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祕色之謎

從秘色到汝窯 再到秘色汝窯

(窯彝錄第十九章)

作者 公子斜


在北宋末年,曾盛於晚唐,起源於現今浙江省的秘色瓷曾有一次大的復興。不過,這次復興的地點卻並不在秘色瓷的發源地浙江,而是在北方,而且僅僅侷限於現今的河南省地區。


細細地捋一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這次秘色瓷的復興既像是一次遠征,又像是一次絕唱。這次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北宋北方地區風起雲湧的復古秘色的風潮,由於瓷器分類的“信息繭房”效應,如今,在學術界只偶見在文獻考證過程中提及,而收藏界,囿於按圖索驥的認知方法,幾乎無人知曉這段陶瓷史,更無人認識這段歷史中有幸存留於世的“河南秘色瓷”。


流散於各種收藏形態中的,河南燒造的,秘色古瓷的胎、釉及裝燒方式模糊于越瓷與汝瓷之間。這些以秘色窯藝製作的窯瓷,由於在河南地區受南北不同窯口燒造工藝的同化和融合,以現今已知的任何窯口標本對這些窯瓷進行鑑別都無意義。當下,這些北宋時期珍貴的古遺瓷,絕大部分被人們視如撇履,逆向流下社會的低端收藏形態中淤置。


也有一部分幸運的北宋官燒或本朝民間秘色窯術仿製的瓷器,被後朝收入宮廷庋藏。這些幸運瓷按現今古陶瓷分類,主要標示為“汝窯”等名瓷。這些宮藏瓷因其館藏身份,流傳有序證明,雖然齟齬不斷,倒也落得個天下人的敬慕。


河南秘色之謎

造成北宋末年秘色瓷窯術北上的主要歷史原因,出自宋皇室燒製禮器的動機。為了滿足禮器事神品質的要求,皇室在京師開封府所轄之地,宋時稱作馬村,今稱蘭考的內官營西南皇家養馬飛地自置了官窯窯場。並且,到處蒐羅天下名窯工匠。包括汝州地區擁有天青色“青窯器”技術的優秀窯口窯匠,也包括擁有秘色窯術的越窯窯匠。皇室招募南方秘色窯匠參與燒製具有秘色特徵的窯器,除禮器品質需求外,既有利用古秘色的品牌,彰顯其皇家禮器尊崇地位的用意。亦有在禮器中融入秘色宗教元素的意圖。


河南秘色之謎

和歷史上許許多多地皇家價值取向引領社會時尚事件一樣,一些地方官員也跟風開始蒐羅秘色製作的高級工匠,在開封府周邊地區建立小窯場,暗地裡不惜重金仿製高品質的秘色瓷器,其中許多產品都被他們用來賄賂朝廷大員。


北宋末年發生的假秘色事件,涉及官階最大的是蔡京之子蔡攸。南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有“周綱嘗知粱縣,燒造假秘色瓷器以事蔡攸”的文字記載。


宋欽宗殺蔡攸,史書上多說是蔡攸狂妄自取,不過,也難說和受賄地方官員進獻秘色瓷沒有一點關係。因為以秘色技術參與燒製皇家禮器,有嚴格的制式規範。其中涉及的禁忌,難免有釐不清的地方,仿燒不慎,不知哪一點,哪一時,會刺痛皇家的神經。


宋欽宗殺蔡攸,也有意無意地對民間燒製假秘色風氣起到了震懾作用。雖然民間仿製的官樣秘色汝窯瓷器基本都是實用器、觀賞器,但因其形制皆有皇家標識的獨享性,加之欽宗主政後與徽宗之間存在不同地治國理念轉換。這次附庸徽宗風雅的仿製風潮很快識趣地消失了。


前幾年,汝州市發掘出土的一個叫做張公巷的小規模民窯,曾被一些當地利益攸關者鼓譟宣傳為北宋官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嶽明曾著文提出汝州張公巷窯也許就是周綱“燒造假秘色瓷器”窯的疑問。疑問的依據,我想,不外乎兩點,“自隋煬帝改伊州為汝州,治粱縣城,後粱縣與汝州的冶所就同在一地。”而且,觀其張公巷出土的青瓷,活脫脫帶著秘色與汝州青窯器的混血特徵,與河南其他所謂汝窯系大小窯口出土的天青色青窯器明顯不一樣。


大家都有這種印象,在文廟博物館的一個長形展室裡,許多汝州各地區窯口的出土標本小展櫃彼此相連,張公巷的出土標本櫃夾列其中,之間的區別極其明顯。


河南秘色之謎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