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順天應人,還是倒退?

西歐中世紀的國王們常說一句話:“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貴族們也常常說:“國王不過是貴族中的佼佼者。”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貴族,貴族又將所得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臣屬,而下屬又將土地再進行分封。這樣的封建等級制度稱為采邑制,在公元8世紀初由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推行,是西歐封建社會制度的核心。由於這樣的分封類似於西周,於是便將國王以下各個等級的領主稱號在翻譯時與西周的公、侯、伯、子男、相對應,而最低級的則稱之為騎士。

這種制度表面上看起來井井有條,但事實上國家卻是一盤散沙。在這樣一套制度體系下,國王最頭疼的就是桀驁不馴的諸侯,而諸侯互相攻伐的同時,也都在提防自己的手下。那麼查理·馬特為什麼要推行這樣一套“遺禍千年”的改革呢?

中世紀歐洲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順天應人,還是倒退?

早在古羅馬時期,羅馬人通過行省制和派遣地方總督對各個省份進行統治,使得疆域遼闊的羅馬帝國各地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能夠和中央的皇帝聯繫在一起。在日耳曼人毀滅西羅馬帝國時,由於他們的文明程度很低,他們征服了西羅馬帝國的土地,卻沒有繼承羅馬人的制度。

日耳曼人在羅馬的廢墟上建立起來了大大小小的王國,延續了他們日耳曼部落的傳統。部落首領的兒子都有權繼承父親的財產:即兒子們都可以繼承父親擁有的土地還有領土上的人。在這種繼承方式下,老國王死後他的兒孫們就各自分家,更致命的是,王孫公子們可以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土,卻不用對國家負任何的責任和盡任何的義務。在這樣非常混亂的體制下,貴族們常常為了土地和財產爭論不休,並最終刀兵相見。

中世紀歐洲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順天應人,還是倒退?

在查理·馬特改革前的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阿拉伯人已經征服伊比利亞半島,並越過比利牛斯山向法蘭克王國進攻,而由於無償的土地分封制度,王室權力幾乎崩潰。在這種內憂外患情況下查理·馬特便開始了采邑制改革,使得王室權力重新成為主導國家的力量。

在公元8世紀,唐朝的中央集權行政制度已經成熟,然而要在法蘭克實行中央集權幾乎是痴人說夢,但是國家不能一直處於混亂,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的貴族必須擔負王國興亡的責任。於是,推行采邑制改革便成了順天應人之舉。可以這麼說,采邑制的核心就是強調受封者的義務,封主將土地分封給封臣,封臣要向封主宣誓效忠,並要盡到服兵役和納貢金的義務。同時,這也加強了貴族和王室的聯繫。

儘管采邑制會使得權力下放,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但是這樣的間接統治卻是最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並且中世紀早期處於莊園式經濟,一個莊園通過出產各種各樣的生活必需品而達到自給自足。而在這樣的自然經濟體制之下,采邑領主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莊園等生產資料和在其領土上的絕對權力,強化了對農奴的剝削和控制。

中世紀歐洲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順天應人,還是倒退?

起初采邑制土地是不可以世襲的,封主和封臣其中只要有一人死亡,他們的盟約就宣告終止,土地回收。由於領主為了,安撫他封臣,讓他們更加安心的賣命,常常在封臣死後,便由他的子嗣繼續受封。這樣一來,下屬們的繼承權得到了保障,可是他們更不安心了,他們想要更大的權力,於是在九世紀以後,采邑制變成了世襲封土。

事實上,這種改革並非查理·馬特獨創,早在他改革的一個世紀前,阿拉伯倭馬亞王朝便開始實施了伊克塔制度。伊克塔制度和采邑制如出一轍,土地受封者可以在其統治範圍內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和軍事權。不過在伊克塔制度中,雖然也是終身統治,卻明確說明受封者並沒有土地所有權。但是在中央衰落的時候,領地便成為私有,世襲罔替。

這次改革幾乎重塑了歐洲社會,而法蘭克王國也起死回生,走向了強盛從此以後查理·馬特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兒子矮子丕平篡位登基,成了法蘭克國王,而他的孫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

中世紀歐洲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順天應人,還是倒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查理·馬特在奠定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的同時也決定了歐洲各個國家在後來的歷史中的四分五裂,直到1000年以後,民族主義的興起,才使得歐洲形成了現在大大小小的統一民族國家。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潯陽巴巴」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