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厚積薄發,讓一切看著都有力量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是一個艱苦的歷程,要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並非易事,只有熱愛學習,才有可能不斷有所長進,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很喜歡這一說法,在所開設的科學網和樂乎網博客中,都以此為卷首語。

我把其中的三個關鍵詞:“知之”、“好之”和“樂之”理解為“追求知識”、“喜歡追求知識”和“樂於追求知識”(或“從追求知識中尋求樂趣”)。孔子還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孔子反對“天才論”,強調要熱愛學問,敏於追求知識。

作為一位教育家,他一生閱人無數,平時絕少誇獎學生後輩,而對熱愛學習的學生顏回卻稱讚有加:“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厚積薄發,讓一切看著都有力量

長效心態” 即 “作用於一段時期的心理狀態”。狄更斯說:“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健全心態的養成需要內化於日常點滴中。眾所皆知,優異成績的取得靠的是努力和心態, 但我們往往只關注考試心態卻忽略了更關鍵的學習中的長效心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厚積薄發,讓一切看著都有力量

“無問西東” 來自清華大學校歌 “立德立言, 無問西東”, 原意是:在前行中面臨萬事萬物的干擾和阻礙時, 無論外界跌宕起伏,都對自己真誠守則, 勇往無前。在這裡引用, 主要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在學習中要堅實地踏步向前, 二是指要帶著對知識的原初激情去學習, 削弱現實功利性。

學習是為自己學的, 既然是為自己, 那為什麼大家還總是覺得動力不足呢?因為學習不是打工,今天解出一道數學題並不會得到可見的物質報酬, 而所謂的美好未來又幽微難明, 這樣的心態下怎麼會有學習動力?

“無問西東” 地學習, 即學習時首先不要一直想著功利的目的, 把大理想天天掛在嘴邊, 而是要從學習中找到內心的真實,找到一些成績以外的喜悅, 由這喜悅生出興趣。唯有興趣才能減少大家對一時成績的關注———因為這些知識不是你追求的全部。其次, 把目光放長遠一點, 或許一些枯燥的知識現在看似全無用途,但它們可能是未來你能行至何種平臺的入場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厚積薄發,讓一切看著都有力量

熟讀、精讀,前輩學者有很多教誨。朱熹一再強調:“熟讀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還說:“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這裡,他就指出,必須通過熟讀精思,記住一些忘不掉的東西,特別是最基本的知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厚積薄發,讓一切看著都有力量

這裡有三種機制可以給同學們參考:

第一,激勵機制:瞭解一個你最敬佩的人物的生平或者讀一下他/她的傳記……或者找尋其他能給予你精神激勵的東西。

第二,反思機制:利用上文第三步中個人培養計劃的“ 反饋區”,以半個月或者自己的一個計劃週期為限, 對計劃的完成情況、個人學習狀態進行系統回顧並調整。

第三,轉移機制:這是一種暫時性的解決辦法,長期使用可能會形成積極或者消極的心理暗示 (如下案例),所以要注重使用情境和方法。“轉移法” 最重要的是用更有意義、 更積極的事情去代替眼下無用、 消極的庸人自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