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隨著各個城市解禁的進行,餐飲和旅遊行業的爆火,使報復性消費的預測更變得具有期待性。但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中國經濟形勢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汽車這類大件消費似乎出現了更多的影響因素。從4月10日開始,經濟觀察報和新浪汽車聯合發起線上調查,以瞭解汽車報復性消費是否存在,以及目前汽車消費習慣是否受到疫情的改變。經濟觀察報&新浪汽車聯合出品《聽見》欄目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經濟觀察報&新浪汽車聯合出品《聽見》欄目獨家報道

文 記者周菊

  李華(化名)是福建一家日系品牌汽車經銷商的負責人,儘管已經全面復工,但他的焦慮沒有減少。“之前說3月會有報復性消費,但店裡的客流卻並沒有明顯改善。”在濰坊的一家新能源汽車銷售店裡,一位投資人向記者表示,4月前兩週的銷量約低於去年20%,原因在於到店客流量較少。

  一個多月前,為了爭取客流,李華的店面早就啟動了直播等新渠道的培養,以及推廣宣傳等,以便及時的抓住即將到來的銷售反彈。但現在,花掉的錢像打了水漂。“現在要擔心的是需求端。”中汽協在3月汽車產銷數據發佈會上,坦言產業鏈恢復已不再是問題,但需求端受影響開始顯現。今年3月,國內汽車銷售143萬輛,仍同比下降43.3%。1-3月,國內汽車銷售367.2萬輛,同比下降42.4%。

  但大部分人還是相信車市的消費爆發式增長在拐角處,只是時間從3月開始往後延遲。支撐這種預測的原因有三點:其一,今年1月底和整個2月汽車消費量非常小,累計的需求會在後期帶來補償性消費;其二,疫情會刺激個人對私密空間的需求,會刺激汽車的銷售;第三,各地不斷出臺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和新能源汽車補貼延後兩年退出,將使得汽車消費重新熱鬧。

  隨著各個城市解禁的進行,餐飲和旅遊行業的爆火,使報復性消費的預測更變得具有期待性。但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中國經濟形勢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汽車這類大件消費似乎出現了更多的影響因素。毫無疑問,對中國車企而言,搞清楚消費心理的變化,非常重要,預則立不預則廢,錯誤的估計形勢,企業將面臨巨大損失。

  從4月10日開始,經濟觀察報和新浪汽車聯合發起線上調查,以瞭解汽車報復性消費是否存在,以及目前汽車消費習慣是否受到疫情的改變。該調查分五組問題,在為期一週的時間中,累計共採集了超過13000人的反饋。而調查結果顯示,汽車業的報復性消費,和大家想的可能都不太相同。

  兩個月後買車意願降低

  在“是否考慮今年購買或置換新車”的問題上,收到有效樣本數1210份,由於是在垂直平臺新浪汽車發起的調查,顯示了具有強烈購車意願的群體消費心理的變化。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42%的人買車計劃是沒有變化的,不過14%的受調查者準備買更便宜的車,而有7%的受調查者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仍然會堅持原本的購車計劃。

《聽見》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剩下佔比為58%的消費者可能是因為收入下降,暫時取消了買車的計劃,包括佔比為38%是有車一族,如果他們購買車輛應該會升級或至少平級消費,現在他們打算“手裡的車再開開”。而另外20%的受調查者是初次購車者,這意味著有較大數量的人群推遲了買車的計劃。

  而在經濟觀察報和新浪財經關於“是否有‘報復性消費’衝動”的調查中,共收集到有效樣本數量為6906份,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的受調查者表示新增了計劃外的汽車類大件消費。當然,我們並不能簡單的把4%的新增套用在14億人口的基盤上——趨勢不等於是最終的數據展示。

《聽見》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而佔比達71%的人並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即便是在飲食等領域,他們(34%)需要補充資金,因為收入下降帶來了消費意願的降低。當然我們仍可以期望,在剩餘佔比達21%的保持原計劃的人群中,仍有不少計劃買車的消費者。

  這兩個直接關於購車的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和經濟形勢的變化,消費者對購車的態度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僅2個月前,在經濟觀察報聯合新浪發起的“疫情對出行影響”的線上調查顯示,有高達85%的網友認為疫情之後購買私家車變得更為必要,表明疫情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車衝動和需求。彼時,在各類社交平臺上,不少人稱“疫情後要馬上買車”。

  這與17年前非典結束後的車市表現有很大不同。2003年的車市沒有受到非典的負面影響,轎車市場保持了75%的增速,比2002年還提升了21個百分點,“非典”所催生的消費者對獨立空間的需求被認為是增長因素之一。不過,當時中國GDP增速高達10%,且家庭汽車消費市場剛剛起步,需求巨大。“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是傷筋動骨的。”曾任J.D.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副總裁的資深分析師梅松林指出。

  錢袋子是關鍵因素

  在此次聯合調查中,消費者取消或延期購車的理由幾乎全部指向收入的減少。在“疫情衝擊下,你的錢袋子還好嗎?”的問題中,有60%接受調查的網友表示自己的收入在疫情中受到影響,其中收入下降超過30%的人數佔比達到49%;收入沒有受到影響或者在可以承受範圍中的有40%。這展現了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在疫情中收入受影響的現象出現極端分化,要麼受影響很小,要麼受影響很大,收入降低幅度在30%以內的非常少。

《聽見》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若將收入降低在30%以內理解為“輕度影響”,那麼有70%的人消費將不受影響。一般來說,收入不受影響的主要是穩定的工薪族,包括企事業單位以及固定工資的企業白領,這意味著今年面向中產階層的汽車產品可能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

  國家統計局的三組數據顯示了當下消費者複雜的處境。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義增長0.8%,扣除價格因素則實際下降3.9%;中國1月份失業率為5.3%,2月份失業率達到6.2%,3月份失業率為5.9%。,2019年全年平均失業率為3.62%。另外,1-3月CPI分別上漲5.4%、5.2%、4.3%。

  同時,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其中,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50億元,下降15.8%。而一季度住戶存款仍同比增加6.47萬億元,表明對於消費,人們的錢袋子捂得更緊了。“希望提高抗風險能力,對於非必需品可以暫緩,所以肯定會影響。”在知乎上,一名認證為某事業單位的網友表示。

  “人們會首先保障基礎生活,汽車等大宗商品的消費則被抑制。”對於消費者購車態度的轉變,灰度認知社創始人曹升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汽車業的‘報復性消費’是個偽命題。一方面,疫情持續,消費環境還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這讓大家對未來收入和整體經濟產生衰退預期,從而抑制消費,尤其對汽車這種大件的純消費品的購買。”

  威馬汽車CEO沈暉對記者表示,報復性消費應該分為階段來看。短期內,疫情期間積壓需求會集中釋放,剛需用戶需求會前置;而中期來看,私家車消費需求雖有提升,但受海外疫情爆發的影響,正在逐漸恢復生產的汽車主機廠面臨著全球供應不足的新考驗。諮詢機構麥肯錫預測,2020年中國市場銷量將下降15%。

  打折的刺激政策

  大環境所造成的保守式消費心態,在面對不斷出臺的消費刺激政策,是否會出現改變?刺激政策作用有多大?日前,為刺激汽車消費,廣東、湖南、海南等地推出購車補貼,幅度在幾千元至萬元,如廣州市購買新能源汽車將獲得1萬元的綜合補貼。

《聽見》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在“汽車消費政策會刺激你買車嗎”的問題中,收集到的1117份有效調查顯示了刺激政策真實的效果。其中,34%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購車沒有受到政策“刺激”,29%消費者表示會受到政策影響,剩餘的37%則受到收入減少的影響而出現了消費降級或者是延遲購車的情況。另外,還有一部分因素並未出現在我們調查問卷中,這主要是在一線城市的限購問題。

  刺激作用不強的原因在於補貼金額實際上並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一些地方的補貼還僅僅針對的是本地產汽車。如果與汽車購置稅減免來對比則更為明顯:如果買一輛售價在10萬元的汽車,在之前取消1.6L以及以下排量汽車購置稅的時候大概能省下8500元,而現在的補貼甚至不如購置稅減半的效果。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如何在收入下滑和和消費壓力增長的情況下,有效地刺激消費者買車將是一個新考題。

  此次聯合調查顯示了疫情對汽車新增功能的影響。在“疫情對購車選擇因素有影響嗎”的問題下,1109個調查樣本展示了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

《聽見》第三期:汽車報復性消費到底會不會來?

  疫情對消費者購車帶來了四方面的影響,其中最大的改變是收入降低導致的購車標準的降級,或者說是消費短期受限,這部分人群佔比達到了42%。而另外約40%的人則表示,不管收入有沒有受到影響,買車的標準一定不會改變。最有趣的是這剩下的18%,他們旗鼓相當的分為三個佔比為6%的人群。

  佔比為6%的受調查者認為,會考慮車內空氣殺毒。而另外兩個6%的人群對電動車的看法,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在疫情後更願意選擇電動車或更不願意選擇電動車的在受調查的人群中均佔比6%。

  好的消息是,儘管報復性消費還沒有到來,但汽車業的恢復趨勢已經穩定。乘聯會最新數據,4月1-2周(1-12日),乘用車市場零售總體回升相對較快,日均零售2.7萬臺/日,同比下滑12%,對比3月前兩週49%的下滑幅度,回暖明顯。但從恢復進度看,需求爆發式增長的現象還不突出,目前銷量同比逐周快速提升的趨勢表現平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