪無反者",沒有一匹馬、一輛戰車完整地回來,三個主帥都被抓了。這一場戰爭從軍事上講是晉國的完勝,但是從此秦晉漸行漸遠,秦國人之後轉為跟楚國人合作。所以這場戰爭晉國雖然打贏了,但從政治上來說是失敗的。實際上,趙崔(就是當年跟隨晉文公出奔的那個趙崔,他死了以後諡號"成子")對這場戰爭是有不同看法的。後來他提出,如果秦國要報復,我們讓它勝一回吧,不然這關係沒法挽回。

然而他已經老了,說話不算了,當時主政的是善於軍事謀略的先軫。總而言之,秦穆公從這以後,明心見性了,知道秦國要想向東發展,決跳不過三晉這堵牆,於是就轉頭向西發展。他任用大賢人由余攻略西戎,由余來自戎狄,他是一個從中原逃到戎狄的有文化、有智謀的人,就這樣秦穆公"遂霸西戎,開地千里"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秦穆公

楚莊王的為人

楚國爭霸的過程,就是開發南方的過程。實際上他們從西周開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對中國的南方開發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齊桓公爭霸的時候,楚國向北的勢力實際上已經發展到河南省的南部甚至中部,離今天的鄭州不是很遠了。之後齊桓公稱霸,晉文公跟著稱霸,他們向東南發展,這會給歷史帶來新的變化。楚莊王的爭霸戰就是邲之戰。這個"邲"在哪兒呢?就在今天鄭州西邊滎陽這一帶,黃河邊上的一個小地方。這也就是說,楚莊王的勢力高峰時期,是到達了黃河岸邊的。

邲之戰爆發時,晉國正值內亂。這場戰爭,晉國雖然派人出戰了,但是將帥不和,這樣一來這個仗肯定沒法打。結果,邲之戰晉國人慘敗,但敗得很有趣。比如說在勝利的楚國人追逐晉國軍隊的時候,晉國的戰車上邊裝了很多旗子和裝備,跑不動。後邊追的這些楚國人就告訴他們,說你們把這個旗子拔了,你們就跑得快了。楚國人之所以對潰敗的晉國人那麼客氣,是由於楚莊王的態度。

《公羊傳》裡記載了楚莊王的一段話,大概意思是:我們兩個君主不和,跟這些小民無關。這就是楚莊王,顯示了一種高度的人道精神。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楚莊王

《左傳》中記載,邲之戰的時候,楚莊王來到戰場,看到屍橫遍野。這個時候有個大臣就提出,國家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能不能修一個京觀,紀念一下?楚莊王這時候說了一番話,大致意思是說:西周武王建國的時候,曾經演奏過一個大武樂章,這個大武樂章講了七種戰爭的德行。其中最主要的原則就是"止戈為武",這個"武"字,下面一個"止",上面一個"戈",這意思是"止戈為武"。七種武德分別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禁暴",就是禁止暴虐事件發生。我們打仗是為什麼?"大刑用甲兵",當列國有暴虐事件發生時,我們要用武力去禁止。"戢兵"就是收兵,把兵器收起來,實際上就是"止戈為武"的意思。"保大",就是要保證大權應該在王手裡邊。"定功",就是使功勞、功勳確定下來。"安民",我們要使民眾得到安穩。"和眾",使大眾得到和諧,大眾和諧了,天下的財富就多起來了。這叫"武有七德"。

說完他對戰爭的理解之後,楚莊王又帶著尊敬的態度評價那些死在戰場上的晉國士卒,稱他們是"名節盡忠,以死雋名",說這些人都不是壞人。民眾盡為國事叫"盡忠,死君命"。他們都是聽了君主的命令,拋屍在戰場上的,修一個紀念碑把他們鎮壓在下面,這並不能體現我們的善良。他接著又補充道,什麼情形下修京觀呢?抓住了那些擾亂天下的大奸大猾後,修京觀,這是可以的。至於眼前這些死在戰場上的人,並不是壞人,都是一些忠臣,他們是為了國事而死在戰場上的。我們為他們收屍,埋起來就行了。這是一種令人感動的悲天憫人的精神。

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春秋五霸大事蹟,各路霸主逐鹿中原

邲之戰

結語:

這些春秋時期的霸主對戰爭的理解,可以說是無出其右;他們的每一個決策,即使是後世的中國人也很少有能理解的。當然這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所導致的,但無論是"奸詐"還是善良,卻都組成了那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徵,都是值得我們珍視的。而他們的事蹟也為後來秦國的基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是他們所做的最大的歷史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