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速回落预示风险

全文2075字,读完约需3分钟。


导语: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名义同比消费增速7.2%,增速较9月下滑0.6个百分点,同时低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为200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数据彻底戳破“新周期”谎言,也反映出降息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消费增速回落预示风险


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增速较9月下滑0.6个百分点,同时低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增速较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

消费下滑超预期

汽车销售降幅走扩,扣除价格因素后的消费更不容乐观。10月汽车销售同比减少3.3%,比上月多减1.1%,较去年同期少减3.1%。汽车消费的低迷是前期消费能力透支、宏观经济下行、中等收入人群的有效需求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汽车消费难有明显改观,将继续拖累社会消费数据。另外,值得关注的是,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为200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今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消费数据同比名义增长较为低迷,但是由于今年下半年的CPI处于高位,仅关注社会消费的同比名义增长率容易忽视问题的严重性,剔除价格因素后,我们可以发现下半年的消费数据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0月消费实际同比增速更是跌破5%。

消费增速回落预示风险

非必须品消费走低

从消费类型看,必需品消费保持坚挺,非必须品消费下滑明显。10月,必需品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分别同比增长9.0%、9.5%和12.0%,较上月分别变动-1.4%、0.6%和0%,均高于社会消费整体增速,处于高位。非必需品中,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6.2%、-4.5%、0.7%、22.9%和2.6%,较上月分别变动-7.2%、2.1%、-4.7%、14.5%和-1.6%。可以看出,除了通讯器材类以外,可选消费的其他分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通讯器材的消费我们认为是5G正式商用带来的换机潮带来的扰动,并不是趋势性的根本改变。10月消费结构性下滑再次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生活必需品的大幅涨价会对可选消费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面对必需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在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需品消费的涨价对可选消费产生挤占作用。同时,居民本身对必需品价格的关注度较高,如果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心理带来的压力会逐步增大,一旦突破大多数居民的心理临界点,可选消费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网络消费平稳

在网络消费方面,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9.8%,较1-9月回落0.7个百分点,而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则较上月持平,达到19.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增速较高的仍然主要是吃、穿以及用类商品,增速分别为34.8%、7.1%和16.6%。

对未来的判断

10月的社会消费超预期下滑,处于近年来的历史低位。其主要原因既有汽车销售继续下滑的老原因,也有高CPI带来的可选消费低迷这样的新因素。但是,无论是汽车消费,还是可选消费,其原因都是长期的,短期内这些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改善的可能性不大,社会消费短期内预计将继续低迷,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非食品CPI今年一直处于低位,并缓慢下滑,目前已从年初的1.7%下滑到10月的0.9%。相较于必需品,非必需品的价格增速偏低,甚至部分分项CPI转负。同时,从消费的分项数据来看,非必需品消费金额近期也较为低迷。我们认为,近期非必需品消费的价格和数量数据值得关注,如果相关数据继续恶化,我们需要警惕消费下滑引发企业利润减少、生产积极性降低,甚至引发居民、企业之间产生互相作用的负反馈。

从数据来看,“新周期”的谎言已经被彻底戳破,10月份的社融、消费、投资、工业数据都在阐述一个事实:经济“断崖”下跌风险较小,但持续下行的压力逐渐加大。央行今年以来逐渐加码的逆周期政策也在侧面印证这一事实。11月5日,央行按期续做4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调降5bp至3.25%。但是,我们认为当前的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力度只能对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还有待增强。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降息需要提上议程,即使不采取直接调整贷款基准利率的方式,也应继续在市场上引导LPR继续下降,以应对当前下行的宏观经济形势。

张 超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机构无关

消费增速回落预示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