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雖然皇帝的稱呼起源於嬴政,但早已被用於指代全世界的許多頂級君主,乃至是整個文明的最高領袖。尤其是古羅馬時代的那些強人,更容易讓人覺得符合造詞的原始定義。


不過,以生活在歐亞大陸兩頭的普通百姓來說,奧古斯都與漢朝皇帝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這種差異對個人生活的實際影響,也可謂是著天壤之別。


天子與凡人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漢朝皇帝的權威 來自不斷的自我神化

為了順應文化中的蒼天崇拜,漢朝皇帝勢必以天子自居。通過受命於天思想,為自己謀得統治萬民的合法性與神聖性。不僅在內部沒有平級者,對外也不可能接受平等交涉原則。無論對方強弱遠近,都必須被安排的低自己一頭。


但這種原始的獨裁手段,完全無法在古羅馬施行。因為奧古斯的合法性並不來源於神,而是公民賦予的傳統權力。正因如此,古羅馬的最高統治者,往往要在奧古斯都稱號外,還兼有執政官、保民官、監察官、教主和獨裁官等共和式官職。其他可選頭銜也與榮譽掛鉤,包括凱旋將軍、神聖、國父、某某征服者、高貴者和最佳首領。也就是說,羅馬皇帝雖然尊貴且大權在握,但仍然是受命於凡人。這就與東方世界裡的神授君王,有著顯著差異。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羅馬皇帝的合法性 基本不與神權掛鉤

理念差距,必然造就作派迥異。漢朝的天子往往不能與凡人接近,並需要建造龐大的皇宮來滿足以上氛圍。僅在西漢王朝成立之初,皇宮就在36平方公里的都城長安當中,佔去了不可思議的12.6平方公里。加上配套的衙署、倉庫等公用設施,讓全城只留下1/3的面積可供百姓居住。等到後世君主動洛陽,也要在10平方公里的城中,為宮殿留出4平方公里面積。但漢朝的皇帝們仍不滿足,經常在出行時修建離宮。只是礙於財力限制,遠不及皇城本身的規模龐大。但面積約在1.7平方公里的甘泉宮,還是很好的彰顯了天子氣派。


相比之下,羅馬皇帝的設施就顯得“寒酸”太多。首先是羅馬城本身就面積有限,甚至不足14平方公里。作為帝國奠基人的屋大維,還只能居住在七丘之一的帕拉丁山。由於邊上雲集著各大富豪宅邸,造成空間分外狹窄。這樣的境遇到後來有了改善,先後繼位的提比略、卡里古拉、維斯帕先、提圖斯以及圖密善等皇帝,都對私人官邸進行擴建。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終於將整個帕拉丁山都變成了羅馬皇宮。但即便如此,羅馬的宮殿群的周長也只是區區1740米。若成正方形進行換算,僅相當於0.19平方公里。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漢朝的都城和皇宮 都被建造的無比巨大

當然,羅馬統治者也並非沒有去其地方建造行宮。著名暴君尼祿,就曾打算建造一座金宮。而作為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也在羅馬城外24公里處,替自己修建了面積達18平方公里的官邸。乃至創立四帝共治的戴克裡先,也在退位到亞德里亞海邊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了0.037平方公里的養老院。


此外,漢朝皇帝也普遍為自己修建豪華陵墓。其中規模最大的茂陵,僅佔地面積就有50平方公里。需要維護的管理者多達數千,甚至要安排貴族和官員落戶於附近,形成一座座風格明顯的“陵縣”。而羅馬帝王們的安息之處,也免不了被東方同行們襯托的過於小氣。許多皇帝會在死後進行火化,再被安排擠在一幢建築中。以至於在帝國制度出現的前100多年裡,整個羅馬居然只有1座皇陵,佔地面積僅僅是0.0059平方公里。只有等哈德良繼位,才另外在臺伯河西岸才新建了一座陵墓。但佔地面積依然十分有限。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羅馬皇宮只是都城的極小部分

公民與子民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漢朝皇帝幾乎霸佔了帝國的大部分財富

儘管羅馬的皇室建築遠不如漢朝氣派,但兩個帝國的財富多寡卻與之正好成反比。根據《太平御覽》記載,漢朝在宣帝之後的歲入可達123億錢。參考每石30-130錢的糧價,則相當於能換取20.76億千克的口糧。至於羅馬在公元1世紀前期的維斯帕先時代,歲入也不低於13.8億塞斯退斯。再以每摩迪3塞斯退斯的小麥單價換算,就約等於30.6億千克口糧。顯然,羅馬皇帝要比東方的那位同行更加富有。


況且,歲入多寡並多不代表皇帝就能將錢統統花在自己身上。羅馬統治者就需要用這筆財產,支撐公務人員和軍隊的日常開銷。還需要照顧都城公民的溫飽、娛樂,亦要保障城內有充足的公共場所。其負擔明顯比漢朝皇帝要重,真正的私人空間非常狹窄。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即便是暴怒的尼祿 也符合東方的聖君標準

雖然漢朝百姓在理論上是皇帝的孩子,但卻享受不到父母般的仁愛。大部分人不但被限制從事商業活動,還要負擔各類苛捐雜稅。皇帝本身也往往十分摳門,僅提供範圍十分狹窄的有限福利。比如早期的漢文帝規定,給予80歲以上的老人以每月1石米、20斤肉和5斗酒。若能再活10年,就可以額外領取布帛2匹和絮3斤。後來的漢宣帝也制定過老年傷殘人士的救濟措施。比如租借公田和種子給這些人耕種,並給予原本只屬於老壽星的布帛供應。


然而,就算是如此苛刻的要求,也無法保障不間斷實行。後人僅能偶爾從《漢書》和《後漢書》的散碎記載中發現蛛絲馬跡。也就是說,漢宣帝每年的那123億錢收入,一般只拿出20億發給官吏做俸祿,其餘的都被收進了私庫。主要供應自己的各項開支、賞賜和娛樂活動,對治下子民卻無需過多操心。因此,擁有如此龐大的宮殿與也就順理成章。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漢朝的象徵性福利 只涉及少量超齡人群

反觀羅馬帝國,公民們無疑“嬌貴”太多。首都羅馬城的公民被全體免除了直接稅,還能以極低的價格購買門票,進入高檔浴室、賽車場、鬥獸場與戲劇。他們出行可以走石頭鋪的大路、在繁多的公共噴泉取水,甚至是去公廁等為生設施裡方便。貧窮者還能定期領取免費口糧維生。


此外,公民還能得到皇帝的直接賞賜。屋大維和與圖密善就先後3次下令,給都城裡的全體男性公民以250-400塞斯退斯的錢財。維斯帕先等皇帝也常常通過分發食物、舉辦免費宴會的形式補貼底層群眾。幾乎每一代皇帝都會為市民修建廣場、劇院、浴室等公共建築,並努力保障羅馬城的糧食穩定供應。再加上士兵薪餉和對各地方行省的災害補貼,也就難怪他們沒有多少錢為自己大興土木。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羅馬皇帝要在公共事務上花費大量精力

待遇差距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羅馬皇帝的善舉 當然是為了穩固自身權勢

羅馬皇帝的種種善舉,無疑是為了鞏固的地位和權勢,避免近在咫尺的公民起來反抗。畢竟這些人在名義上仍是國家主宰,還曾擁有過貨真價實的選舉權。沒有他們的幫助,任何君主都不可能贏得內戰。


反過來,羅馬公民也敢於向皇帝表達自己的不滿。近在提比略和克勞狄時代,憤怒的群眾就掀起過暴力抗議事件。連留下暴君之名的尼祿,也因公民的陳情而公開國家稅收條例。除提比略這類數量極少的宅男外,大多數羅馬皇帝的都是要去公共場所活動,和公民們出席比賽或欣賞歌劇。乃至於哈德良這樣的皇帝,專門去公共澡堂和老兵們泡澡。這些行為在遙遠的東方,無疑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景象。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大部分羅馬皇帝都需要積極參與公開活動

當然,總有人會出於自身的待遇低下,本能的去酸所有他知道的高福利措施。例如抨擊福利措施本身就是會成批製造懶漢。但若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大都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傾向羅馬。


畢竟從秦始皇到漢獻帝的約400年時間裡,僅留下記錄的大饑荒就多達14次。不但波及廣大區域,還頻頻創造出人間慘劇。如堪稱“盛世”的武帝執政階段,就已發生過2次大規模饑荒和人吃人慘劇。後來的公元22年首都圈饑荒,更是導致70-80%的居民餓死,再次出現吃人求活的不可描述性事件。四年後的赤眉軍進抵長安,又導致三輔地區白骨遍野。如此多慘痛的饑荒,顯然不能簡單歸結於天災,更是頻繁人禍的必然結果。大量落入皇帝腰包的財富,也會在此類事情爆發後就自動消失。

漢朝與羅馬的皇帝有何區別?從平民視角最能看出差距

漢朝皇族 往往只躋身自己營造的特定範圍內

再對比羅馬方面的情況,公元1世紀的屋大維到圖密善時期,只有5次規模不大的饑荒發生。而且都集中口糧完全依賴輸入的羅馬城,幾乎沒有造成大規模死亡事件,更不可能引發人吃人悲劇。統治者除了從埃及或西西里島調撥庫存,也不需要擔心高盧、意大利等省份的糧食自給問題。結果當然是出現許多漢朝人所無法理解的現象。譬如用吃剩下的麵包作為武器,擲向不得人心的克勞狄皇帝。這也是漢朝與羅馬帝國差距的細微展現。


毫無疑問,僅從首都居民的角度考慮,不同風格的皇帝治必然給他們帶來體驗差距。權力結構的深層次差距,不僅事關統治者的個人舒適,也會輻射許多普通人的福祉。但局中人可能沒時間來總結這些問題,也就很自然的將此類思考留給後人去打理。縱然有無數內心層面的自我失敗認定者否定,也不可能以悲催的委曲求全來矇蔽所有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