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01

茶文化概念“泛化”的三种表现


纵观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尽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时期已经渐趋成熟,其后出现了各类茶书与茶文(如序跋、论说、奏议等)、茶文学与艺术作品(如茶诗词、茶画、茶歌谣等)以及各种茶文化事象,它们或阐述种茶、烹茶、品茶等茶事技法,或以茶叙事,或以茶言情、以茶雅志,但纯学术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或成果却非常少见,而茶文化相关概念的出现也是当代的事。

泛文化现象是指凡是都要附庸某种特定的文化,随意贴上“文化”的标签,将其“文化化”,即什么都是文化,从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泛化”甚至泛滥的“大文化”现象,诸如酒文化、鱼文化、武术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等。

究竟何为文化?查阅辞书可以发现,“文化”一词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既然谈“泛文化”,这里就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虽然广义的文化概念过于宽泛,但仍然有其明确的范围、内涵和基本的界定——“财富”。

而“文化的进一步被泛化是指针对文化的各种意义属性的进一步地被‘支离’,使它破碎,使它通过随意的‘分布’与‘散落’来增加意义属性并扩大意义范围”,从而模糊了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边界。这容易导致文化的使用和研究流于表面,陷入肤浅、庸俗的境地,淹没真正的文化以及忽视文化自身,阻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性研究,进而导致文化的泛滥和假文化现象。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在中国茶文化界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泛文化现象,最直观的表现为茶文化概念的“泛化”,下面做具体分析。

首先表现为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区分不清、模糊混淆。由于部分社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缺乏对茶文化的相关学理、内涵界限、基本特征与特质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凭借其对茶文化的主观认识,因时因事因需而论,出现将“茶之道”与“茶道”、“茶道”与“茶文化”等同,以茶艺来论述茶道或以茶道来代指茶文化,任意夸大茶道的内涵,将茶道凌驾于茶文化之上,将茶道视为的茶文化的代名词等现象。

例如,社会上一些茶文化传播培训机构打出“茶道培训”、“茶道表演”的噱头,实则是混淆了“茶道”与“茶艺”的概念。同时,随着茶产业的振兴、茶文化的普及和饮茶人口的增多,“茶人”的定义也随之“泛化”,不在局限于“茶业同人”之义,还有“从事与茶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的含义,甚至有少部分茶业经营者为了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而化之的喊出“凡是喜好饮茶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茶人’”的论调。

其次,正因为对“茶文化”概念、内涵与界限的模糊不清,从而也导致对茶文化学(属茶的人文科学)、茶学(属茶的自然科学)、茶业学(属茶的社会科学)三大分支学科的区分不足,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存在较为普遍的概念混淆不清、用词不规范等问题,比如某学者将“茶道科技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仅就该课题题目而言就存在混淆上述“茶文化学”和“茶学”的相关概念和意义范畴的问题,此外还颇有将“茶道”凌驾于“茶学”和“茶文化”之上的意味。由此产生了笼统论之、凡是与茶相关均纳入“茶文化”或“茶道”范畴的现象。

第三,在实际应用领域,各类茶事活动如茶会、茶话会、茶博会等,以及在茶叶产制、贸易流通环节等大多以“茶文化”之名展开,其中又以在茶的商业行为上表现的最为直观、最为典型。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茶叶销售、茶经贸、茶旅游等事项中无不大谈特谈“茶文化”,为茶商业行为披上“茶文化”的外衣,“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大行其市。

02

茶文化概念“泛化”现象产生的三大原因


茶文化“泛化”现象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边缘、开放的综合性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在整体上具有“综合性、地方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播布性”的特征。从茶文化事象的内在属性和时空特征来看,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茶史、茶俗、茶文学、茶艺、茶道、茶文、茶著,等等,还具有广阔的外延,与建筑、美学、宗教、哲学、心理学、音乐、园林、瓷器、戏曲等多元文化紧密结合。

也正是由于茶文化自身的边缘、交叉的综合性特征,而使得“茶文化”相关概念、内涵、范畴、理论难以清晰界定、厘清,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进一步对茶文化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对相关概念加以区分、界定,加强茶文化结构体系的构建。

二是各种茶事商业行为对茶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推动茶文化朝着商业化、经济化方向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也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茶文化天然的存在于任何茶业经济活动中,推动茶业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各类茶事商业活动,小到商家举办茶会、茶叶评鉴会、茶叶销售,大到全国各地举办茶旅游节、茶叶节、茶叶博览会等,无不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存在过度依赖、使用茶文化,甚至滥用茶文化的现象,使茶文化成为茶经贸的附庸。部分公众媒体、自媒体,由于对“茶文化”概念的模糊不清,为博取大众的关注,存在夸大或鼓吹茶文化的现象。

此外,随着对茶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的深入,茶文化产业发展渐趋成熟。同时,茶文化也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逐步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如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休闲旅游业、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等相互渗透、融合。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跨界融合的原则,“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而茶文化自身的内涵与边界也在产业跨界融合中逐步延伸、扩大。

三是茶文化理论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

纵观40年来的茶文化研究,茶文化文献史料的汇编与校勘、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体系建设、茶文化研讨与实践总结、茶文化学术与科普论著出版等取得丰硕成果,学术研究时有新论,茶文化基本理论框架初步构建,茶文化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并涌现出相应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茶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一大批高校开设了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部分高校还建有茶道哲学研究所(如中国人民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如安徽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如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院(如贵州民族大学)等茶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增设茶文化学院(如浙江农林大学)和茶文化相关专业(如茶文化与贸易专业、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等),全国各地的茶文化组织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哲学、民俗学、历史学、生态学、文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纷纷加入茶文化研究队伍,为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采用不同学科视角、不同理论方法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形成了当前茶文化研究“百家争鸣”的格局和良好的茶文化研究氛围,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但毋庸讳言的是,当前的茶文化研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提升的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1.茶文化理论基础尚显薄弱,有些学术概念、观点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历史存疑问题尚待解惑;

2.茶文化研究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研究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学术创见少,学理性欠缺,茶文化理论创新不足;

3.对新材料的挖掘、新视角的切入、新方法的运用较少,或仅仅是“新瓶”装“旧酒”,流于形式上的创新,拾人牙慧、内容雷同的现象较普遍;

4.对茶文化史料缺乏是非真伪的判别,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5.对现实的关注少,茶文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一些新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未能及时解决;

6.存在茶文化研究为商业行为服务甚至被某些商业行为绑架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缺乏正确的学术价值立场选择,等等。

这些均表明茶文化理论研究尚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为茶文化的整体研究和茶文化实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也尚不足以成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

03

客观认识和正确应对茶文化“泛化”现象


从学术立场上看,茶文化“泛化”的长期存在不利于甚至将阻碍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和茶文化学科建设乃至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旗帜鲜明的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或者叫“泛茶文化”现象。而茶文化“泛化”现象的产生由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也需要我们理性看待。

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存在,并且要清晰的认识到这种“泛化”现象给茶文化研究与实际应用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由于存在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不清、模糊混淆、认识不足、理解偏差等问题,部分茶文化研究者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茶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范围,学术研究指向性不明,论点论据混用,缺乏学理性和相应的理论依据,学术浮躁,出现大而化之、一概而论、论而统之的现象。这些均不利于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和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发展。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着茶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某些商家披着茶文化的外衣,过度依赖茶文化,谋取商业利益,甚至出现篡改历史、伪造或虚构史料进行商业包装和滥用茶文化的现象,把茶文化当作茶经济的附庸和工具;茶文化相关行业入行门槛低,市场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产业规模小而散乱等问题,即便是改头换面,也是“换汤不换药”,品牌化发展受限。尤其是不利于特色鲜明的地方茶文化品牌和茶文化产业集群的打造。

另一方面,我们在批判和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同时,也要客观的认识到茶文化“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的传播普及,要敏锐的察觉到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内外部因素中所蕴含的有利于茶文化事业发展的潜在机遇。

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的中介文化,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饮茶文化。正因为如此,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也使以茶为物质基础和载体的茶文化有了强大的受众群体,茶和茶文化的应用创新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新兴科技、数字技术、信息网络等将高度融合,而茶文化也将借助高科技和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规模化手段与相关产业广泛渗透融合,从而释放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促进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茶文化实践的发展也将反向推动茶文化相关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全面认识并客观分析、评判其利弊优缺点是学术研究应该秉持的基本方法与态度。从中国茶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茶文化“泛化”现象所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益处。另外,值得警醒的是,茶文化学术研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商业形态的表征,需要透过表面洞察其本质,研究其内在机理,否则将流于表面,缺乏学理性。


“茶文化”是什么?“茶文化”与“茶道”、“茶艺”的区别又在哪里?

请持续关注即将推出的系列内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②》。

对于当下“茶文化”的现象,您有什么看法,也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


作品、作者信息

该文章首发于2019年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后发布于核心期刊《茶叶通讯》2020年第1期。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蒋敏(作者)

本科硕士均为茶文化专业

四川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茶文化科普作者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章传政(通讯作者)

茶文化博士后

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副教授

茶文化专家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内容来自作者投稿

由北京茶叶网编辑


商务合作请联系——

欢迎转载和投稿,稿酬可详谈——

投稿请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快快分享吧,期待与你留言互动❤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深度茶观点】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问题的认识与反思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