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的《沙漠之鷹》手槍,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性能怎麼樣?

遊戲中的《沙漠之鷹》手槍,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性能怎麼樣?

在諸多使用短後座行程或氣體反衝式機構的手槍之中,沙漠之鷹的設計極為不同。它的閉鎖式槍機與M16突擊步槍系列的步槍十分相似。氣動的優點在於它能夠使用比傳統手槍威力更大的子彈,這使得沙漠之鷹系列手槍能和使用麥格農子彈的左輪手槍相媲美。

槍管固定於槍管座上,在近槍口處和膛室下方跟槍身連接。由於槍管在射擊時並不會移動,理論上有助於射擊的準確度。因槍管為固定式,並在頂部有瞄準鏡安裝導軌,使用者可自行加裝瞄準設備。套筒兩側均有保險機柄,槍支可左右手操作。U字型握把採整體制造,以一彈簧銷固定,通常為硬塑膠製成,但也可請廠商訂做。為能進一步降低後座力,採用2根平行的復進簧。

瓦斯導管位於槍囗內約1cm處,導管再連結瓦斯缸管,活塞則位於滑套前緣,當滑套裝入槍身兩側復進導槽時,活塞位置正好在瓦斯缸管內。子彈一經擊發後,高壓瓦斯馬上就進入瓦斯通道,藉由瓦斯導管導引至槍口的前方,之後再被導引往下並往後,直接推動固定在滑套上的活塞。滑套後退時會連帶著將槍機向後移動並退彈進入開膛狀態,在滑套往後移動時,亦會將擊槌壓下呈待發狀態。

之後受復進簧的彈力驅使,滑套前行,並將彈匣內子彈頂入槍膛後,槍機旋轉成閉鎖狀態;如果沒子彈時,滑套則會固定在後方,等換上新彈匣後以姆指下壓,滑套會立刻將子彈推入槍膛。藉由槍機上突柄的設計,整個槍機會旋轉以解除閉鎖,然後完成拋殼、上膛、並且重新旋轉閉鎖等動作。也因此設計,如果將滑套固定在後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外槍管和槍身間的空間內會有一活塞暴露在外。

研製歷程

197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附近剛組建成的麥格農研究所(Magnum Research)計劃推出一能射擊.357麥格農(Magnum)子彈的新型手槍,槍支主要功能為打靶或打獵等,並將此計劃稱為“麥格農之鷹”(Magnum Eagle)。由公司創辦人兼槍械工程師B‧懷特(B‧White)主持技術細節和開發作業,成功於1981年推出最早沙漠之鷹的原型槍,1982年公佈消息並於1983年得到其設計專利。

第一把原型槍在1981年完成並在1982年公佈,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迴響,這種0.357馬格南口徑的半自動手槍巨大的威力和漂亮的外形引起很多射手的極大興趣。然後,麥格農研究所需要尋找一家大公司來生產這種手槍,不久就找上了“以色列軍事工業”(IMI),由“IMI”持續接手改良,經過反覆試驗和不斷改進。該型手槍在1983年開始以IMI生產的“沙漠之鷹”的形式開始生產和銷售。直到1985年,0.357口徑的沙漠之鷹才正式出現在美國手槍市場的售貨架上。

1992年,美國政府開始對進口槍支進行要求與限制,因此槍支的製造流程改成以色列軍事工業製造零件,接著運往麥格農研究所負責零件的組裝以及後續加工,如鍍金或進行拋光等,並對槍管進行更加精細的加工。

為了追求比0.357馬格南更大的威力,因此在1987年推出0.41馬格南型,不久又推出了0.44馬格南型,在1994年又推出了0.50AE口徑,而在1998年又推出了不太有前途的0.440 Cor-Bon口徑。

使用情況

在射擊時所產生的高噪音導致軍、警方拒絕採用,又因沙漠之鷹其貫穿力強,甚至能穿透輕質隔牆,因此沙漠之鷹目前僅少量的用於競技、狩獵,自衛。

該型槍在波蘭,被波蘭陸軍特種部隊機動反應作戰部隊(波蘭語:Jednostka Wojskowa GROM)所採用;在葡萄牙,被特別行動小組(葡萄牙語:Grupo de Operaçoes Especiais)使用。

型號演變

  • Mark I
  • 鋁製的槍身,有.357 Magnum和.44 Magnum兩種口徑,已停產;
  • Mark VII
  • 鋼製的槍身,有.357 Magnum、.44 Magnum和.41 Magnum三種口徑,此型已停產,不過市場上仍有6寸(152毫米)和10寸(254毫米)長的.44 Magnum口徑Mark VII庫存(2005年早期);
  • Mark XIX
  • Mark XIX有.357 Magnum、.44 Magnum和.50 AE(Action Express)三種口徑。麥格農公司也曾展示過使用.440 Cor-Bon口徑的樣本(.50 AE的衍生槍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