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生命的妥協

#閱讀的溫度#

快樂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親愛朋友,都已離開家園,離開塵世到那天上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為何哭泣,如今我不應憂傷,為何嘆息,朋友不能重相見?為何悲痛,親人去世已多年。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幸福伴侶,如今東飄西散,懷中愛兒,早已離我去遠方,他們已到我所渴望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這首美國黑人民謠《老黑奴》摧產出了一部引起巨大轟動的中文作品,他就是餘華的《活著》。

“活著”就是生命的妥協

作者用極端、大膽、平淡的表現手法,至真至誠的筆墨,簡潔有力的風格,抓住了讀者的心靈,使大家和主人公患難與共、同甘分苦,全文以人物的離去作為主線,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

福貴原本是個遊手好閒的浪蕩少爺,卻因賭博千金散盡,氣死了老爹,累死了娘。當福貴決定從頭再來好好生活後,去城裡卻被抓了壯丁。接著,悲劇一次次上演,兒子有慶獻血被抽血抽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死,妻子家珍也在悲痛中離去,女婿做工搬磚被壓得血肉模糊,僅剩下了個小外孫苦根相依為命,然而命運的魔爪仍毫不留情地伸向了苦根,因為“從未吃過這麼好吃的豆子”被撐死。最後獨留福貴一人,孤苦餘生,唯有一頭叫“福貴”的老牛伴在他身邊,飽嘗了生活變故的痛苦。

作者描繪福貴從腰纏萬貫到一窮二白,從浪跡天涯到體會家庭溫暖,從生命無常到最後孤獨無依,從對命運抗爭,到對命運妥協。使讀者每多讀一段文字,便增加一分痛苦,除了悲苦還是沉重,讓人潸然淚下。

“活著”就是生命的妥協

但多讀幾遍《活著》,卻又能在苦澀的背後品出一絲絲淡淡的甘甜和溫暖,給了人些許心靈執念和溫存,福貴一家人的善良、樸實,讓我們看到在困境中也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但作者帶給大家的更多的是對命運和生存的闡述:人和命運之間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無法拋棄,當然也沒有理由抱怨。

富貴經歷了生命的種種,他卻有超然的心境,這是看破生命之後的釋然,對人間百態的同情;儘管有那麼多不幸,但他卻了無遺憾充滿了感激,慶幸有為家庭付出的妻子、懂事的兒女;雖然他一次次在絕望中徘徊,卻擁有承受苦難的能力,和命運達成了諒解,有著樂觀的人生態度。

福貴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的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經歷過生死的福貴,或許早就明白,人生不是因為離去感到悲傷,而是在感受到苦難後更好地活著。

“活著”就是生命的妥協

人生不論好與壞,只不過是人認同事物的主觀想法,作為旁觀者,看待別人的苦難就十分輕描淡寫。失望和希望本來就是生活的二面,人本身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也許就是活著全部意義所在。

用餘華的原文結尾: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詞語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在我看來不是生命的嘆息,於是生命的妥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