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啟航——聞法方式 一下)

佛海啟航——聞法方式 一下)


聞法方式分發心和行為。

發心: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是我們在聞法、修法的時候應具有的發心與動機。如果連這樣的發心與動機都沒有,根本算不上大乘行者,根本談不上修大乘佛法。

菩提心分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為了度化眾生要修持成佛,這種發心叫願菩提心;為了成佛要聞思修行,要修持六波羅蜜多這些菩薩的學處,這種發心叫行菩提心。這也是大乘顯宗波羅蜜乘的發心,也叫世俗菩提心。這是進入大乘之門的首要條件,也是大乘和小乘的界限。在此處講的世俗菩提心,一般的凡夫也能有,也能做到。

勝義菩提心是證悟無我和空性的智慧。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

為了自己解脫而學佛修行,種善根,積福德,不是大乘行者;為了自己成佛而做這些,也不是大乘行者;為了眾生成佛,才是大乘行者。我們為什麼不能為自己,而要為眾生呢?因為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從我執我愛、自私自利裡來的,為自己就有煩惱、有痛苦。要脫離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斷除我執我愛,去掉自私自利。因為有我執我愛,就有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有這些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了,就會輪迴。輪迴的根是煩惱,煩惱的根是我執我愛。有我執我愛,你的心量就無法打開。

我們煩惱、痛苦的原因,就是心量沒有打開,什麼也容納不了,接受不了,所以在哪生活都不行,跟誰相處都不行。好好想一想,如果沒有我執我愛,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能這樣嗎?有些人逃避心特別強,包括這次到山上參加百日共修的很多人,也是抱著逃避的心態來的:“家裡的事太多了,單位裡的事太多了,煩惱太重了,痛苦太大了,受不了了。”然後就跑到山上來了。如果業障沒有消除,煩惱沒有斷掉,你是無法逃脫痛苦的!這種人到山上,也一樣會有煩惱、痛苦。人都喜歡新鮮事物,地方不熟是新的,人不熟也是新的。剛開始幾天很歡喜、很新奇,但是過十天半個月就不行了:“這地方住的不行,吃的也不行;好幾個人住一起,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也不行……”又開始煩惱、痛苦了。

想脫離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消除業障。業障消了,才能斷掉煩惱和痛苦。煩惱和痛苦斷掉了,在哪裡都不會有事,否則在哪都不行。實際上,心淨了土才能淨,心淨了人才能淨。不清淨的土、不清淨的人,都是你自己心的幻化,都是自己的心。到哪裡都是這樣,逃不掉的!所以不要再逃避了,定下心來,找出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我煩惱、痛苦的原因是我的業障,現在只要我下功夫消業障、斷煩惱,沒有煩惱了,無論在哪都是開心的、快樂的、幸福的。”找到原因了,就應該對症下藥,消除業障。

現在,這裡有佛法,有正法,都是消除業障的方法,都是斷除煩惱的方法。好好珍惜佛法,好好珍惜修行的機會,不要再想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很多人雖然表面上在修行,每天都在唸誦,都在打坐,但是如果沒有去掉自私自利,那還是在造業。唸佛誦經的過程是造業,打坐修行的過程也是造業,原因是沒有去掉自私自利。如果去掉了自私自利,去掉了我執我愛,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無論是修法,還是行住坐臥,就都不會造業了。所以要發菩提心,不為自己,只為眾生。利益眾生的心,利益眾生的行為,才是快樂幸福的來源。

你真正能發心利他、利益眾生的時候,你內心的快樂,所得到的幸福是無法比擬的。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時候先為眾生,愚痴的人為自己的時候就為自己。為自己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東西,這樣你還不如先去為眾生。你去為眾生,眾生就會為你,這時你想得到的名聞利養,想得到的解脫、佛果自然就來了。這就是智者和愚者的區別。所以,不能為自己,只能為眾生。

那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呢?給他們吃的、穿的、住的,這些行為只是暫時的利他,不是究竟的利他。因為眾生煩惱、痛苦的原因是業障,是我執我愛。你要幫助他消除業障、斷除我執,只有講經說法、輾轉法輪,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想講經說法、輾轉法輪就要成佛。成佛了才有這個能力,才可以轉法輪,才可以講經說法。那時你才能感化眾生,眾生才會聽從你,才能真正得到法益;那時他們才能消除業障,斷除煩惱,得到解脫。這才是正確的選擇,才是真正的利他心,才是最究竟、最偉大的利益眾生的行為。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慈善家,他們的發心動機我們不好評價。不過,你只給一些人吃的、穿的、住的,這雖然是利他心,也是在幫助別人,但都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也是一種愚痴的做法。我們不能這樣。作為佛弟子,我們應該是智者,應該用智慧去選擇。

給眾生吃的、穿的等暫時的幫助是揚湯止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要從根本上下手,抽薪止沸,讓他們徹底解脫,讓他們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迅速圓滿。通過講經說法,讓他們學佛,讓他們修行,這樣他們想得到的幸福、快樂自然就得到了。為了眾生髮誓成佛,這叫緣起。

我們每天都在唸誦: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後面這句就是願菩提心。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成佛吧?我們現在還是凡夫,怎樣才能成為聖人,成為佛呢?就是下決心,為了成佛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學修菩薩的學處——六波羅蜜多,即六度萬行,就是行菩提心。

我們每天都發願,這三句發願文非常好,要經常念,這叫願行菩提心。龍欽巴尊者講過,為果發的願是願菩提心,為因發的願是行菩提心。兩種都是願,一個是為眾生髮願成就佛果,是為果發誓;另一個是為了成就佛果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修習六波羅蜜多,它是菩提果的因,是成佛的因,所以是為因發誓。這兩個都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前行備忘錄》裡講到,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父母,他們做我們父母的時候,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要報答父母的恩德。而報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解脫成佛。為了讓他們解脫成佛,我們就要學修六度萬行。

佛教和世間都注重孝道,但是孝和孝不一樣。佛教認為,孝敬現世的父母是一般的孝,孝敬生生世世的父母才是究竟的孝。為了孝敬父母,給他們吃的、穿的和住的,這是暫時的孝;為了孝敬父母,讓他們學佛修行、解脫成佛,才是究竟的孝。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很多學佛人,都在學孝道,其實想學孝道,就學佛門裡的孝道,這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孝道。佛門裡的孝道,孝敬的不僅僅是現世的父母,還孝敬了生生世世的父母。你把現世的父母安置於佛果,為什麼不把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安置於佛果呢?善男子、善女子們,一定要有智慧啊!

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我們作為金剛弟子,作為大圓滿法的修行者,應該有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是大乘密宗金剛乘的發心,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五種圓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已經學密了,其實僅是在表面上接受過幾次灌頂,會念幾種咒語而已,這樣不可能就是學密了。

真要學密,學金剛乘,首先要做到五種圓滿。五種圓滿是顯宗和密宗的界限。五種圓滿是基礎,兩個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是方法,最後才能成就本尊。只念幾種咒語就想成就本尊,簡直是白日做夢!學佛修行不能虛偽,應該實實在在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裝!

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將我們所在的地方,正在聞法的道場、住的禪房、吃飯的齋堂以及其他所有的地方,都觀為佛的剎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現喜剎土。本師圓滿:給你灌頂,給你講經說法,包括給你輔導的這個人就是本師,就是無量光佛、金剛薩垛佛;在家或單位的時候,家裡的先生或太太,單位的領導都是佛陀。法圓滿:將所聞的法、講的法,家裡的先生或太太說你、罵你的話,將單位領導和同事對你的言辭,包括批評、訓誡、提的意見等,都觀為大乘妙法、大圓滿法。眷屬圓滿:將道場的同修、壇城的金剛道友,家裡的兒女、親朋好友,單位的同事,包括自己的下屬,都觀為蓮花部或金剛部的男女本尊、勇士勇母、空行空行母、菩薩菩薩母。大家前後左右看看,能做到嗎?對那些你不太喜歡的、比較反感的人,能做到嗎?時間圓滿:即本來常有的相續輪,和我們本具的佛性合二為一的時間,不是我們的分別念。我們能夠分別的概念,都不是本來具有的相續輪。本來具有的相續輪和我們的本性、佛性是一體的,是恆常不變的、本具的、光明的。這樣,時時都是圓滿,處處都是清淨,事事都是吉祥,任何時候都是圓滿的、清淨的、吉祥的。

無論在道場、在家裡,還是在單位,都要儘量觀為五種圓滿,儘量做到五種圓滿,這才是修密法的,才是脩金剛乘的,才是金剛弟子。如果能這樣,就是把五種圓滿運用到生活中了,那就太不可思議了!我們在大殿能做到,在壇城也能做到,真要在家裡或單位做到五種圓滿就好了,但是很難!

密宗境界高,從空性的角度講,和顯宗一樣,也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顯宗的中觀,尤其是應成派講的中觀的空性,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密宗在體上與顯宗是一樣的,但是在顯現上不一樣。顯宗不強調大光明,密宗特別強調大光明,特別強調清淨觀。一切都要觀為清淨,處處都要觀為清淨。顯宗也講,但是沒有具體講,沒有強調。

現在,有些藏傳的大德高僧評價漢地的禪宗,既不是顯,也不是密。密宗有灌頂,有很多方法,但是禪宗沒有。所以禪宗不完全是密法,也不完全是顯法。禪宗的境界和大圓滿的境界特別相似,包括方法都是一樣的。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顯得我們這邊的顯宗沒有這麼高的境界。

處處圓滿、事事圓滿、人人圓滿,這個境界很高,密宗就講這個!顯現上,顯宗主要講的是痛苦、無常、虛假,沒有強調大光明,因為它是站在凡夫的角度,以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所能覺察到的而講的。密宗是站在佛菩薩的境界講的,它特別強調相上的清淨圓滿,一切清淨,一切圓滿。它還講,一切觀為清淨圓滿,不是將非清淨的觀為清淨,也不是將非圓滿的觀為圓滿,而是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圓滿的。就要這樣想、這樣觀。等我們真正成就的那天,不用特意想、特意觀,它原本就是這樣的。這就是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個境界就更高、更好、更殊勝了。

你們最好有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最起碼也要有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在聞法、修法的時候應有的心態。我們聞法的時候要這樣,修法的時候要這樣,在大殿聽開示,在禪房上座的時候要這樣,平時行住坐臥的時候也要這樣。最好都能做到,你能將這些都融入到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任何時候都要這樣觀、這樣想。一會兒出大殿就開始想:“這個小小的屋子,我所住的房間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身邊的人是蓮花部的尊眾,都是菩薩、菩薩母。”時刻把一切都觀為清淨、觀為圓滿,就不會起煩惱,就不會有痛苦了!

今天講的內容非常重要!無論是聞法修法、行住坐臥,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發心動機非常重要。發心動機是一種心態,心態是最重要的!佛在經中講,如果一顆樹的樹根是藥,那麼它的枝和葉也是藥;如果樹根是毒,它的枝和葉也是毒。同樣,若是我們的發心動機是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善;若是我們的發心動機是惡,一切言行舉止也是惡。

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想學佛修行,功夫一定要下到心地上!心是語言和行為的主宰,它在操縱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若是沒有心念,怎麼能有言語?怎麼能有行為?心把握住了,一切就都把握住了;心自在了,一切就都自在了。把功夫下到心地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