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七)終極復仇

文:小A斯蒂芬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靈帝崩,紹勸何進徵董卓等眾軍,脅太后誅諸宦官,轉紹司隸校尉”。也就是說正是在何進徵召董卓進京的期間,袁紹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在《後漢書何進傳》中,何進不但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還賦予他“假節,專命擊斷”的權力,同時還讓自己大將軍府裡的從事中郎王允擔任河南尹。

史書記載,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出仕州郡“為冠蓋”。“冠蓋”本意是冠帽和車蓋,因在古代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能夠戴冠帽和乘坐有蓋的車子,所以被引申為官宦世家的代稱。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王允

從歷史記載來看,何進之所以要任命袁紹和王允,是受到袁紹所說“交構已成,形埶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這句話的影響。

誠如袁紹所說,何進也清楚的看到自己已經沒有了回頭路,只不過在情感上和性格中的弱點上依然有些猶豫不決。

袁紹在接任司隸校尉之後針對這種情況主要做了兩件事,一個就是讓洛陽地方上的官員們,秘密的調查宦官的不法行為;另一個就是讓董卓派兵在驛道上往來奔馳,做出要攻打平樂觀的架勢。這其實就是增加何進除掉宦官的信心,進一步向何太后施加壓力。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平樂觀就是當年漢靈帝“耀兵”的地方,董卓的軍隊已經靠近了平樂觀,我們可想而知,這對於何太后來說是一個比較緊急的軍情。所以,這一次袁紹的策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史書記載,當何太后聽說這件事之後非常的害怕,不但罷免了包括十常侍在內的許多宦官們的官職,還讓他們各自回家再不要進皇宮裡來。同時只留下了何進的親信宦官以守衛皇宮。這很明顯是何太后有了要向士族妥協的傾向了。

到此為止,袁紹與何進的徵召藩鎮入京以脅迫太后誅殺宦官的計策,可以說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只要何進再向何太后施加一點點壓力,就可以輕鬆的得到何太后誅殺宦官的詔令。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可是,在這個時候,何進猶豫不決的性格,或者說是他對宦官們的心慈手軟,再一次斷送了大好的時機。

據《後漢書何進傳》記載,當時的宦官們已經預感到了危機,非常的懼怕,於是就一起去向何進告饒求情,甚至是做出任憑何進處置的樣子。

宦官的這種能屈能伸的特質,絕對是他們能夠在東漢朝凌駕於士族之上,一度取得優勢地位的根本所在。何進在面對這種情況之下,骨子裡的弱根性再一次表現出來,他給宦官們出了個自以為兩全其美的主意。何進對宦官們說道:“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現在這種天下大亂的情況,都是因為你們這些宦官才會發生。現在董卓率兵就在城外,你們為什麼還不趕快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裡去呢?”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何進的話很明顯,依然是不打算要徹底誅殺宦官的。這些宦官也應該是在當時同意了何進的這種方法。但是這並不是袁紹等士族勢力所想要的結果,他們要的就是針對宦官一場屠殺形式的復仇。於是袁紹又一連三次向何進提出趁此機會盡誅宦官的建議。但是全都被何進所拒絕。

在無奈之下,袁紹又想到了向何進施加壓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進一步拖何進下水。袁紹給諸州郡寫信讓他們抓捕宦官們的家屬,並謊稱乃是何進的主意。

袁紹的這種做法,自然是想要讓何進背黑鍋,讓他最後下定誅殺宦官的決心。但同時卻也讓宦官們沒有了退路。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張讓

個人猜想,當時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們應該是已經有了迴歸封國告老還鄉的想法,但是當自己的家屬在地方上不斷傳來被抓捕的消息後,就產生了對自己未來的擔憂,尤其是當聽說抓捕他們家屬的命令乃是來自於何進的時候,這種擔憂將會是加倍的強烈。

所謂 “懼而思變”,於是宦官們也採取了應對的策略。

十常侍的首腦人物張讓有一個兒媳婦,乃是姓何,我們姑且稱呼她為何氏。她其實是何太后同父同母的妹妹。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一天,張讓將兒媳婦何氏請了來,並向何氏叩頭說道:“老臣得罪,當與新婦俱歸私門。惟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願復一入直,得暫奉望太后、陛下顏色,然後退就溝壑,死不恨矣。”意思是說“我作為臣子的犯了罪過,應當帶領著包括你這個新媳婦(何氏)在內的一家人返回老家。可是我依然忘不了(皇太后和皇帝)對我們家累世的恩典,現在就要遠離皇宮,心中卻還是戀戀不捨,情願再進入宮廷,能夠再短暫的侍奉看望一下皇太后和皇帝陛下的容顏,以後就算是退入到山溝野壑裡摔死了,也沒有什麼可悔恨的了!”

張讓這番話的中心思想,就是讓兒媳婦替自己向何太后傳達想要在見一面的想法,其實也就是一種當面辭行的正常的禮節。從情感上來講張讓說的應該是真心話。何氏也很聽話,就將這件事告訴了母親舞陽君,舞陽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何太后。個人估計,何太后在聽了這件事後,應該也是產生了惜別之情,於是就下詔將宦官們全部召回皇宮,算是作一個臨別時候的聚會。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在這裡我們看,張讓的這種進宮向皇太后辭行的舉動,放在正常的情況下並沒有什麼異常。但是如果放到當時的背景之中就非常的值得懷疑。雖然他想要向何太后辭行的感情應該是真摯的,但是卻極有可能附帶著一場難以抑制的陰謀。如果是一個政治策略上的高手,很容易就會想到這一層面上來。但是像何太后這樣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女人就很容易上當。張讓也的確是看明白了這一點。

當張讓等十常侍進宮的時候,大將軍何進碰巧也來到太后的寢宮請求面見何太后。

對於一向稱疾不出,就連漢靈帝的葬禮都不予參加的何進,這種突然進宮的舉動,宦官們自然要產懷疑,他們私相竊語說道:“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竇氏事竟復起邪?

欻讀(xū)音,就是忽然的意思。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張讓的這一聲詰問“難道是當年竇武陳蕃謀誅宦豎的故事要再次發生了嗎?”非常的明瞭,是本著對自身安危的擔憂,算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於是他們派人前去偷聽了何進與何太后的談話。

原來這次何進入宮見太后的目的,乃是再次請求何太后下令誅殺宦官的命令,並且何進還建議先派遣三署郎官封鎖宦官們的宅邸以防止有人事先走脫。

對於宦官們來說,這簡直就是要趕盡殺絕了!於是為求自保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趁此時機誅殺何進發動宮變維護自己的生命利益。

張讓率領著段圭、畢嵐等數十名宦官各個手持兵刃偷偷的埋伏在側門之內。等何進與何太后商議完事情相繼離開之後,宦官們就派人以何太后的名義又將何進召了回來。等何進落座之後,張讓等人踱步而出,以劍直指何進,責問他說道:“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託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張讓這段話大意是說“現在天下這種混亂的局面,並非全都是因為我們宦官。先帝(指漢靈帝)在時,常常與何太后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有過要廢除皇后的想法,都是因為我們宦官痛哭流涕的替你們求情,又各自拿出家裡的千萬財產獻給先帝,才使得先帝高興而沒有那樣做。我們這樣全都是因為想要依託在你們何氏家族的庇廕之下。可是你們今天卻想要誅滅我們的種族,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呢!”

張讓這番話申明情理,點明要旨,是你何進不仁在先,就別怪我們宦官不義了!

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

殺死何進之後,宦官又想到何進的羽翼袁紹和王允正擔任著司隸校尉與河南尹的重要職務。於是就矯詔以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樊陵和許相應該都是屬於宦官的黨羽。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不過,宦官們的這種行為馬上就會被揭穿,畢竟沒有尚書參與制作的詔書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當任命司隸校尉與河南尹的詔板被送出宮的時候,引起了人們的懷疑。個人估計,何進當時入宮的時候應該是帶領著一支護送的衛兵隊。只不過由於規定的限制,這些衛兵隊不能夠跟隨何進一起進宮,只能守候在宮門之外。所以當傳送詔板的官員(可能是宦官)出宮傳詔的時候,最先遇到的就應該是何進的屬下。這些何進的屬下中正有一名是“諸尚書”之一,出於懷疑就攔截了任命司隸校尉與河南尹的詔板。並且認為這件事應該與大將軍何進商議一下。

於是,這些何進的屬下就向皇宮大門內負責傳事的宦官說道:“請大將軍出共議。”也就是讓他們傳遞一下消息。可是,他們等來的卻是何進被殺的消息。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一箇中黃門把何進的頭顱拋擲了出來,說道:“何進謀反,已伏誅矣。

宦官們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在向何進的屬下昭示何進已經伏誅被殺的事實,希望以此震懾住何進的屬下,讓他們投降。可是事情的發展卻違背了這種初衷。

何進的屬下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頓時炸開了鍋。何進的親信部曲吳匡和張璋領兵想要進入皇宮,但是宮門閉合無法進入。吳匡與袁術就一起攻打南宮門,但是宮門被中黃門們死死守住,一直到日暮的時候都沒能攻破。這時候袁術又想到讓人放火以燒南宮、東宮和西宮這三宮的宮門的方式,逼迫張讓等宦官出逃,其實就是要讓他們走北宮,讓出皇宮的一種策略。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在這種情況之下,張讓等人自然也不敢在皇宮中久待,他們脅持著何太后、皇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以及皇宮中的一切重要官屬,打算從北宮逃走。實際上也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史書記載,當宦官們走到北宮閣道的時候,遇見了尚書盧植。盧植手持戈矛,站在閣道窗外之下 “仰數段圭”,估計也就是大喝了一聲類似於“段圭哪裡走!”的話,嚇得段圭丟下何太后轉身逃跑了。這樣才救下了何太后。

之後,張讓段圭等宦官數十人脅持著皇帝和陳留王逃出皇宮,繼續向北,出谷門,奔小平津,夜走河上。公卿百官們一直追到平樂觀,漸漸追趕不上,只有盧植和王允派遣的河南中部掾閔貢一起“夜馳河上”緊隨其後。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盧植

張讓等人見追兵緊急,形勢不利,自己又畢竟年邁,認為大勢已去,於是就停駐下來。張讓悲切的對皇帝說道:“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乃跳河而死。許多宦官見此情景知道性命終歸不保,於是也跟著跳河自盡。史書記載,最先趕到的是閔貢,他手殺數人救下皇帝劉辯,後因此被封為都亭侯,擔任郎中。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袁紹去了哪裡呢?

此時此刻,袁紹等士族勢力終於得償所願,正在忙著誅殺宦官。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就在張讓等人脅持著皇帝逃出北宮的時候,袁紹先是與叔父袁隗一起發矯詔誅殺了宦官的黨羽樊陵和許相,又與何苗一起抓住了中常侍趙忠,並將其斬殺。在這個過程中,何苗由於之前不與何進同心而遭到何進部曲吳匡等人的報復,被殺棄屍在“苑中”。然後袁紹就下令封閉了北宮宮門。

大家注意,之前南宮東宮西宮已經被袁術等人以放火的形式控制住了,而現在袁紹又下令封閉北宮宮門,就等於是封閉了整個皇宮。

是時,袁紹帶領著一干所謂的士族人士開始了在皇宮中針對宦官的大肆殺戮。他們無論長幼見人就殺,哪裡還分得清誰是宦官誰不是宦官,無辜被殺的人不計其數,也有因為脫褲子證明自己不是宦官後逃得性命的人,但那只是少數。據史書統計,當時被殺的不下兩千多人。那可真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之後,袁紹由於害怕會有遺漏,就又進行了一遍排查,在確保絕無遺漏的情況下,才結束了這場殺戮。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這場針對宦官的殺戮,是二十年間士族勢力對宦官勢力所發動的黨錮之禍的終極報復,是一種報仇雪恨的終極體現。對於以袁紹為首的,當時的這一批士族勢力來說,什麼國家,什麼皇帝,都並不重要,只要能除掉宦官就是他們最大的精神慰藉。這也是他們,沒有像盧植和閔貢那樣去營救皇帝的原因所在。

至於是非對錯以及利害的關係,都並不是他們所想要負責的東西,也並不重要。

但是,當這一切結束之後,袁紹突然發現,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竟然為別人鑽了空子,為他人做了嫁衣。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紀傳體三國評傳,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袁紹篇為您繼續解讀!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4月13日。

宦官殺外戚,士族殺宦官,報仇洩私憤還是為國為民,孰是孰非難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